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回到明朝當太后最新章節列表 > 134、兩廣總督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34、兩廣總督

程敏政回去讀書了,汪舜華讓毛忠等繼續談後續的處理。

韓雍認為:“導致大藤峽瑤民叛亂的原因很多,主要就是廣東廣西兩地缺乏統一協調。當年廣東黃蕭養之亂,從廣西等地徵調土司狼兵前去平亂。但狼兵流劫鄉村,禍害地方。廣東官員認為,瑤亂是廣西官員與土官邀功激變所至,且放賊東竄,令廣東無辜受害;廣西官則認為,瑤賊橫行,在於廣東官軍防守不力。兩邊互相攻擊,互不協調。”

丘浚也認為:“兩廣官員百姓,眾口一詞,都不願再調官軍,什麼原因?不過是官軍為害地方,甚至比賊寇還厲害!總兵等官去征討,不過是貪圖利益,不是真的要報效朝廷。他們在軍營鞭撻士卒,經過州縣,就劫掠官吏百姓;打仗時在後面指揮,報功的時候就跑到前面。以致將領不協,軍士離心。?”

于謙也認為這是一個大問題:“臣在景泰六年,奏請朝廷將兩廣軍政統一,並增設總督一員,由王翱擔任。只是總督是臨時差遣,權力也不大,兩廣的官員並非全聽命於總督。因此,瑤賊流劫兩廣,兩廣官員互相攻擊的局面並沒有消除。?”

汪舜華想了起來,建極改元,于謙請求朝廷重設兩廣總督,並在兩廣交界的梧州設立總督府,於要衝地區增設參將,一切軍務聽由兩廣總督節制;但是這項建議招致了廣西地方官員的強烈反對,加上馬上就讓韓雍去平叛,也就沒有落實。

如今舊事重提,汪舜華認為很好,總督現在算是新名詞,但是她並不覺得新鮮,於是讓群臣商議。

耐人尋味的是,群臣普遍贊成,包括廣東籍官員;但廣西官員則極力反對,認為可能造成繁鎮割據。

胳膊擰不過大腿,這件事就定了。建極二年四月初,設立兩廣總督,開府於梧州;兩廣副將以下,俱聽節制。

汪舜華和於謙等人都很清楚,廣西方面是不會樂於接受兩廣總督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丘浚提到的:食鹽。

這種後代兩塊錢一大包的調味品,在古代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從漢武帝開始就實行國家專營制度,私鹽則成了歷代王朝打擊的重點,明朝也不例外。

汪舜華這樣的半史盲都將《鹽鐵論》作為皇帝的必讀書目,無他,政治經濟學的經典教材,畢竟現在沒有馬列毛鄧三科新。

廣西地處邊疆,交通不便,而且不生產食鹽。洪武初年,為解決廣西的軍餉問題,實行開中法。做法是政府招募商人運輸糧食,換取鹽引;商人將鹽運往指定區域銷售。因為運輸不便,很多商人甚至僱傭百姓開墾田地、生產糧食,就地入倉,換取鹽引。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正統以後,開中法日趨敗壞。商人對於開中納糧的熱情不斷低落,導致廣西地方財政經常帑藏殫虛。政府只能透過減少每引鹽開中納糧的額數,吸引鹽商納糧,但還是收效甚微。

造成官鹽的壅滯難銷的主要原因在於私鹽的盛行。販賣私鹽的,雖然有商人,但主要是兩江土官與廣西官。

永樂之後,政府為了實現以夷制夷,將兩江土司屬下的大量狼兵調到廣西中東部戍守;到正統年間,這裡已經遍佈狼兵。期間,廣西地方官與兩江土司互相利用,土司借地方官員之力向東擴張,而地方官員則借土司之兵邀功。兩者勾肩搭背,順便幹起了販賣私鹽的勾當。

嚴禁私鹽也就成為必選項。

戶部尚書張鳳一針見血:“兩廣的鹽業,不僅關乎百姓生計,而且關乎軍餉。必須改革開中法,來解決軍事和財政危機。”

丘浚提出:“可以對開中納糧到廣西的商人給予冠帶,確保軍餉的供應。”

汪舜華沉吟了一下,搖頭:“官職是國家公器,不能這樣使用。”

丘浚於是提出了另外的解決辦法:“可以允許將以前不出境的廣東鹽,販賣至廣西、江西南部。比如廣東商人只要在梧州每引鹽奈米二斗,就可以隨意銷往廣西各地。這樣鼓勵商人越境販鹽,用商人的私鹽對抗當地官員的私鹽,以此取得足夠的軍餉。”

汪舜華同意了這個提議,並放鬆了徵收方式:可以奈米,也可以納銀。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有大批商人湧入廣西,帶去大量的糧食;雖然說不嫌糧食多,但是廣西的糧食多了,能夠投放其他地區的糧食就少了,廣西政府收了糧食,中央政府還得派人運到其他地方,沒有必要。於是下令,每引鹽奈米二斗,或者納銀二錢。

在場的中央官員很清楚,鹽法改革進行以後,勢必打破土官與廣西官員所壟斷的食鹽市場,引發他們的強烈反彈;所以必須派遣強有力的官員前往鎮守,同時對那些參與走私的官員予以重處,以儆效尤。

但對於土司,朝廷能做的還是不多。

韓雍提出:“可以在大藤峽周圍設立了大量巡檢司,用土兵、狼兵屯田防守瑤,實現以夷制夷,控制大藤峽地區。”

這只是權宜之計,最根本的是要進行改土歸流。

但這話汪舜華沒有說,朝廷現在首先要面對的,除了北方防線的問題,就是財政問題和流民問題,背後涉及到的是土地兼併、資源分配等深層次問題,實在沒有辦法對廣西等邊疆地區下重手,否則一起發難,朝廷應對不了。

於是汪舜華同意封毛忠為伏遠伯,充總官兵,鎮守廣西;命韓雍為兩廣總督,節制兩廣軍馬;升程信升為刑部右侍郎。

與此同時,對廣西的主要官員進行調整,調山東左布政使陸瑜為廣西左布政使,浙江右布政使白圭為右布政使,命揚州知府王恕為左參政、廣東按察副使項忠為廣西按察使。

韓雍是此次平叛的頭號功臣,王恕是汪舜華提的,是這個時代為數不多她知道的正面人物;其他幾位都是吏部推薦的,符合清廉能幹事的標準,而且白圭和項忠都有過平叛的經歷。

汪舜華沒有想到,這幾個人其實都是當之無愧的國家肱骨之臣,王恕不說,陸瑜官至刑部尚書,白圭和項忠則一前一後出任兵部尚書。

同時升職的還有丘浚。汪舜華對他實在是非常滿意,只是提拔也要遵守基本法,於是提了一級,升為翰林院侍讀;去年倪謙跟著葉盛到山東,辦事也相當漂亮,並且針對流民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包括統籌糧食調配、加大水利建設等等,進翰林院侍讀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