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回到明朝當太后最新章節列表 > 237、北京的建設(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37、北京的建設(上)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城的建設。三年一次的考封,即便不能留住宗室,也應該啟動京城各方面的建設;尤其後年是太皇太后七十千秋。慶祝總要找地方,那就得是西苑。

因此,從四月起,正式對西苑進行了整治——這是由內帑支付;但外城建設肯定要由戶部出錢。

這幾年來,戶部已經撥出了幾十萬兩,大肆收購外城土地,這會兒已經囤積得差不多了。當然也有不少皇親國戚、勳貴重臣知道訊息,提前跑出去圈地的,但畢竟只是少數。朝廷不可能把內外城全佔了,因此只要按照規劃來,大家也就不計較了。

兩項工程都是由大道公司組織。事實上,這幾年來大道公司業務發展相當不錯,這是廢話,北京城有的是大的專案;也因此,業務比較侷限在北方尤其順天府。南京工部也成立了建築公司,汪舜華賜名“大安”,此外,南直隸、浙江、山東、河南、江蘇等一些經濟發達、人口較多的省份也成立了建築公司,用以吸納流民、興修水利。

朝臣還在爭論,汪舜華大筆一揮,同意了——壟斷的利潤是可怕的,這時候有比較才會有競爭,才會有進步。

當然人浮於事、任人唯親、經濟犯罪等問題絕對不會少,但只要質量過硬、百姓情緒穩定,一切都好辦。

得到了汪太后的旨意,白圭就拉上蒯祥搞設計了。蒯祥拿著圖紙反覆琢磨,覺得內城府邸要搞拆遷難度實在太大,但是現有的資源要充分利用起來:城北片區的崇敬坊還好,有國子監和文廟,還算有人氣;其他的日中坊、發祥坊、日忠坊、金臺坊、靈椿坊、北居賢坊,就確實有待開發。那麼以後如果還要興建庫房之類的,就可以放到北居賢坊,和南居賢坊的三個大倉庫連在一起;藩王、公主府邸也儘量都安排在這裡,應該能夠放下;此外,當年為了營建紫禁城,特意圈了4個草場,用來堆放蘆葦之類的東西,現在用不著了;當然要養馬,草料還是需要的,那就保留2個。河槽西坊的西城坊草場和廣平庫連在一起,緊挨著還有個生產竹木的阜成廠,乾脆全拆了建成庫房;保大坊的天師庵草場緊靠著皇城,離火藥局等衙門不遠,還做草料場;往南走的中府草場,離東華門不遠,留給崇王,當然他一個人肯定用不著,其他幾個御弟都可以放在這裡;往東靠著貢院的明智坊草場已經給貢院了,不提。

此外,十王府是安置未成年皇子的,肯定要保留,諸王館和會同館以後可以改建,但那是十多年後的事情了;日中坊的安艮廠、明時坊的盔甲廠都是生產軍械的,但都靠著城牆,位置不算好,現在一時顧不上,以後有需要再說;但阜財坊的王恭廠是個火藥桶,必須遷到外城,就到人少的城北。於謙圈了德勝門外一大塊地,但城北土地太多,找個離得比較遠的修房子,附近一帶圈起來養馬之類的,總之不許靠近!

當然,郡王及其以下就要放在外城了;相應的還要考慮街市、寺廟、衙門等等地方。蒯祥在儘量尊重地形的前提下,把外城四大主城區各分為20個四四方方的坊,四個角落各算一個坊,連同現有內城的28個,總共將達到112個坊。

畫完草圖,接著就該說施工圖了。因為有一大堆宗室貴戚會安排在外城,所以基礎設施一定不能差了;後代那種重地面、輕地下,動不動反覆開挖、一下雨到處看海的場景一定不能出現!好在明朝搞排水建設還是很有經驗的,不管是北京還是南京都有可圈可點的地方。

後代長安街總長約94裡,號稱百里長街,寬50—100米,但這是建國以後幾次大規模改建擴建的結果,明朝長安街全長8裡,號稱十里長街,寬度也不夠。汪舜華看著圖紙,覺得這條主幹道還是修的寬敞一點才氣派。白圭遵旨,因此當初修旅館的時候,儘管用地緊張,他沒有往街上逼,會同東館就在原基上,但把對面的頭條衚衕拆了,加上巷子,讓出了將近2米的寬度,就和皇城內的長安街一樣寬了,南薰坊那一段反而稍窄了幾米,不過影響不大。

當然,在白圭的設計裡,應該把整個長安街全線貫通,南薰坊那一段不算大事,但是往東觀音寺衚衕那一片最好全拆了,直到貢院和觀象臺附近的城牆;往西過了太液池,長安街一段驟然變短,小時雍坊和大時雍坊也要動一下,再往西幾條衚衕最好全拆了。當然,最好把城牆上打洞開城門,讓內外城連起來,否則阜成門以南一大片地方想要進城得繞好遠,東邊的朝陽門也一樣。只是暫時不敢說,怕遭來罵聲一片,至於把城牆拆了的做法,更不敢想。

汪舜華沒有體會白圭的想法,拿到規劃圖,和重臣們商量了下,覺得不錯,就批准了;當然,大家其實都有點不爽,尤其汪舜華,上輩子北京的城牆早就拆了,現在還要立起來,本來就覺得不方便,何況內城九道門,只有城南是三道門,其他方向都只有兩道門,這路繞的有點遠,尤其長安街居然跟盲腸一樣兩頭不靠,一條線上還是城牆,連門也沒有,實在不夠氣派。

汪舜華皺著眉頭,覺得長安街沿線還是筆直一線、最好內外聯通比較好。可是現在外城沒建好就現在內城牆上打洞,實在不好,那就只有先這樣。

外城的幾條主幹道——對應內城的西直門-東直門大街一線、阜成門-朝陽門一線、長安街一線、宣武門街一線、正陽門一線、集賢街-崇文門街一線、安定門大街一線、德勝門大街一線,寬度都是150米,長安街一線達到180米。主要是汪舜華記得當年上歷史課,說唐朝的長安比明朝北京大很多,尤其主幹道朱雀大街寬150米左右,覺得應該壓過去,於是又拓展了30米,反正城外都是田地,現在不弄寬點,以後就很麻煩;然後外城東西、南北方向拉通,各要修四條筆直的大道,這個工程量有點大,但是不能少。一來氣派,二來這是框架,框架立起來了,其他的也就好擺佈。順天府已經領旨,以後外城修房子要預先稽核,否則就算亂搭亂建。

如果放在以前,這樣的工程白圭是不敢想的。要知道,除了三大殿等重要宮殿和宮內主幹道能使用所謂的金磚,其他地方只能用青石板來鋪,採集和運輸都很麻煩;現在現在不一樣,因為有了一樣東西——水泥。

汪舜華是真的不會做水泥,但看了那麼多穿越小說,總還記得水泥就是石灰石和石膏還有黏土高溫燒出來的,只是怎麼燒、配比是多少,那是真的記不清楚了。

記不清楚也沒關係,明朝有的是工匠。

因此有次汪舜華和徐埕等人瞭解堤壩的修築時,就說:“用糯米作粘合劑實在太奢侈,只怕偏遠窮困地區用不起,能不能用其他更簡便的東西取代?我記得石灰之類的很有粘性,是不是還有個什麼黏土?把他們研磨細了放在一起燒,會怎麼樣?”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本來誰都沒當回事,但是太后說了,大家只能試試。好在北京產石灰的地方不少,包括石景山,石灰岩大理石什麼的很多,北京開採石料都是從這裡來的。

當時汪舜華讓貼身的內宦李鴻前來督工,白圭只得安排,反正不成也沒事;何況實在很簡單——就是把石灰石和粘土研碎,混合後在石灰窯中煅燒,再加入適量石膏,研成細粉。至於石膏什麼時候加,加多久,溫度多少,燒多久,只有慢慢去探索。

燒出來的是灰撲撲的細粉。按照要求,把它和河沙、碎石和上水攪拌,還真的有粘合的作用,都覺得很有意思。

白圭來了勁,加上這是太后欽點的工程,於是調集最好的工匠日夜研究程式和配比。經過三年多的研究,在建極七年底,工匠們摸索出了規律——把石灰石搗成細粉,配合一定量的黏土,摻水後以人工攪和均勻成泥漿。置泥漿於盤上,加熱乾燥。將乾料打擊成塊,然後裝入石灰窯煅燒。冷卻後打碎磨細,製成水泥。使用水泥時加入少量水分,拌和成適當稠度的砂漿,可應用於各種不同的工作場合。

——這和19世紀上半葉製造出來的波特蘭水泥大體一致。

當然,這種水泥也還有問題,就是溫度是多高還不夠確定,要麼燒的過火,要麼不夠,因此質量不穩定。實驗的時候甚至發現有的建築倒塌,因此沒有用於河堤修築。

實踐出真知。這麼大規模長時間的實驗,自然多少有點發現。不久,工匠陸誠發現,煅燒到含有一定數量玻璃體的水泥燒塊,經磨細後具有非常好的水硬性;另外一個工匠姚慶之也發現,在燒成物中含有石灰會使水泥硬化後開裂。

根據這些意外的發現,蒯祥確定了水泥製造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燒窯的溫度必須高到足以使燒塊含一定量玻璃體並呈黑綠色;二是原料比例必須正確而固定,燒成物內部不能含過量石灰,確保水泥硬化後不能開裂。

這個重要的發現讓水泥的質量有了保障。

汪舜華得到訊息,大喜過望,賞了參加試驗的工匠,尤其陸誠、姚慶之,得到了重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