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回到明朝當太后最新章節列表 > 231、煙雨江南(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31、煙雨江南(下)

江南除了南直隸,最重要的幾個省份,無非是浙江、江西、湖廣,廣東地區經濟發達,文人就要少一點,可以往後放一放。

此次張懋等前往江南,除了督促地方進行水系清理,指導省級圖書館開館的工作;還有就是仿照秦淮河的先例,恢復一些舊有的歷史文化景觀。

寧王系差不多團滅,圖書館江西布政司積極得很,不用催促;但是江西有全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不可不重視。

這樣的大湖,因為淤積和圍墾等原因,湖面日益縮小。要確保長江流域的安全,清理整治鄱陽湖,勢在必行。

此次汪舜華派張懋前往南昌坐鎮指揮,就是要用強龍壓倒地頭蛇,管你什麼身份、什麼級別,只要敢侵佔鄱陽湖,一律嚴辦!

張懋很明白丈母孃的意思,地方官也很會來事——廢話,過了這村就沒這個店。除了大力拆違,全面退耕,還組織農民進行清淤——給工錢,也算維穩措施;同時,修繕太祖當年建設的忠臣廟,新植了草木,尤其是新增了十里荷花;對原有的滕王閣、望湖亭也進行了修繕;當然最重要的是對沿岸低窪地帶進行維修加固。

鄱陽湖不好整,湖廣岳陽的洞庭湖同樣不好整。這個原先被稱為“雲夢”的大湖,同樣是長江流域重要的調蓄湖泊,曾使長江無數次的洪患化險為夷。

只是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八百裡洞庭還是不可避免的被擠佔。到了明朝,隨著荊江堤防的不斷修築和穴口的時決時塞,江患加劇,荊江潰堤、湖區潰垸頻繁。

歷史上嘉靖之後,中央政府採取“舍南救北”的治水方針,荊江北岸穴口盡堵,南岸保留太平、調絃二口與洞庭湖勾通。在長江來水有增無減的情況下,一遇洪水,則湖水氾濫四溢,危及百姓身家性命。

此次派遣徐永寧前往湖廣,他也很賣力,不僅刨毀所有有礙行洪的私垸,而且全部清退耕地,同時對湖盆邊緣進行清淤,大大拓展了湖面;同時在水利專家的指導下新挖了月河,一來新增灌溉面積,二來緩解汛情,三來有新的進水口,可以適當進行沖刷,避免泥沙淤積;此外還不忘把黃鶴樓、岳陽樓重新修繕一番。

這兩個地方整治力度大,退耕三萬餘頃,搬遷居民總計20餘萬;好在之前朝廷收回了大量土地,將這些土地進行置換,加上朝廷撥付的一百萬兩專項資金,地方官也努力做好好思想工作,總算如期完成——一來確實水旱災害太嚇人,尤其水災,一淹一大片;二來朝廷政策不錯,給錢給地。

只是銀子雖然多,要想從中撈一筆卻有點難,除非你不怕死。

太湖的問題和前兩個差不多。洞庭東山和西山原為湖中兩大島嶼,後因東山與木讀間泥沙淤積,灘地擴充套件,現在差不多島與沙洲相接,使東太湖成為太湖的一大湖灣;加之圍墾湖灘地,東太湖實際上已成為一個狹長見阻水嚴重的淺涸湖區。現在也全面清退田地,並進行清淤。

微山湖算是個新問題。它本就是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承受東、西、北三面,魯、蘇、豫、南直四省30多個府縣的來水。這些年來,黃河不斷決溢的淤積抬高泗水西岸的高地,導致黃河水長期佔據此處形成了大面積溼地;尤其前幾年因為治理黃河,挖了不少月河注入,讓它的水域更加寬廣。

汪舜華對“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實在印象深刻,下令對周圍居民進行搬遷,拓展水域,讓原來分離的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逐漸連成一片,形成南北長約130公里,東西寬約5~25公里,湖面面積2500平方公里的超級大湖。

這四個湖因為地處濟寧以南,被稱為南四湖;而濟寧境內及以北,還有安山湖、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和馬場湖,被稱為北五湖。同樣在運河河道上,起著蓄水濟運、調節運河水量的作用,因此也進行了疏浚和拓展。

最難的反而是杭州西湖。

汪舜華上輩子去過那裡,對那裡的湖光山色念念不忘。杭州沒有王府,於是打算在西湖畔的報恩寺遺址上興建浙江省圖書館,記得這裡有個著名的萬松書院,包括王守仁在內的一波牛人都曾在此講學。

只是一問,才知道西湖早就不是當年蘇東坡筆下“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人間仙境,反而已經處於泯滅的危境。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于謙說起了杭州民間傳唱的民謠:“十里湖光十里笆,編笆都是富豪家。待他享盡功名後,只見湖光不見笆。”

西湖三面環山,加上人為因素,很容易被侵佔。歷史上從五代到明清,幾次湮塞、幾度疏浚。尤其南宋滅亡後,人們把王朝的覆滅歸罪西湖,從此官府對西湖廢而不治,任豪門佔湖為田,水塞不通。

歷史上直到正德初年,四川人楊夢瑛出任杭州知府,力排眾議疏浚西湖。

汪舜華心悶得不行,下定決心,一定要恢復西湖往日的風貌,並讓它更加秀美動人!——還要對全國所有的大江大湖進行清理,決不允許侵佔河湖。

她讓於謙會同閣臣、工部、翰林院等擬定了整治方案,並親自修改審定了這個方案。

西湖整治不是那麼好整的,難度並不低於鄱陽湖和洞庭湖,這兩個地方很多其實被王府的勢力侵佔了。現在寧王系敗亡,襄王系回到北京,他們當年佔據的湖區被收回,現在即便要遷出百姓,官府那裡有官田,可以置換,再按人口給點銀子,大家也就認了;但是西湖周邊的耕地,很多人已經種了很多年,其中有不少當朝權貴。

好在沐琮不是怕事的。

他抵達杭州的第二天,就率領地方官和水利專家來到西湖,現場勘察地形。當年蘇東坡在湖上留下的名堤蘇堤已快被吞噬;而大名鼎鼎的“柳浪聞鶯”,只剩下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澤水塘和柳浪橋、華光亭兩處破舊陳跡。

沐琮沒有再拖延。三天後,他貼出了告示,令佔湖為田、築屋建園的富豪遷屋平田。考慮到這確實是個歷史遺留問題,田地給與一定的補償;當然園林住宅之類的你就只有自己認了;與此同時,他親自在西湖邊駐紮下來,指揮五萬民工進入湖區開工。

從五月初到年底,工程歷時七個月,耗銀近八十萬兩,清田近15000畝,是楊夢瑛的三倍,此外還拆除私人園林10餘處,房屋500餘間,主要是沐琮有來自中央的支援,能夠無所顧忌的開展工作。

這應該是繼蘇東坡疏浚西湖之後最大的疏浚工程。不僅拆毀西湖及周邊地區所有的葑田,使蘇堤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一帶盡為湖面,?而且全湖進行了挖深;同時疏浚逐漸淤塞的歷代水井。不僅河道暢通,沿河斥滷得到改變,而河水又可為居民所取用。

工人把挖出來的西湖淤泥一部分補益蘇堤,使堤增高二丈,堤面增闊至六丈,並沿堤種植桃柳,恢復蘇堤舊時樣貌。

其餘大部分淤泥則被堆在湖西山麓邊,築成一條與蘇堤相對,從棲霞嶺西側起,繞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長堤。堤上築六橋,首橋因近淨空院,玉泉水自此而出,便稱環碧;第二橋,因是金沙灘水的出處,便名流金;第三橋因近龍潭,深黝莫測,時有祥光浮水,題曰臥龍;第四橋便是隱秀;第五橋因橋畔建有三賢祠,取《詩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取名景行,喻好賢。第六橋因虎跑、珍珠二泉之水出焉,其源長矣。《詩》雲“長髮其祥”,非浚導不可,題為浚源。

這六座橋為裡六橋,與蘇堤外六橋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合稱“西湖十二橋”。自此西湖復唐宋之舊,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文人墨客欣喜若狂,紛紛吟詩作畫。

還有一部分淤泥,除了拓展和堆築湖中的湖心亭,還堆疊成另外兩個湖心島。一個是當年蘇東坡留下的三潭。三塔在明朝開國初年毀於兵燹,如今在放生池外築成外堤;並重建了三座瓶形石塔,三塔高均高一丈,呈每邊二十一丈的三角形。南北連以曲橋,東西系以柳堤,面積近100畝。

此時的小瀛洲,不僅有環形的堤埂和堤內的放生池,池內又有小島,環堤自東西有堤與小島相接,自南北有橋與小島相連,整體恰如一個田字,形成了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奇景。洲上亭、榭、樓、臺,石橋曲折有致,漏窗空靈深遠,花木扶疏,倒影迷離,置身其間,有一步一景,步移景異之趣。

剩下的淤泥堆疊成另外一座新的8畝左右的湖心小島。上面種植了大量的牡丹和月季。全島籠罩在鬱郁叢林下,綠茵茵,碧油油,猶如碧玉盤中閃爍著的一塊晶瑩翡翠。

此外,就是對歷史上有名的建築進行修繕復建。全面整修嶽王墳和祠廟,使其更加莊嚴肅穆,同時增設了秦檜等四人的裸身跪像。沐琮手書那副“青山有幸”的對聯,懸掛在祠裡。此地位於棲霞嶺南麓,入秋後,棲霞嶺上紅楓似火,望之如霞。岳飛一片碧血丹心,換來離離墓草映棲霞,為西湖湖光山色增添了一份厚重。

宋朝的望湖亭,建跳出湖面的石平臺,臺周圍以欄杆,旁構水軒,可風可月,兼可肆設席,方便上演笙歌劇戲。

這次整治之後,西湖恢復到唐朝時的規模,約10平方公里。

當然最受讀書人關注的還是報恩寺改建浙江省圖書館的事。

整項工程,在建極九年三月完工,西湖不僅完全恢復宋朝風采,而且煥發新的光華。

離開杭州前,沐琮召集了大量文人雅士,會同浙江和杭州各部門的官員,暢遊西湖。

江山如畫,文人雅士的稱頌也多了幾分真心。

望湖亭上正演著《滿江紅》,這是杭州等地長盛不衰的曲目,還衍生出無數的戲曲小說;臺上演員“還我河山”的疾呼慷慨壯烈,沐琮則帶頭唱起了由樂府譜曲的《滿江紅》,千人唱,萬人和,一時山林為之震動,湖水為之蕩波。

和杭州並稱“人間天堂”的蘇州,同樣在進行徹底的整治。

比歷史上早剛好三十年,還是徐貫來到了這裡;這回沒有工部左侍郎的身份,卻是作為徐埕的得意門生擔任總工程師,輔佐信國公。

徐貫字元一,淳安蜀阜人。景泰四年舉人,景泰八年進士,授兵部郎中。

徐貫深刻認識到,蘇松河的水災不止是天災,更有人禍。說到底,還是豪門大家強佔河道,導致行洪洩洪能力下降的老問題。

到達蘇州後經過考察,徐貫下令:“凡是建在河道上的違章建築,限期內必須全部拆除。”

有汪太后的撐腰,徐貫拆違章建築很賣力。不到半年,蘇松河流域的清淤工作全面完成;但徐貫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奏請朝廷,開挖了數條運河,將蘇松江與附近的幾條水域連接起來。為了控制水的流速和流量,他設計了攔水閘與蓄洪水庫,有效解除了肆虐太湖地區多年的水患問題。

這項工作安排好了,汪舜華又打起精神料理軍屯的事情。

軍隊的土地相對比較集中,組織也更嚴密,因此進度很快。從五月底開始,相繼接到各都司上報的資料,和去年上報的一對照,清理結果是很明顯的:在編人口少了20%,土地多了30%.

資料報上來,梳理完成,已經五月底,然後就讓大家互相查,這個還是分片區進行,片區內交叉檢查,一邊琢磨著以後該讓哪個勳貴帶隊下去檢查。——這些都是由於謙組織,這兩年他就主要操心這事。

今年是鄉試的年份。明朝從北京到南京,水路大概二十天左右;因此,汪舜華循例在七月初宣佈應天府的鄉試考試官,確保他們八月初一左右渡江抵達南京,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當然此前各省鄉試考官已經陸續出發。

南京貢院已經修繕完成,有資格參加考試的士子高高興興的進去參加考試了,沒資格的就只有望洋興嘆;好在隔壁的南京國家圖書館已經開館,可以進去觀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