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回到明朝當太后最新章節列表 > 112、科學院(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12、科學院(上)

如果說集賢院的設立還算順利,那麼另一個新設立機構則遭遇了空前的阻力——科學院。

這件事在汪舜華心裡醞釀了很久,從她當上皇后甚至知道自己是預備役皇后那天就開始盤算。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它將帶來怎樣的變革,汪舜華有真切的感受。

她希望國家將來能成為什麼樣,她也太清楚了。

但是現在是儒家當道,不僅鄙視勞動,對這些技術也是嗤之以鼻,鬧得不好甚至會冠以奇技淫巧的帽子。

但這件事不能不做,甚至汪舜華心慌到不想過夜。

那一百多年的歷史實在太過屈辱慘烈,那條道路太過曲折,艱辛她無數次從夢魘中驚醒,忍不住淚流滿面甚至痛哭失聲,甚至連景帝也被驚醒了,摟著她說沒事,只是做噩夢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再世為人,她以為可以忘記,原來沒有。

飲冰十年,熱血未涼。

她痛苦自己知道這些,否則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眼前的榮華富貴。

但她更慶幸自己知道這些,因為一切都還來得及改變。

也必須改變。

不變的,她還是自己。

汪舜華閉著眼睛:“我夢見了當初土木之變後在太上皇的帶路下,邊將無可奈何獻城,瓦剌大軍長驅直入,直到北京城下,重兵圍城。外頭硝煙彌漫,人聲鼎沸,聽到有人說城破了,皇帝拿著劍出去迎敵;我就帶著女兒找啊找啊,找到萬歲山上一棵歪脖子樹。”

景帝笑出來:“沒事了,都過去了。”

他低頭看著汪舜華:“原來你也會害怕,我以為你永遠都很鎮定。”

汪舜華知道自己說的不是實話,但也不是假話:“我怎麼不怕,只是不能害怕。我們怕了,下面就亂了,敵人就高興了。”

景帝胡亂的親了親她:“你說的很是。”

他抱緊了汪舜華:“梓童,你放心,我不會讓你和孩子再受這樣的煎熬,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是會好起來,但離汪舜華心目中的好起來,差距的太遠。

如果不是剛接手朝政有一大攤子事情,加上不能步子太大引人矚目,汪舜華辦完先帝後事就準備把這件事提出來。

不出意外,招來一片反對聲。

——什麼是科學院?

汪舜華自己也說不清楚,畢竟這機構太高大上了,上輩子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在她的概念中,這個機構是要負責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科研項目的評審,以及重大項目的牽頭實施;也就是既要引領方向,也要具體組織實施。所以級別不能太低,否則起不到引領的作用。

至於哪些項目?不要想得太遠、分的太細,因為你說了沒人會相信,目前的科技水平也不足以支撐跑太遠。但就是最現實的,覆蓋面也是很廣的。因為在她這種外來者看來,現在的技術實在太落後,什麼都可以改——農用裝置、醫藥衛生、良種引進培育、水利建設、印染織造、火炮輪船、鋼鐵冶煉等等——哦,最基本的還有天文地理和數學,明朝人民至今還認為天圓地方呢。

當然,如果能造出蒸汽機,那就是最好不過了;可惜久仰大名,到底結構是什麼,怎麼造,這個是真不知道,只記得瓦特燒水的典故。

以一己之力是絕不可能抵擋住群臣的炮火的,必須要和於謙商量。

于謙很不明白汪太后到底要做什麼。

汪舜華只能跟他解釋:“以前都是祖傳絕技,秘不示人;一旦遇到戰爭、瘟疫等天災人禍,工匠一死,再好的技術也都失傳了。現在就是對以往的技術進行梳理,動員全國優秀的工匠對國家急需的技術進行研究並及時推廣運用,以一馬當先帶動萬馬奔騰,推動整個社會科學技術大步向前。”

於謙對科學技術其實沒有什麼興趣,但是聽說獎勵軍備研發,倒也沒有過分反對。從冷兵器到火器,別人不瞭解,他作為兵部尚書還是很在意的;尤其現在北方虎視眈眈,決不可掉以輕心。

有了於謙的支援,內閣仍然反對聲音很大,陳循、高谷、王文、蕭鎡、商輅都異口同聲的反對:“奇技淫巧,怎麼能上大雅之堂!”

朝堂上更是反對聲一片。

支援的聲音比較少,高級官員中只有李賢表示了支援,農業是天下的根本,如果真的能夠培育良種,那麼朝廷適當獎勵那也是應該的。

如果汪舜華懂科學技術,索性擼起袖子自己幹先做出幾項成果,比如冶煉鋼鐵、青黴素之類的;但是她是真的不會。

必須要做通思想工作——畢竟是要靠下面去推動的,否則就算成立了科學院,還是什麼也幹不成。

沒時間一個個去說服,汪舜華決定,搞一次廷議。

在一片反對聲中,這無異於以卵擊石。

于謙皺著眉頭:“這不是一個好辦法。”

汪舜華看著他:“這是最好的辦法,真理是越辯越明。既然是真理,就不怕質疑。”

她才剛剛執政,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班底,反而有三年不改制的祖訓,如果真要乾綱獨斷,恐怕以前好不容易攢下的一點人望就徹底破滅了——沒辦法,牝雞司晨,註定要迎來太多的非議。

二月初三,在奉天殿舉行大朝會,商討科學院設立的事。

王竑當先發難:“太后不應該在奇技淫巧的東西上花功夫,而應該恪守聖人禮教,親近賢臣。”

緊接著,一大波朝臣紛紛響應,其中不乏譽滿天下的名臣。

汪舜華靜靜地聽他們說完了,沉默了一陣,平靜的問:“古人說,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你們說,百姓終日勞苦,到底所求為何?”

群臣相互看了一眼,不知道太后怎麼突然冒出這一句,但還是各抒己見。

商輅就說:“百姓所求,不過天下太平、豐衣足食而已。”

汪舜華問:“天下太平已近百年,我們做到了嗎?”

商輅沒說話,群臣也沒有說話。

于謙想到了那句“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汪舜華問:“既然四海無閒田,為何農夫猶餓死?”

商輅道:“這是因為水旱頻發,兼之田賦沉重,所以百姓難以為繼。”

汪舜華點頭:“你們想過怎麼紓解嗎?”

群臣立刻來了興趣,無非是崇儒學、用正人、輕賦稅、施仁政。

汪舜華點頭:“你們說的都很好,但是為什麼這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是歷代先帝沒有崇儒學,還是沒有施行仁政?”

這話大家都有點受不了。

王文就說:“以前天災沒這麼頻繁,這是上天的警示,要朝廷親賢遠佞、施行仁政。”

汪舜華道:“這話不對,上天有好生之德,怎麼會用天災的方式來向朝廷示警?這樣的示警方式,輕則百姓流離失所,重則餓殍遍野。這有違仁義的初衷吧?何況,按照這種說法,先帝和我又任用了哪些佞臣,施行了什麼暴政?”

這話說得誅心,王文忙伏地請罪:“臣斷不敢有這樣的念頭。”

汪舜華擺手讓他起來,這不過是當時文官慣用的辭章,跟後代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思想認識差不多一個意思。

汪舜華看著群臣:“你們知道,我希望交還給皇帝一個怎樣的江山?”

群臣開始恭維太后仁德,自然是想交給皇帝一個太平盛世。

然後把巴啦啦,該怎麼做。

隱含的意思很明確,朝政,讓女人走開,這些事情交給我們就行啦,您安心回後宮照顧皇帝,伺候太皇太后,就可以垂裳而天下治了。

汪舜華道:“是啊,太平盛世最美,可是什麼樣的才能叫太平盛世?”

怎麼又回到剛才的問題上去了,不就是百姓所求嗎?

看來太后又想瓜拉了,大家閉上嘴,靜靜地看她能吹出什麼花。

果然,汪舜華語氣不急不緩:“這其實也就是我之前跟你們提到的三民問題:民族、民生、民心。核心是民生,百姓日子好過了,心氣順了,自然會同仇敵愾。大明是大海大洋,不是小河小溪;蘊藏著無限的力量。只要國內的事情妥當了,把潛藏的能量激發出來了,就天下無敵了。我以為,所謂的太平盛世,不過就是有安寧和平的生存環境,外頭沒有蠻夷韃子時不時侵擾邊境,國內沒有流民草寇隔三差五劫掠;能夠吃得飽、穿得暖、有房住;當然,大家會期盼有好的教育,最好孩子們都能有書念,不會因為家庭貧寒就失去了上升空間;有可靠的社會保障,老有所養,幼有所長,弱有所扶,勞有所得;有更高水平的醫療,不會因為感冒發燒這種小毛病天人永訣,也不用備好棺材再進產房;有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千里萬里雖不能朝發夕至,但可以平安出門、順利回家;做不到隔空實時對話,但不至於望穿秋水、音訊杳無。我想,如果能做到這些,天下也就真的能夠太平了。”

群臣怔了一下,這是太平盛世?——這是大同世界好嗎?

一直沒有發聲的於謙終於開口:“這是太后心目中的太平盛世?”

汪舜華道:“我想這應該是百姓心中的太平盛世,雖然還遠遠不夠。”

???!!!

這難道不是最理想最終極的社會?

於謙道:“能做到這些,就不止是太平盛世了。”

商輅道:“三代以下,文景貞觀開元,也不能完全做到。”

確實不能完全做到,就生產這一條,醫療技術就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更別說都有書念。

汪舜華道:“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百姓所求不多,豐衣足食而已。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朝廷奮鬥的目標。我希望在場的諸位,都能把心思用到這上頭來,把精力用到這上頭來。多少年後回憶往事的時候,你們能夠說自己為了這個目標,耗盡了畢生心力、但無怨無悔。”

李賢有點不明白這和設立科學院有什麼關係。

汪舜華道:“自然有關係。剛才你們說,科學院做的都是奇技淫巧之物,我卻以為都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好東西。當年孟夫子對齊宣王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其實,何止戰國時期的百姓如此,幾千年來,百姓只要能吃飽穿暖,還能有人規定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便稱得上萬姓臚歡了。可既然是以民為本,重農抑商,為什麼百姓還要為溫飽發愁?難道男耕女織,都填不滿家裡的幾張嘴嗎?——就像你們剛才說的,天災頻發,課稅沉重,以致流離失所,餓殍遍野。那麼,面對天災人禍,該如何紓解?是整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那要不多奉養幾個道士,立幾尊菩薩?荀子曾說:‘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說什麼天人感應,難道董仲舒的修養能勝過孔孟——四書五經裡可沒這些!或許是今天的人,比不上兩千年前的古人?似這般一代不如一代,就真的是老祖宗們所願意看到的嗎?”

一撥兒言官的臉瞬時間很難看——天象異常、祖宗家法向來是他們攻擊政敵的最好手段。現在,居然被太后這樣輕飄飄的略過。

汪舜華道:“既然不是和尚道士唸經拜佛就能解決的問題,那總要想辦法吧?修堤築壩、修橋建路,哪一樣不要錢,難道用你的嘴嗎?可這錢從哪裡出來——羊毛都是出在羊身上,國家賦稅總是要從百姓手裡得來的,如果腰纏萬貴的富商巨賈不出,就得是衣食無著的農民來出。你們口口聲聲減負,農業稅到底降了多少?又有多少商賈大肆偷稅漏稅?”

群臣皺著眉頭。

汪舜華道:“開國已近百年,但是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還是過得很苦,他們只能勉強維持溫飽,一旦遭遇天災人禍就要面臨家破人亡,甚至一場疾病就可能天人永訣,至於有多少人沒有棲身的窩棚,大冬天甚至只能穿單衣?讀書習字那是想都不敢想的。這些才是真正需要帶著感情去體恤的人群。他們很卑微,很渺小,可卻是他們用溝壑縱橫的雙手奉養了你們!你看不見,可並不代表他們不存在;你不去聽,可並不代表他們就應該蜷縮在角落裡自生自滅!”

群臣怔住了——這應該是以自己為代表的忠良之士去說的,怎麼會從太后嘴裡說出來?

——這和說好的不一樣啊,怎麼讓太后扮演了為國為民的角色,拿錯了劇本吧?

汪舜華擦了擦眼淚:“你們想過沒有,就算是田稅全免,農民生活改善也是有限度的——因為目前的技術下,每畝地的產量只有那麼多;要想提高農民收入,就只有提升糧價,可這現實嗎?不現實,還得另外想辦法。透過推廣新技術提高糧食單產量,引導百姓發展多元化種植;但是這還是不夠,因為天朝的地形條件決定了可耕地少,加上秦淮以北地區雨熱不足,發展農業先天制約因素很大;況且人口眾多,平均到每個農民頭上,自然更少,把這麼多人綁在土地上,吃不飽、餓不死,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窮於應付,疲於奔命,根本不是治本之策。”

于謙頭腦一陣空靈。

汪舜華道:“你們都以父母官自詡,我卻從不以為然;官員的俸祿都是民脂民膏,換句話說,百姓才是官員的衣食父母。栽培兒女,是要努力鞭策他們,促使他們不斷上進;奉養父母,則恰好相反,是要儘量減輕他們的負擔,甚至要把好的東西給他們。我一直以為,耕者有其田,種地不納糧,種糧有補貼,這才是朝廷應該努力的方向;但是現階段,朝廷做不到。解決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必須要從三農以外的地方著力,只有國家經濟總量提升了,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了,田稅所佔的比重逐年下降甚至無足輕重,自然就可以取消甚至反哺了。”

——有耕者有其田,種地不納糧,種糧有補貼,太后您在說夢話吧?

王竑就站出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太后你在痴人說夢。”

汪舜華看著他:“為什麼做不到呢?就是剛才說的,朝廷主要的賦稅來源就是田賦;但是當國家稅源充足,而田賦所佔無幾的時候,自然就可以取消了。”

——話說的好聽,去哪裡找錢?

汪舜華道:“解決國家的一切問題,就在於發展,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確切的說,透過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整個社會的發展。你們問,科學院能做什麼國計民生相關的;我可以說,科學院從始至終,都是立足朝廷需要,著眼百姓關切。——一旦科學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帶來的絕不僅僅是幾樣新物件那麼簡單。”

汪舜華很想拿火車飛機手機舉例子,但是沒辦法,群臣完全沒有這個概念,說了也是白說,反而可能被人當成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