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回到明朝當太后最新章節列表 > 146、宣誓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46、宣誓

次日,在華蓋殿舉行傳臚儀式。正式宣佈第一甲第一名程敏政、第一甲第二名王一夔、第一甲第三名李永通。

汪舜華怔了一下,文武官員交換了一個眼神,弘義閣大學士李賢和刑部右侍郎程信也很不安:程敏政,今年虛歲才十六吧?

二甲三甲的名單昨晚就出了,李賢和程信知道他位列一甲,已經是很高興,畢竟孩子還小,這回其實也是抱著試試的態度。鄉試還好,順天府第二,《尚書》經魁;會試其實不怎麼樣,三十八名,估計能選個庶吉士就要費很大的功夫。當然,李賢運作一下,留京應該沒問題;何況聽說狀元是太后力排眾議親自選的,萬沒想到是自家孩子啊!

督察院左都御史蕭維禎馬上就站出來說:“程敏政是刑部右侍郎程信的兒子、弘義閣大學士李賢的女婿。重臣子弟中狀元,我朝開國以來還沒有過先例;誠恐世人不服,以為有司有私。”

汪舜華想了想,到底堅持了:“當時讀卷官推薦他的時候,名次並不靠前,是我點的狀元,怎麼會有私心?”

禮部尚書薛瑄也奏道:“程敏政今年只有十六歲,年齡實在太小。”

汪舜華笑道:“這有什麼?有志不在年高,甘羅十二為丞相,難道我朝十六歲做不得狀元?只要憑真才實學考的,就沒什麼不好。再說年輕好,這世界總歸是年輕人的,該讓他們早點挑起擔子了。”

新進士去午門外看榜,汪舜華則帶著皇帝升殿,接受群臣朝賀。

順天府尹用傘蓋從儀,送狀元回府。

一時間整個北京城都熱鬧起來,畢竟這麼年少的狀元還是第一次見。

當晚,宴進士於禮部,命於謙主持。

晚宴上觥籌交錯、風生水起,只是于謙捧著酒杯,沒有說話。

汪舜華肚裡有些好笑,記得歷史上程敏政好像不是狀元,沒想到因為自己一隻小蝴蝶,居然改變了。

確實不是狀元,歷史上的程敏政在六年後的成化二年,考中了榜眼。

當時,首輔李賢推薦羅倫,吏部尚書王翱推薦程敏政,兩人相爭,王翱就說敏政卷字精楷,應為第一,李賢說:“論文不論書。”

於是憲宗招兩人來,出句:“成化手持鸚鵡盞,專敬狀元;”

羅倫對:“羅倫身到鳳凰池,來朝天子。”

敏政無對,於是羅倫摘得了榜首。

旋即一想,歷史上程敏政一直待在北京讀書,這回到地方見識了民生疾苦,又在宮裡鬧出了動靜,回去肯定會向父親和岳父請教,尤其李賢在內閣,肯定會揣摩自己的意圖,提點女婿,因此寫出那樣的文章,也就不稀罕了。

這樣一想,不能不感嘆真是贏在了起跑線上。

但這是人家自己掙來的,沒什麼可說的。

回到清寧宮的時候,宮裡已經得到了訊息。看著永安公主等人和李瑩都是歡天喜地的。李瑩入宮差不多一年,一直規規矩矩、老老實實的,汪舜華倒是很喜歡她。

當時笑著招她近前:“你是有福氣的。”

想了想,沒有在這個時候掃興,給她上廉政課,而是給了她三天假,同時賜了景泰藍的鐲子一副,布帛十匹,又賜了寶鈔一百貫。

回去看進士名單,結果發現了另外一個熟悉的名字——劉健,今年也才二十八歲,風華正茂的年齡。不過名次不太好,二甲四十名左右,不過接下來還要選庶吉士,進翰林院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汪舜華知道劉健的名聲,擔心他被埋沒,特意要了他的答卷,一看,確實洋洋灑灑,指出財政困難之原因在於冗官、營造之浪費,要求崇儒興學,注重實務。

放下試卷,汪舜華沒有說什麼。“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她現在需要的是能謀的人;況且劉健一看就是儒家教出來的模範生,在劇烈變革的時代,恐怕未必能發揮多大的作用。

第二天,下令賜狀元程敏政朝服冠帶,諸進士鈔各五錠。

明天就是清明節,汪舜華下旨,命於謙和張懋留守,就帶著孩子們出宮前往天壽山行禮。

這是掃墓,也是宣誓。

到歷代先帝陵前行禮,當然隱帝那裡就派人去了。

汪舜華心裡有點不自在。

當年隱帝死後,欽天監奏請選定吉地。景帝還沒決定,她指著黃山寺二嶺南麓說這地方不錯。

確實不錯,距離長陵、獻陵都不遠。

景帝有點奇怪汪舜華怎麼突然捨得對他哥那麼好。

汪舜華打了個哈哈:“有太宗、仁宗兩位祖宗鎮著,隱帝怕是不敢胡亂告狀。”

景帝沉吟了下,同意了。

上輩子去過十三陵,記得那裡是埋短命光宗的地方,而且還有個鳩佔鵲巢的典故——景帝生前建設的陵寢就在那裡;結果被他的好哥哥搗毀了,後來光宗和他爹萬曆前後腳死了,朝廷實在來不及另建陵寢,就把他塞進景帝當年的壽陵。

看來這地方風水真是不好。

那就送給隱帝吧,好歹沒把你趕到西山去。

等景帝賓天后,汪舜華就把歷史上英宗裕陵的地方圈了來——左護法做了那麼多孽,居然運氣爆棚,不但兒子爭氣,後面還延續近兩百年,連帶他都成了好人,看來這地兒風水真不錯。

這世界真是奇妙。

看孩子們禮節標準,汪舜華很是欣慰。

下山前,汪舜華率領群臣在寢殿左右種下三十棵銀杏。

離開的時候,汪舜華回頭:可能未來的十年二十年,都不能到這裡了。

儘管時間緊,汪舜華中途還是停了幾次車,詢問百姓生計,甚至帶著皇帝百官到路邊一戶李姓農家視察情況。

其實就是目下普通農民的水平,甚至因為在京郊,還遠遠高出一般農民:有土坯房七八間,田地十來畝,兒子三四個,除了種地,也幫著地主打點短工;老婆女兒除了家務,就是紡紗織布。一家人終日勞作,還算能夠吃飽肚子。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因為地處帝王祭祀的必經之路,李老漢也是見過陣仗的;當然被這麼多貴人拜訪還是沒有過的。

看到太后親自下轎,牽著皇帝走進他家,坐到他家的小板凳上,喝過了老婆端過來的井水——汪舜華喝了,沒讓皇帝和孩子們喝,怕鬧肚子;還很是自來熟的幫忙理豬草,也就把心放下來,說起自家的景況;圍觀的鄉親們看到太后絲毫沒有架子,也開始七嘴八舌的說話。

在鄉親們的嘴裡,這兩年日子比往年要好過一些,以前經常有貴人侵佔土地什麼的,這兩年要少些了;但是也就只是這樣了。

如今年成不大好,不是水就是旱,甚至還有蝗災,收穫不多朝廷的稅卻不少,還要應付地主家的租子,一年到頭能沾幾回葷腥,就是鹽也捨不得多放——太貴了,得二三百文一斤呢!勉強熬日子罷了。

李老漢笑:“自古以來,咱們莊稼人不都過這樣的日子。”

有膽大的說:“前些天到城裡賣柴,有衙役用寶鈔來買柴,跟明搶也沒啥區別了。”

又有的說:“前些年某家欠了地主一斗米,家裡的丫頭被拉去抵債,沒幾天偷吃被主母打了一頓趕出家門,投河死了。”

又有的說:“這算什麼,那些年太監搶土地,看中的如果不投獻,直接關進大牢都是輕的,還有直接打死的——聽說英國公家的孕婦就是這樣打死的。嘖嘖嘖,那可是皇帝的親家。”

汪舜華沒有說話,只是注視著他們,臉上都是褶子,身材瘦弱,粗布短衣,還打著補丁。

這是目下京郊的農民,不知道更遠處的百姓,他們又過著什麼樣的日子。

汪舜華攏了攏懷裡的皇帝:“看到他們了嗎?他們都是咱們的子民,也是咱們的根基,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了他們。他們過得踏實,咱們才能過得安穩;他們晚上有一碗粥,咱們晚上才能睡得著。否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礎不穩,連爬帶滾。”

皇帝還小,聽不大懂,他對陌生景色和陌生人的好奇顯然大於對母親唸叨的興趣;但在場所有的朝臣都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年孝期已滿,太后準備有所動作了。

著力的點,努力的方向,就是三年前提出的三民問題。

回到宮裡已經很晚。

次日,狀元程敏政率諸進士上表謝恩。滿朝文武看著新出爐的國家棟梁,尤其走在前面的少年狀元,都是別有一番滋味。

汪舜華看著這些年輕生動的面孔,也在心裡發出一聲感嘆。

這是她當政後親自選拔的人才,因此入職教育就格外語重心長:“朝廷面臨的形勢,已經寫在了考題上;朝廷對你們給予的厚望,你們在未來的時間裡會有深刻的感受。你們在金殿上拿出了漂亮的答卷,但是將來能不能在歷史書上留個好名字,在百姓口中留個好名聲,取決於你們未來幾十年身體力行的回答,現在才剛剛開始。”

汪舜華從做人到做官,滔滔不絕的說了一個時辰,新進士們叩頭,覺得汪太后真是…很有古代明君勵精圖治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