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回到明朝當太后最新章節列表 > 229、科舉改革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29、科舉改革

頭疼的不僅僅是朝廷學士,還有天下學子。

因為另外一件事:科舉改革。

建極四年,在商輅的建議下,對科舉進行了部分調整,有力的改變了科考的風氣,朝廷選拔了一大批求真務實、通曉民情的官員,並透過中央地方官員的交流,改善了官場生態。

但是於汪舜華而言,仍然是不夠的。最明顯的,現在科舉還是侷限在儒家思想;軍事人才還可以期待武舉,而她需要的理工科人才、法律人才,仍然沒有出現在科舉的科目中。

必須要改變。

但科舉是不能隨便改的。作為最重要的選人用人途徑,儘管有弊病,但它仍然是當時最科學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也是國家和平穩定的重要基礎——清朝滅亡的導火索之一,就是廢除科舉。

因此,對待科舉一定要極其慎重。

如今機會不能說成熟,至少可以進行有限度的完善。

因為隨著改革的推進,朝廷對各方面人才需求加大。滿腹詩書卻沒有專業技能,在一些專業要求高的部門就顯得捉襟見肘,儘管集賢院會進行培訓,但顯然遠遠不夠。

汪舜華很清楚,科舉是選官制度,也就是說它不同於學校教育;只不過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具有導向作用。就算是後代的公務員考試,申論仍然佔據半壁江山;而申論考什麼,無非就是熟練運用經典理論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

因此,科舉考孔孟一點問題都沒有。這麼大的國家,沒有統一的指導思想,還不亂套了?這可是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一百多年才摸索出的路徑!

首先是要加入大綜合。這個其實是襄王的提議,也是宗室們共同的呼聲,原因很簡單:憑什麼讀書人都只考八股和策論,宗室反而要考這麼多?——要知道考試透過可以拿爵位不假,可還是不能直接干預政事,雖然不能說多此一舉,但是不是太興師動眾了?

襄王德高望重,說話還留有餘地,剛吃了癟的唐王口氣很衝:“如今街坊市井流傳著一首民謠:‘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道變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搖頭擺尾,便道是聖門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只讀得聖賢經典,卻不知世態人心,如何能安邦定國?當年太祖太宗是靠經典得的天下?古代的大賢伊尹、姜尚之流,張良、陳平之輩,是不是也只靠經典治天下?”

晉王也很不客氣:“太后說‘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想魏晉那幫名士整日作虛無之談,尚其華藻,宛如春蛙秋蟬,以至於江山淪陷,生靈塗炭。如此虛談廢務,浮文妨要,非當今所宜。”

周王則笑談:“當年子路問訊,村夫說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孔子以為大賢。可笑如今書生張口經典,閉口古訓,整日忙碌於筆硯之間,臣看這些人恐怕只會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

話很不動聽,朝臣還在辯駁,汪舜華一錘定音:“是該加,必須加。以前只考經義,結果很多士子不通俗務,甚至連律詩都不會寫,很不象話!”

這話一出,大家都不吭聲了。

雖然沒有點名,但大家都知道,那位不會寫律詩的不是一般的舉子,是位傳臚!就在去年,直接說就是去年二甲第一的羅璟。在西苑賞花賦詩時,他連格式都不知道,還是臨時請教旁人才完工的,可想而知當時的尷尬。

羅璟摸摸鼻子,有點不好意思。可是當時確實沒學過,就是專注作八股文的,沒想到太后還記得——他不知道歷史上更尷尬。他是天順八年的探花,英宗在當年正月去世,所以是憲宗親自主持;結果命題賦詩,這位仁兄一籌莫展,竟不知如何做答,於是遍問同考之人,這才寫了一首律詩。

太后也有小黑本。

不過這也不要緊,反正大家都上岸了,只是折騰後面的;以後縣試、鄉試、會試都要增加一科基本常識考察,教材沒有出來之前,參見翰林院給宗室的大綱,一樣60分及格。

二是科目要增加。朝廷不僅需要綜合管理崗位的人才,還需要專門的技能型人才,諸如天文、地理、數學、水利、農業、軍事、禮儀等等。當然,進士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他的官員也需要有專業水平。

——這個是吏部左侍郎李秉提的,他是真覺得人才不夠用。

好在,有先例。

明朝只設進士科,但以前並不是如此。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等五十多種。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現在增設明法、明算、明史、明道、物理、明農、明禮、明醫等科目,選拔熟稔法律、算學、史學、諸子百家、天文地理、農業水利、禮儀和醫學的人才。

不出意外的遭來一片反對,但是汪舜華很是支援:“讓專業的人去辦專業的事,不能外行領導內行。”

汪舜華堅持,她身後也有人幫腔,除了宗室,還有剛剛回朝的張懋、沐琮以及常寧等勳貴;朝臣一時有點懵。

其實宗室勳貴這樣表態,除了戰隊,未嘗沒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意思——要考試才能襲爵,咱們也認了;但是你們也太刁鑽了吧?怎麼看著我們好欺負就可勁兒欺負?那好,你們也去試試那題目!

當然,這些科目與進士科不同,是專業資格考試,也就是什麼人都可以報,80分合格,過關了就有到相關部門任職的資格;否則,即便考中進士,也不能前去相關的部門。——這是汪舜華提的。

普通人,即便考不起進士,考過了某一科,就可以到有需要的衙門、國企、學校任職,一次透過,全國通行,當然這部分就不免田賦了。——這是李秉和馬昂的意見。

沒有透過考封的宗室勳貴,一旦透過了,也可以襲爵。——這是襄王提的,汪舜華表示同意,還是要給人希望的,當然就不紹封了。

考慮到現在專業人才太少,考試由中央統一組織,以後地方有實力了,再舉行分級考試。

報考科目沒有數量限制,你要有本事,把這些全部考過,算你行。

考試每年四月初一日舉行,每科半天,這時候殿試也好、考封也罷,都已經結束,大家心態都放平了;會試落榜的也準備的差不多了;此外,京察差不多也是這個時候,各級地方官進京述職的時候,正好把資格證拿了——正在其位的暫時不動,但是以後不管是初任,還是調任,或者升職,就必須有相應的資格了,所以估計前幾科報考的人員會不少。

這些科目基本上採用筆試的方式,包括選擇、填空、問答、論述等各種題型,不過有一科還加入面試:明禮科,也就是給禮部選的外交人才,要求口才好,最好長相不要太醜,畢竟是門面。

其中明道科在一片反對聲中被擱置——廢話,好不容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憑什麼又要給諸子百家一條路?何況“道”這個字,可不是隨便什麼學派都能用的。

汪舜華有點窘,只得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百家各有所長,如今取長補短,可以補朝廷闕失。”

還是不同意,章綸等尤其語氣激烈,認為這是對孔孟之學的極大挑釁。

汪舜華只得暫時作罷。

還沒有實力與整個國家機器為敵。好在諸子百家的書籍在國家圖書館可以找到,將來也會出現在各級圖書館中。

只有等各家學派都有了傳人,而且在各個方面發揮了作用,才能真正復興,否則,不過是鏡花水月而已。

另外一個訊息很值得振奮——高壓鍋做出來了。

雖然常加班吃食堂吃外賣,但居家過日子,下廚房也不少;高壓鍋這種常見的鍋具當然不陌生。裝完房子買傢俱家電的時候還要做功課,萬一質量問題來個爆炸就不好了。橡膠高壓鍋墊圈肯定做不出來,實在不行用絲綢或者皮革替代一下;那個會轉的排氣閥也只有用木質的替代。

於是汪舜華把胡守信招進宮,把草圖交給他,還面授機宜。

胡守信這些年過得不如前些年風光,但也不壞。鍊鋼沒什麼進展,火炮也不是他的強項。只是前些年北直隸水旱相接,有了瘟疫的苗頭,他和太醫院合作,開發了好幾樣藥劑;尤其後來研究天花,他親自上陣,種植牛痘成功,很得汪舜華的嘉許,也得到百姓的愛戴。

治病救人比煉丹賣藥更有成就感,至少胡守信是這樣的。

於是大明朝第一口高壓鍋就這樣做出來了,當然因為製造工藝,很有時代特色,比如皮比較薄;不是鋁合金也不是不鏽鋼,而是鐵做的,估計以後除鏽就是個麻煩事,但到底是造出來了。

胡守信送進宮之前,肯定先試驗一下。

既然是鍋,就要煮東西,尤其是送到青海那邊的,煮肉比較多。

一大鍋肉放了進去,倒滿水,看到鍋蓋上的排氣閥開始轉動。胡守信沒有叫停;看到塞子越轉越快,水汽越來越大,看著時間比一般的鍋短了近一半,這才教人將鍋端到桌上,喝退眾人,取了排氣閥,然後去轉把手,居然轉不開。

無奈,找了個壯士,用盡力氣,只聽“嘭”地一聲悶響,揭開了。

絕對的慘案。

後代的高壓鍋爆炸,致死致傷致殘的都有;這口鍋皮薄,密封性也不如後代,威力沒那麼大,但蒸汽衝上房梁,直接衝了個洞,摔下來幾片瓦;周圍更是一片狼藉,杯盤碗盞被衝倒,稀里嘩啦摔了一地;肉塊到處都是,好幾個人被燙傷。

胡守信心有餘悸的跟汪舜華彙報,汪舜華樂了:“我不是吩咐過你,氣散完之前不能揭蓋子嗎?”

胡守信苦著臉:“臣實在沒想到這口鍋居然有如此的威力,嚇煞了人。”

汪舜華笑道:“好了。以後當心就是。”

因為這種鍋造價不菲,所以第一批只造了一百口,除了賜給青海幾個衙門的高階領導,就是賞賜了藏區朝貢的土司。

即便比不上後代的高壓鍋,比起同時代的鍋們,省時省力——這個土司和高官們自然不在乎,但是能把骨肉燉的酥爛,這實在讓大家喜歡;因此不僅青海都司打報告請求多賜給,讓廣大將士都能吃上熟飯,喝上開水;各地土司們也紛紛打報告,請求多賜,或者進行互市交易。

為此,皇室設立了一家公司,專門製造高壓鍋。只是以目前的技術,每年也就能500口鍋,遠遠無法滿足需要。

高壓鍋作為貴重的物品,成為青海各部門的年終獎勵;並成為互市的重要商品。最初,1口高壓鍋甚至能換回5匹好馬。

當然,這種鍋使用多了,也會帶來一些麻煩,比如…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