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回到明朝當太后最新章節列表 > 239、文林館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39、文林館

四月十八日,汪舜華正式宣佈成立文林館,下設文學、哲學、史學、藝術四館。其中以前的仁智殿待詔們經過考試合格,全部安置到藝術館;同時下詔,廣招天下擅才藝之士。

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把這裡打造成大明的最高藝術殿堂。

這個提議自然招來不少反對。畢竟已經有了翰林院,又設立文林館做什麼?難道太后想繞過吏部直接給那些工匠授官?——不是已經有了科學院了嗎?

當然不是。

現在還不是信息時代,不是人人都有麥克風,普通百姓只會用腳投票,只要不把人逼急了,誰也不敢冒著殺頭的風險造反;但知識精英畢竟能引導時代的思想潮流和社會輿論。只有拉攏他們,才能佔據政治宣傳的制高點、輿論導向的策源地,進而掌握時代的話語權。

宗室們即將入京定居,這麼多人擠在一起,總是要找點事做、找點樂子,免得他們整天無事生非;再說,文化昌明也是文治武功的重要體現。沒見到網上說“某某是某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何況,前幾年的改革中,得罪的讀書人實在不少,太后必須要考慮自己身後的名聲,如果朝廷能薈萃當代傑出的藝術家,那麼那些被打入另冊的,也不過就是一個數字。

汪舜華沒有把話說完,因為在座的大臣不可能體會被辮子戲荼毒的感受;清朝黑點不比明朝少,但人家就是有這本事把自己的祖先吹成一朵花,大明呢?自吹不行,自黑倒是有一套。朱元璋那張芒果臉、火燒功臣樓、蒸鵝殺徐達、不能說“禿”,還有太宗的生母是碩妃、誅十族,有多少是你們自己編的?

——當年網路上多少人宣稱“大明無一明君,大清無一昏君”;甚至網紅學者在央視講臺宣揚大明是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的“三無”朝代。

——太祖太宗比不上秦皇漢武唐宗,未必真不如其他人吧?

——大明開國之難,也就比兔子可以相比吧?殺貪官反侄子下南洋徵朔漠北京保衛戰遼東犁庭萬曆三大徵哪個不是傳奇?你們倒是吹啊!

——徐達常遇春傅友德藍玉張輔沐英戚繼光真的是吃素的?

宣傳工作不到位啊,自己把輿論陣地放棄了,該怪誰?

——說起明朝的文人,三國水滸西遊金瓶梅,本來應該是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卻全部藏頭露尾的,通行本上的名字都要打個問號;高適宋濂解縉唐寅楊慎徐渭等等,怎一個慘字了得?湯顯祖一輩子也不得意吧?好不容易有個馮夢龍,著作等身,留下了多少不朽的篇章,有誰吹嗎?海瑞倒是出名,成了餓死親閨女的變態了。

——這時候你說你政治開明、君主賢德,人家會相信嗎?

——看看隔壁,朝廷臺黃金時段推送“大清遠勝於大明”讓多少人真以為康熙就是“遠勝於明太祖”的“千古一帝”了?“那棵歪脖子樹看著你們”和“洪武四大案”哪個知名度高?——後者就算有知名度,也是和屠殺、獨夫民賊扯在一起吧?一個劉羅鍋一個紀曉嵐,真實水平怎麼樣先不說,刷了多少存在感,連帶乾隆都洗白了多少?有了他們的故事,多少人會對文字獄感興趣?

殺一個人是人,殺一萬個就只是個數字。

倖存者偏差,有時候就是這麼殘忍。

——要真說“三無”,那也應該是無權臣、無權宦、無藩鎮吧?崇禎到死都還握著大權,可以隨意罷免重臣呢!就算曾經出過王振、劉瑾、魏忠賢一類的,怎麼著?皇帝說殺就殺了。比起可以廢立皇帝甚至直接殺害皇帝的漢唐宦官,真是小意思;甭管最後政令不通、收不到稅,好歹全國還是統一的,中央還有權威啊!所以崇禎接手的牌面真不算差,至少不是無法挽回。

汪舜華在心裡吐槽: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宣傳工作一定要牢牢抓在手裡不放鬆!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年考封的通過率實在不高,宗室們很不滿意,怎麼辦?總是要給人希望的,畫餅充飢望梅止渴還不夠,還得有實實在在的典型和榜樣,讓他們能夠靜下心來好好呆著。除了引導他們去進行科學研究——這個要出成果難度太大,去搞文學創作也是不錯的選擇。當然,你要吐槽埋怨可以,要諷刺揭露批判也行,反正要想透過寫作襲爵,作品是要太后審定的,該寫什麼,你看著辦。

汪太后說的不那麼委婉,群臣爭論了一番,到底點頭。

只是商輅提出:“翰林院已經承擔了編撰史書的任務,又在文林館設一個史學館,沒有必要。”

汪舜華搖頭:“我認為有必要。翰林院是史館不錯,但是現在翰林官要到地方辦事,熟悉民情,為將來做國家大臣積累經驗,留在院裡的本就不多,還要起草詔書、講讀侍讀,即便修書撰史,也不過皇帝實錄諸書;如今在文林館設立史館,是吸納民間有志於編撰史書尤其是通俗史的人才,端正寫作風氣,避免謬種流傳。”

——說白了,翰林院寫的史書是給皇帝和其他專業人士看的;史學館的書更多的面向沒有文化的普通人。朝廷設這個機構來把關,確保歷史通俗小說的史學水平,避免胡編亂造、含沙射影。

這倒也說得過去,商輅想到此前看到小說張冠李戴甚至無中生有、顛倒黑白,覺得有點胃疼。

那就這樣說定了。

翰林院是正四品,文林館還要低一級。知事一人,正五品;館丞兩人,從五品;這些算領導。然後是各館院判一人,正六品,校理二人,從六品,負責具體業務工作。待詔不定員,正七品,透過了就授官。俸祿不高,相當於特殊津貼了,你們自己還可以去掙稿費,書寫得好,朝廷的賞賜也不會少。

需要授職的人員,由分館院判提出意見,報請知事同意,最後由皇帝批准;涉及到宗室,由宗人府會同辦理。

其中文學作品,題材不限、體裁不限;哲學論述,不管是傳統的儒釋道,還是兵家農家法家,或者你想開山立派,搞社會學心理學地緣政治學都成。

汪舜華在珠簾後說的慷慨激昂,下面聽得一頭霧水——怎麼越聽越不明白!

不明白就不明白吧,反正意思是明確的,操作方法也是明確的。

和科學院一樣,沒有透過考封的人員,只要進入文林館,就可以襲職;甚至如果沒有資格襲職的,也可以紹封。同樣為定例。

汪舜華甚至提出過不拘男女,不論出身;遭到朝臣堅決的反對和抵制。

因為已經有李阿婆的前例,大家知道太后不僅僅是說說,而是來真的;即便當時有轉移輿論的嫌疑,但凡是最怕破例。

此次設立文林館,無論如何不肯開這個口子了,理由也是正大光明的:既然是要去教育培養宗室,你弄幾個女人,只怕有傷風化吧?

汪舜華深嘆了一口氣,沒辦法再堅持。女人進了科學院,但暫時被擋在文林館之外。

第一撥授職的人員中,包括姚茂良、邵燦等一大批戲曲家。可以說,當今但凡叫得出名字的文學家尤其戲曲小說家,除了本身就是皇親國戚或在朝為官的,除了女人,基本都在這份名單上了。

當然,大家沒有想到,很快,這個禁地將被打破。

與此同時,下旨設立科技進步獎。由戶部每年支銀一萬兩,獎勵在重大的發現發明,獎金分三等,名額一到三,金額有差。

同時設立英華獎,還是由戶部每年支銀一萬兩,獎勵優秀的文學史學作品,同樣秉承寧缺毋濫的原則。同時明確了可以參評的類別:史學,包括非官方組織的通史、專史、斷代史、地方史;文學,包括詩、詞、曲、文、小說、劇本。

凡獲得這兩項獎,就可以到科學院和文林館供職,自然也可以得到職位;也省得平時宗室勳貴開口。

大家不明白為什麼要設立這兩個獎。

汪舜華解釋:“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導之。焚書坑儒不如獨尊儒術,更不如科舉取士。與其花大力氣去禁燬,不如選樹一批官方民間都認可的,讓大家知道故事怎麼編,書該怎麼寫!——稗官野史不入流,可別忘了當初詞也是詩餘!要是作者眼界不寬、格局不大,整天沉溺於後院私會、金榜題名,不思有補於名教,怎麼能得到自命清高的士大夫的認可!便是普通的看客,也不過就是看客而已。”

詹事府府丞劉珝任知事。

文林館設立的同時,朝廷上下都忙得團團轉——軍屯清理正如火如荼呢,一大波勳貴帶著各路官員前往檢查督導,南五省結束了中五省,接著還有北五省,簡直馬不停蹄;馬上宗室又要入京,都是需要忙乎的。

此外,另外一件事也頗為振奮人心:裁撤內地鎮守中官。

與其說是裁撤,不如說是規範。

宣德以後,鎮守中官逐漸形成三種型別:南京等處守備太監、諸邊鎮守中官、各省鎮守中官。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不同型別的鎮守中官,其職責也有所不同。南京守備太監的職責是護衛留都,諸邊鎮守中官的職責是監軍撫夷,各省鎮守中官的主要職責是安民。

當然這些太監同時負有兩項特殊使命,一是作為朝廷耳目,隨時通報各地情況;二是為皇室採辦土物貢品。

當然,有權利,也就有義務。理論上來說,太監也不是為所欲為的。

鎮守中官有權監督、彈劾所在地區的文武官員,還可舉薦、請留甚至奏罷地方長吏,卻沒有升遷罷黜官員的權力,也沒有考察官吏的職責;有權監軍、隨軍出征,甚至根據需要調遣所在衛所在衛所官軍,卻不可單獨領兵及擅提軍職;有權過問地方司法事務,並與撫按定期錄囚,卻不得自行受理訟事。當然如果人家告到你那裡,不能直接受理訟事,但可以上報和轉辦。

瞭解到這些,當年景帝即便懷抱國仇家恨,也不敢輕易裁撤太監。

權力是需要制衡的,政治家很明白這一點。

對於太監群體,汪舜華感情也挺複雜。

絕對的權力必然滋生絕對的腐敗。任何一個團體一家獨大,都有可能威脅皇權,太監群體也不例外。

他們畢竟是離自己最近的群體。

改革期間,需要有強有力的推手,太監無疑是最可靠的幫手。

如今隨著內地局勢的逐步穩定,有必要對鎮守內官進行裁撤。因為這些年來,不少鎮守中官在轄區蒐括敲剝,引得民怨洶湧;再說,國家現在新設了不少國營企業,需要有人去經營——雖然戶部也要派員,但現在本身缺官,拿著珍貴的進士舉人去公司當總經理,汪舜華沒那麼奢侈;更何況其中不少皇室的產業,必須由內宮派員經營。

因此,如今要求規範鎮守太監的任用。雖然鎮守中官的設定在宣德以後趨於制度化,但皇權至上,制度化的成例也經常遭到破壞,諸如設定舊額被突破,委任程式被打破等等。

如今太后提出來,群臣也很高興,雖然不能把太監趕回宮裡,好歹可以部分收復失地,還可以適當捆住他們的手腳,因此積極出主意。

首先是嚴把入口關——要到各地鎮守的太監,必須有內書堂的學歷不用說,還要有在二十四衙門中層任職五年以上的資歷。——這是汪舜華自己提的。當然,數量也進行限制,一般來說,南京等處和內地守備太監為兩人,守邊太監一人。——這個是於謙的提議。

然後是選用流程。前些年因為改革,鎮守中官有超額的,要進行裁汰。以後如果各地有員缺要增補,由司禮監上報,寫明委任原由及職責範圍,經皇帝批紅,六科掛號,方許派出——以前由兵部奏請,現在職權收回。——這個是彭時提的,要求恢復祖宗舊制,汪舜華趁機把兵部的職權搶了來。

接著是明確職能職責。要參與各地的政務,但不能決斷;可以監督,但不能裁判;不能接受軍民詞訟。——這個是鄒幹提的,還是強調的祖制。

再是監督考核。鎮守中官必須接受撫按官的考察和兵部的勘核,各地巡撫、總兵、巡按及官吏也可向中央彈劾不法中官。由此,將鎮守中官完全納入地方政治制度之中。對有罪中官,查實清楚,嚴格治罪。——這是商輅提的。

特別強調,嚴禁鎮守中官在轄區採辦土物貢品——這是汪舜華自己提的,少打著我的旗號在外頭幹壞事,我不背這黑鍋。我讓你是去辦事的,不是去惹事的。要買東西,我知道另外差人去;大不了到時候你們負責接待。

汪舜華記得,安南的丟失,直接原因就是因為太監們索要過度,導致不可收拾。

——麻蛋多好的地方,錦繡河山啊!

——這簡直比王振還可惡!影響後世幾百年!

此外強調,內宦和其他人一樣,非大功不得授爵,也禁止子弟授錦衣衛官,已故中官莊田,要收回。——這也是汪舜華提的。

汪舜華心中嘆息,現在交通不方便。一方面是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才能及時有效處置各種突發事件;一方面是防備個人獨斷專行,甚至割據稱雄;三司衙門互相不買賬,幹不成事;但三司衙門一條心,朝廷更該操心!

真讓人頭疼。

文官不喜歡太監,但他們不知道早晚有一天,太監會在歷史舞臺上消失,到時候,誰來替代他們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