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回到明朝當太后最新章節列表 > 272、教材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72、教材

拼音方案只是教材的一小部分。

從建極八年起,尤其建極十一年以來,朝廷組織大批頂尖學者纂修教材,終於修成了一部分。

最先修成的是文學史部分的書籍,包括《古文觀止》和《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分別由程敏政、李東陽、倪嶽、周經負責編選。少年折桂,到底年少,大部頭的書編撰還輪不到他們,因此只能另外找事情;編制拼音方案的時候就曾經抓過壯丁。

這部分中有相當部分當年就已經入選皇帝進學的教材。

此前汪舜華跟他們提了幾個名篇,說了一下大致的體例,其實和當年皇帝的教材差不多。因此程敏政很快就呈上來了,最初沒有名字,汪舜華看過之後,很是滿意。這書很難得的沒有按照體裁分類,而是以時代為綱、作者為目,一共240篇文章,從先秦到明初,包括《左傳》《國語》《禮記》《戰國策》《史記》等典籍和唐宋名家文章,其中不少學生時代學過的經典名篇,可以說選文標準相當高,代表了歷朝文章的最高水平;和那本有名的《古文觀止》選文都差不多,當然數量要稍微多點,明朝文章要少些,《五人墓碑記》之類的肯定沒有,加了太祖的《諭中原檄》。

此前書籍未定稿時,言官就曾經拿著書目上表彈劾:“居然把太祖的文章放在後面。這是大不敬!”

程敏政辯解:“這書是按照朝代前後順序編輯的,太祖的文章在本朝第一篇,該遵守的體制都遵守了,怎麼說大不敬?”

汪舜華還沒看到書,隨口問:“有太祖的文章,什麼文章?”

程敏政老老實實的回:“諭中原檄。自太祖傳檄驅胡,重見漢官威儀,尊嚴漢族,光復武功之盛,即斯可見,而流風遺韻,沁漬於人心。此文詞嚴而義正,理直而氣昌,讀是檄者,每不勝低徊之情甚矣,高曾矩獲,啟迪後人者深。”

汪舜華知道這篇檄文——此前在論壇上一談到華夷之辨,就要提到這篇文章;前些年抵抗也先進犯,君臣也沒少提到,有次景帝還在宮裡吟誦,尤其背到“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時,竟涕淚如雨,拔劍起舞。

當時覺得很有意思,於是讓他把書呈上來,體例很得心意,目錄更是讓她拍案叫絕:“選得好。”

於是問:“書名擬好了沒有?”

敏政低著頭說沒有——此前皇帝的那本教材被命名為《聖學昭鑑》,宗室自然是不能用的。

汪舜華大筆一揮:“就叫‘古文觀止’。讀了這些文章,就不用看別的了。”

說完才想起來,《古文觀止》是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現在要提前面世了,這算不算搶了專利權?不過一想,都是古人寫的,只是選文章而已,不算侵權吧?

又翻了一下,覺得有點疑惑:“我怎麼覺得少了幾句?”

程敏政回:“自土木之變以來,邊患日益嚴重。蒙元既與我不共戴天,臣遂將承認元朝正統的詞句刪去。”

汪舜華閉著嘴,沒說話。

李賢怕她怪罪,連忙出班奏道:“如今朝野同仇敵愾,保留這些句子確實不妥,所以當年編撰《續資治通鑑綱目》時,就已經刪去了‘彼時君明臣良’等句,先帝也同意了。”

丘浚出班加了一句:“臣以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文末‘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一句,也可以刪去。”

汪舜華看著他們,想了很久,終於開口:“我看沒有必要,太祖皇帝都承認了元朝的正統性,那還是在起兵舉事的關頭,難道如今我們的氣度還不如前人嗎?承認元朝曾經做的好,也沒什麼不是。他若果真一無是處,又怎麼橫掃天下,佔據中原將近百年?元朝武功之盛,雖漢唐不及;而享國之短,並不在於他們是蠻夷,而是因為他們不肯真正融入中華文化,學會以仁義治天下;如果後代君主忘記了這一點,即便是根正苗紅的正統,即便有秦始皇、隋文帝遺留下來的基業,仍然是守不住的。這一點,應該謹記。不要死抱著‘胡虜無百年之運’,中原王朝過百年的,也沒幾個。自以為‘天運迴圈,中原氣盛’,便能‘居內以制夷狄,而讓夷狄居外以奉’,那就犯了和隱帝一樣的錯。以史為鑑,可知興衰。這樣好的鏡子,不應該被廢棄了。只有承認他們曾經的輝煌,汲取他們的教育,才能避免重蹈覆轍。‘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不是一句空話。”

她把書交給程敏政:“不用刪減,就用原文,貶低和無視對手,並不能烘托自己的偉大和高明;承認對手的出色,也是自己的尊重。”

她看了一眼群臣:“不僅是這些教材不用刪減,以後編纂《四庫全書》,同樣一字不易,一字不刪。太宗皇帝編書的原則,也是今後編書的準則。我大明有這樣的勇氣和胸懷,能夠肯定和汲取一切文明的優秀成果。”

群臣被震懾住了,萬沒想到汪太后竟有這樣的胸懷和氣魄,伏地齊呼太后英明。

——汪舜華不知道,《諭中原檄》正是在程敏政編撰的《皇明文衡》中第一次登上各種文選,其中甚至收錄了當時還沒有平反的方孝孺的文章,被清朝四庫館臣稱頌:“稽明初之文者,固當以是編為正軌矣。”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古文觀止》在建極八年冬經過複審三審無誤,由經廠刻印,一年後,唐詩宋詞元曲也相繼殺青付梓。——《全唐詩》《全宋詞》《全元曲》現在還沒有開始編,但是哪些詩詞有名大抵還是很清楚的,難度不會太大。

不久,兩朝實錄殺青,四個小夥子在建極十一年春集體升職。

隨後完成的是《文學史》,這是由劉定之主持編纂的。難度比文選高得多,畢竟各個朝代盛行的文章樣式、著名的作家和作品也就那些;只要闡述好各前後相承相傳就行,至於沿革嬗變的規律,文學的發展與各種時代因素、社會因素的關係等等還是留待後人評述吧。畢竟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能指望一步到位。

劉定之是當世最負盛名的才子,汪舜華很擔心他和以前一樣目空一切,特意跟他交代了要中正客觀。

劉定之倒是聽了她的建議,論述評價雖然也有感情色彩,但還算客觀,沒有輕薄古人;尤其文辭華美,汪舜華相當滿意。

只是禮部的事情本來就忙,劉定之又為此勞神苦思,殫精竭慮,一度很吃不消。建極十一年春全書修成,加太子少傅。

《通史》的作者柯潛本來身體就不好,為了這書嘔心瀝血的,更加羸弱不堪;尤其建極十一年其父亡故,他回鄉奔喪,不想還未出孝,其母竟又去世,他哀毀過禮,竟於今年春英年早逝,享年四十七歲。

摸著柯潛咳血修完的史書,汪舜華感嘆萬千,她突然想到當年景帝臨終念念不忘《文華大訓》的場景。尤其這部書雖然和後世的歷史書有所不同,但大致的脈絡是很清晰的,平妥整潔、峻整有法。

柯潛被追授禮部尚書,追諡文康。

數學書交給吳敬,在建極十年修成後,汪舜華看了,不算滿意,畢竟比起她曾經學過的,還不夠系統科學,而且很多題目都有更簡單的解法;此外另外就是真正能為難人的代數和立體幾何基本上沒有。——只是除了學校這麼多年,除了最基本的,她真的都忘得差不多了!

一口氣吃不成一個大胖子,於是退而求其次,和吳敬認真探討了一下數學的編撰規律——初高中的數學暫時不管,汪舜華自己也忘得差不多;但小學數學應該沒什麼問題,加法口訣、乘法口訣春秋戰國就有,只是一般算術書都偏重應用題之類的,對這種基礎性的反而不怎麼重視。那麼現在就從基礎做起,阿拉伯數字已經傳進來了,確實很方便,那就用——汪舜華本來以為又要搶發明權了,一問,國初就傳進來了,當時是西域天文學家吳諒被宋國公馮勝推薦給朝廷,在皇家天文臺中開始使用;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符號還沒有產生,那就創造;計量單位的換算,比和比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要能算,另外統計的基本知識要知道等等。

吳敬一下子傻眼了:“這是要我先學嗎?”

確實難度太大,基本上都是原創的。汪舜華也覺得自己有點心急了,那沒關係,阿拉伯數字和運算符號可以先用著,此前編《古文觀止》的時候,她就吩咐採用這種方式,畢竟習慣了,而且這樣刊刻的時候更方便。

吳敬最初覺得腦子發懵,但是認清了馬上就運用自如了——高位執行,一長串的漢字簡直想讓人撞牆;其他的慢慢再說。只是周長、面積的基本公式和定理要弄清楚,方程要會解。

吳敬趕緊點頭:“太后真的是行家。方程其實古代就有,出自《九章算術》,裡面還出現過三元一次方程,只是確實不如太后手裡解的這樣方便。”

——汪舜華不敢用那些希臘字母,用甲乙丙代替,都是最簡單的方程,再往上就真沒辦法了。

吳敬在三年後呈上了修訂本,汪舜華相當滿意,提拔為正五品戶部郎中。

教材終於全部修成,連夜趕印,終於在臘八當天賞賜宗室群臣。只是拿到教材的宗室們臉真的笑不出來——好多要從頭學起,這難度,真的很不小!

汪舜華沒有理會宗室的想法,現在朝廷的事情很多,人事問題就是個大問題!

都知道現在缺官,但是汪舜華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寧可空著,也絕不降格以求,因此相當多的中央部門的領導職數都空著;而新充實的官員中,有相當多數都是在地方實績突出的,尤其詹事府,別的地方空缺都可以,但這個部門現在是服侍皇帝的,決不能空缺;以前要求的是翰林官,現在要求的是有地方經歷,說白了就是在地方改革中幹得漂亮的青年能臣幹吏。

中央和地方官員輪崗交流的力度正在加大,尤其是新進士。從建極六年起,一甲進士留京,二甲授中原地區縣令,三甲授邊遠地區縣令;三年後根據實績考教,特別優秀的調回北京作庶吉士,或者到各部,其他的還要在地方繼續熬。即便是重臣子弟也不例外。比如武英殿大學士李賢的兒子李璋、刑部尚書程信的兒子程敏德、程敏行。歷史上這幾個都不是科舉出身的,現在蔭官被取消,因此這幾個人都參加了考試。這兩個人當然沒有老哥的天資卓絕,然而自幼入宮接受教育,不能說沒有效果;何況父兄都是改革派重臣,寫策論的時候總是更得朝廷心意一些。

李璋在建極十二年考中三甲,程敏行和他一榜,二甲,都被外放到地方,李璋去了朝鮮;程敏行到了山東;三年後他哥程敏德也是三甲,外放遼東。

——放在以前,重臣子弟考中,是要接受言官彈劾的,但是現在大家都要參加考試,除非確實有營私舞弊或者榮登一甲的,言官也就閉嘴了。

商輅進位為建極殿大學士,後面的學士依次進位;吏部尚書李秉不變,左侍郎尹旻、右侍郎葉盛。

南京戶部尚書張睿回京為戶部尚書,左侍郎丘浚不動。

禮部尚書章綸幹得很好,太后很滿意;少詹事李紹調左侍郎,翰林院學士楊守陳昇右侍郎,結果李紹剛接到調令,死了,於是詹事府府丞劉珝接位,當然楊守陳順勢進位為左侍郎,劉珝只能作右侍郎。

在福建幹得漂亮的滕昭調到兵部作右侍郎。

大理寺卿董方平調刑部右侍郎,幹的還是老本行。

工部倒還好,都是幾張老臉。

魚鱗黃冊駁查完畢,正式入庫,表彰了一批、處理了一批,就讓太學生回京參加考核,讓吏部去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