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回到明朝當太后最新章節列表 > 170、求削的王侯(中)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70、求削的王侯(中)

汪舜華看了奏疏,沒有扔到一邊去,而是想了很久。新政策出臺後,有一大波人將斷絕生活來源,她是知道的。雖然看不慣他們白吃白喝,但讓人家餓死也不好;而且蜀王說的沒錯,宗室從小也是讀聖賢書長大的,現在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放著這麼大群人不用,不是明智的選擇;而且自己怎麼也要想想以後跟太祖皇帝交代,以及在歷史書上的評價。

對待宗室刻薄,會很難聽的!

尤其她只是朱家的媳婦,可不希望背個“聖女殺宗室”的名聲。

這樣一想,就把四位內閣大臣招進來商量。四人之前都是看到過了,只是關乎藩王,不好出主意;這會兒見太后猶豫,也就說了:“還是要給藩王一條出路,否則把人逼到絕境了,也不大好。”

既然人家這樣知趣,也不好意思不理不睬。只是現在宗室的底數是多少,心裡沒底;而且一奏就準,誰知道別的藩王願不願意。

蜀王的奏疏很快透過《光明時報》傳播。不久襄王上表贊成,老人家德高望重。他一開口,秦王、晉王、魯王等10多位藩王和60多位郡王馬上上書,表忠心的同時,都贊成這樣做。

今年閏年,多了一個十一月。不過臨近年底,負責削藩的勳貴陸續回京,北京城終於恢復了人氣。

汪舜華立刻下令嘉賞——戰果豐碩,應該嘉賞,尤其英國公張懋和定國公徐永寧、魏國公徐承宗,以及鎮守邊關的楊信、朱輔,各賞了五百兩銀子——真不多,但還有錦衣玉帶、金花御酒什麼的;其他的參加的官員賞了三個月工資,太學生們依舊拿了10兩銀子回去;當然幹得特別出色的獎金要加倍。

宗人府組織加班加點的統計數據,因為大家之前路上都已經統計好了,所以現在只需要彙總。

總的來說,削藩的成果是非常突出的。之前藩王有25個,現在周王、楚王、趙王因無嫡除國,寧王、伊王、鄭王、肅王、慶王外加約等於藩王的靖江王因犯罪奪爵,另外淮王沒有嫡子,韓王同樣岌岌可危,那就還剩15個,其他的還要看世子考試能不能透過;郡王方面斬獲同樣很大,原有郡王總共145人,因罪或無嫡奪爵64人,還剩81人,當然其中還包括10來個父親死了幾年等著上位的,目前有嫡子的佔三分之二,郡主什麼的一般都是結婚之前才冊封,而且只管到郡王級別,也就是現任郡王的孫女,而且都要是嫡出,加起來二百多人,滿十歲的接近100;因罪奪職三百多人,新請名和吃空餉衝抵——藩王郡王財大氣粗,一般生了孩子就請名,下面的就要看人品了。已經冊封的,將軍剛過400,中尉200多,有資格考試的400多人,主要是越往下嫡子也就多了。

事情就這樣定下來。

首先俸祿暫時不動,而且汪舜華心存愧疚,下旨取消折色俸,以後都是真金白銀,實在是出人意外。

張鳳本來還說:“太后,還是就按蜀王的提議,給親王郡王工資打對摺,每年可以節省近20萬石。”

汪舜華擺手,聲音有點沙啞:“親王們不僅遣散了護衛、交出了土地,有的甚至在賣家當來落實朝廷的要求,即便說不上忠心耿耿,也確實盡心盡力。都是皇帝的手足,也別太為難他們。日子還長,不著急。”

張鳳不好說話了。

然後就是允許宗室參合四民之業——但注意,參加科第入仕的必須得是郡王以下才行,已經繼承王爵的就不要想了,沒有兩頭便宜都佔的好事;同時,也不享受特權,免得外頭打著宗室的旗號幹爛事,敗壞皇室名聲,皇室不背這黑鍋。

李實還提出一個建議:“以後宗室要考騎射,總悶在家裡練不出來,不如允許他們到郊外去練習。”可以,待在院子裡怎麼騎馬射箭?沒得說皇帝為難人家;當然只能出縣,出府還是要打報告;出了門,地方官和各級監察御史什麼的就要盯緊點,嚴防擾民!

下完旨,汪舜華長長的舒了一口氣。

還沒喘過氣,英國公、魏國公、定國公等勳貴聯名上書,請求削自己,方案也給出來了,一是降薪;二是嚴格繼承,只有嫡子才能接班,而且只管一個,不能出現哥哥當國公,弟弟又當指揮使的情況;三就是要參加考試,尤其武藝,畢竟是要上戰場的。

汪舜華當然知道,勳貴們這麼做是想以退為進,避免因為長得太胖被盯上。

她想的不錯,這次削藩,勳貴們去盯梢的時候,多少有點兔死狐悲的感受,汪太后對宗室都能下狠手,何況我們這些外姓人?宗室吃得多,勳貴吃的也不少!而且勳貴一般都在北京,請封什麼的都比較方便,相關部門也很少拖拉。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現在風風光光,誰知道將來汪太后會不會動腦筋——人家連太皇太后的父親和自己的父親都不假以辭色!既然如此,不如自己主動提出來,提的輕一點,她也不好意思把刀口往深的插。

提出這個建議的是安國公於謙,得到了魏國公徐承宗的首肯;英國公隨後表態支援——反正他娶的是汪太后的親閨女,兒子不能從別人肚子裡出來,汪太后也不止說了一次,既然如此,也就沒什麼顧忌;成國公朱儀閉了眼睛,定國公好像一盆冷水從頭澆到腳,但是沒辦法,就這樣吧。

30多位勳貴一起上表請求削自己,這應該是曠古未有的奇觀。汪舜華肯定不同意——廢話,剛削完宗室,又來削勳貴,大家會怎麼看?以後還有誰願意在陣前賣命?

把大家招到武英殿,表揚了過去一段時間的工作,表示:“大家的心意我領了,但這是你們祖先或者你們自己沙場掙下來的,我沒有想要削你們。回去好好過日子,不要東想西想。”

可是大家跪在地上不起來,求著太后削自己,否則不起來!

看著大家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說完了,汪舜華無可奈何,讓大家退下,自己要和內閣大臣商量。

於謙是首倡者,他站著不說話;其他三位閣老也真不好意思再捅刀子:“要不就這樣吧?”

汪舜華搖頭:“宗室人太多,無節制生育,光吃飯不幹事,削了就削了;勳貴不能這麼幹,否則天下人會罵的。”

數了一下,經過太祖大殺功臣和靖難戰隊以及土木堡重創,加上無子的、奪爵的,勳貴剩的真不多,好歹景泰四年、建極元年兩次紹封,稍微能看了。如今國公級別8人、侯爵28人、伯爵41人。

當然外戚也有封爵的,仁宗張皇後的哥哥張昶封彭城伯、弟弟張升惠安伯,不過兩人都是跟隨太宗皇帝打天下的,不全是裙帶關係;宣宗孫皇后父親孫忠封會昌伯,兒子繼宗造反被殺,爵位擼了,全家被趕到海南;另外太皇太后的弟弟吳安封了兗國公,今年因為侵佔土地降封為安平侯,汪太后父汪瑛幾起幾落,現在還是固安伯;錢皇後兩個戰死土木堡的兄弟,錢欽為會昌伯、錢鍾為會安伯,錢欽無後,錢鍾有遺腹子錢雄襲爵。不過外戚與功臣不能比較,都可以忽略。

底數出來,什麼事情都好辦了。首先,待遇規範,國公三千石,侯爵千五百石,伯爵一千石——不僅沒降,反而升了。明朝爵位有公侯伯三種,各分開國輔運推誠、奉天靖難推誠、奉天翊運推誠、奉天翊衛推誠四等,其中第一等是太祖封的,第二等是太宗封的,其他人就是第三四種。公爵俸祿在五千石至二千五百石之間;侯爵是千五百石至千石,伯爵千石至七百石。此次統一規範,侯伯達到甚至超過最高標準,公爵也高於平均值。而且沒有折色俸,都是實打實的。要知道英國公等人以前祿歲五千石不假,但本色只有二千石,其他三千石是折色——等於沒拿!

其次,嚴格繼承。不管是世襲封爵、還是流爵,只能嫡子襲爵,如果是庶子,世襲就降一等,流爵降二等;當然如果老爸有兩個嫡子,老大死了沒兒子,弟弟是可以襲爵的;如果沒有嫡子有嫡弟,那就弟弟上,宗室也一樣,取高位;但是只同時恩蔭一人,不得多請,也不要請田地,否則被太后駁了,丟了幾輩子的老臉,也怪沒意思。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當然,勳貴子弟沒有不許參合四業的限制,所以從現在開始,就可以準備了。能讀書的讀書,不能讀書的送進軍隊打磨,也是可以的,有好幾個公候的爵位就是自己掙來的;實在不行踢到船上做生意,已經來回幾批人了,特賺!朝廷已經把附近海域來回犁了一遍,現在太平多了!

第三,婚姻決策權力上交。以前是大家互相聯姻,盤根錯節,牽一髮而動全身,搞得朝廷經常投鼠忌器,以後就由禮部統一安排,和宗室們一起結婚;如果有兩家相互對眼的,可以直接跟太后說,太后很高興當媒人,禮部也少操心。

第四,還是要加強自身建設。參考宗室,子弟年滿十歲,就可以參加任職資格考試,過關才能即位,否則生再多正子嫡孫都沒用。

不過考慮到勳貴們這次立下了大功,這個限制又有點狠,汪舜華還是格外開恩,增加了一份附加說明:已經生下的孩子,不管嫡出庶出,朝廷都認了,都可以參加考試;從明年開始,勳貴除了正妻以外,只能有一位朝廷認證的妾室,分別給予宜人、安人、孺人待遇;只有這兩個女人生的兒子才有資格參加考試!當然勳貴和文官一樣,只推恩兒子,女兒是沒份的。

這些活,宗室是宗人府管,勳貴就是禮部管,祠祭清吏司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