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回到明朝當太后最新章節列表 > 70、天意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70、天意

汪家的事情尚未塵埃落定,景帝又派出一大批勳貴文武官員集中前往各地冊封宗室;瓦剌使臣蘇克帖木兒陛辭,要賞賜;廣東廣州府耆民奏前參議楊信民為政公平,愛民如子,他去世後,大家聚哭,哀動城邑,雖然已經一年,但民心哀慕不已,請為之立祠,難得有這樣的正面典型,當然要大力表彰,馬上就同意了;授真定大長公主的庶子王鍈為獻陵衛正千戶,山東濟南府去年旱災,稅負要減免;梁王妃墳被盜,命工部遣官安厝;會試不中式舉人多自陳願就教職,按慣例是要再考一次的,金達提出了不應該浪費人才,教師本就缺,可以安排他們這些人去教書,並不一定要一試再試,景帝同意了。

監察御史桂怡等彈劾武進伯朱瑛服制未終,娶樂婦為妾,景帝自然很不高興,但想到此時缺人,於是免了他的罪,只是讓他和樂婦離異。

四月初三日,監察御史全智奏陳:各處鎮守軍職濫受詞訟,得賄者泯之不行,不得賄者轉發送問,屢興庶獄,荼毒軍民。乞請通行禁約。

景帝納其言,下令嚴禁各鎮軍職受理詞訟,只許操練軍士禦寇,毋蹈前非,違者嚴治其罪。

四月初六,也就是汪家事情落定的當天,正在朝中議事的景帝接到訊息:“皇后胎動了,馬上就要臨盆!”

景帝得到訊息,也不管政事,匆忙起駕回坤寧宮,那裡已經忙成一團,看到庭院中盛開的牡丹,那是汪皇后入宮之初選育栽培的,今年第一次開花,格外光彩奪目。

但景帝心不在此,他只是默默祝禱,希望皇后能生個兒子。

他太需要一個嫡子了。

臨近晌午,宮裡傳來嬰兒的哭聲,宮女出來道賀:“皇后生下一位公主,母女平安。”

景帝有點失望,但等裡頭收拾乾淨了,還是進去瞧了,抱著女兒親了兩口,這才交給奶孃,走到汪舜華身邊,握住她的手:“梓童,辛苦你了。”

隨即吩咐重賞皇后以及有功人員,後宮也賞了一個月的工資。

汪舜華已經清醒過來,看出了景帝的失落,倒是沒有怪他的意思,畢竟即便她自認沒有任何性別歧視,但這樣的環境下,還是迫切的想要個兒子,因此沒有說什麼。

兩口子就這樣摟抱著。

景帝啞著嗓子:“你宮裡的牡丹開了,特別好看,咱們的女兒長大以後一定是個大美人。”

???!!!這兩者之間有關係嗎?

算了,你是皇帝,說什麼都對。

汪舜華本來以為要把牡丹作為二公主的乳名,但是景帝的眼神暗了暗,最後定為青棗。

四月初八,佛誕日當天,二公主青棗洗禮,景帝正式賜名長春,並冊封為永寧公主,當然也只有成年之後才能行禮;但和她姐姐一樣,有實封。

同一天,在午門外賜文武百官宴。

只是宴會上的氣氛多少有點詭異。

汪皇后是第一個任上分娩的皇后,此前的馬皇後、徐皇后、胡皇後、孫皇后分娩的時候,都還沒有正位中宮,錢皇後沒有生育;加上現在皇帝和太上皇的微妙關係,朝野上下對皇后的這一胎都很關注。

如今公主出生,景帝和吳太後自然很是失望,朝臣說話的語氣也低了些,只怕惹到了皇帝;不過大家交換著眼神,皇后畢竟還年輕,有的是時間。

當然高興的也大有人在。當天太上皇在酒宴上就掩飾不住的春風得意,甚至誇獎坤寧宮的牡丹種的好,公主長大以後肯定也會和牡丹長得一樣好。

景帝簡直想把酒潑到老哥臉上。

你得意個屁,就算皇后沒有兒子,我還有兒子呢,早晚廢了你兒子的太子位!

這個想法一出現,他馬上就收住了——汪舜華為他付出了這麼多,如果有可能,他還是希望能夠立他和舜華的兒子為太子。

他想到了汪舜華的話:“我們都還年輕,不著急。”

他磨著牙:“我比你小,也沒去塞外走一遭,就算熬,也要熬死你!”

或許兩兄弟的表情實在太過生動,群臣都低下頭,努力縮小自己的存在感。

太上皇實在太高興,他知道汪舜華不是個善茬,如果生下兒子,肯定要來算計自己兒子的寶座;現在,可是天隨人願了,老天爺還是向著他的,哈哈。

因此,一上車駕,他就抑制不住的大笑,甚至說:“一切自有天意。”

他就是故意的。

不管再怎麼厭惡汪舜華,他很清楚,憑藉當年攔駕,加上死了長子,汪舜華在朝臣中間,應該是有點聲望的;孫繼宗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不說,還連累太上皇的名聲;本來前些日子汪家胡作非為,他以為有機可趁,沒想到汪舜華迅速把事情按了下去,還給自己加強了賢惠的名聲;如果她真的有了嫡子,說不定還真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贊同廢儲。

現在你們要認清,天意在我這裡。

景帝很快聽到了太上皇的話,氣得咬牙切齒,那一刻,他甚至想,實在不行,先立庶子,以後有了嫡子,再換就是了。

于謙等人都低下了頭。

然而,不管是太上皇,還是景帝,都忘了一個詞:事在人為。

景帝悶悶不樂的回宮倒頭就睡,明天是常朝,得早起。

常朝雖然三天一次,但規模相當大,勳貴和中央所有官員、以及來京述職的外省官員都必須上朝。史料記載,成化二十三年,一次失朝的官員就達到1118人,那麼總人數是多少可以想見;洪武初年給賜朝臣公服、朝服,受賜者就達2813人,這些人是朝參官。

每到這些日子,大臣必須午夜起床,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從長安左門進城,還要等,聽見樓上敲第三通鼓,也就是凌晨3點左右,官軍旗校進入擺列儀仗;凌晨5點左右鳴鐘,宮門開啟,文武官員從左右掖門進午門,在金水橋南按照品級站好隊伍,等待鳴鞭,按次序過橋,直到奉天門丹陛前。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兩隊相對而立,站在御道兩旁,等待皇帝到來。

御座在奉天殿廊內正中,稱為金臺。樂起,皇帝御門安坐,鳴鞭,鴻臚寺唱入班,左右兩班走進御道,行一拜三叩頭禮節,之後便進入奏事環節。奏事時,預先咳嗽一聲,從班末行至御前,跪奏,大聲的朗讀奏章;如果官員要承旨,回答阿聲音要拉長。

這一天也不例外,群臣早早到達午門外,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互相商量著今天要說哪些事情。

只是沒想到,三通鼓剛過,大家各自到自己的位子上排好班,天上居然打雷了。

看來是要準備下雨了,本來從去年入秋以後,整個北方地區就嚴重乾旱,北京地區更是連續不降雨,大家都等得有點著急,因此看到天上打雷,反而有點高興;只是雷聲由遠及近,越來越大,閃電越來越亮,而且一道道的,都劈在東宮方向。

大家還是沒有在意,打雷下雨多正常,太正常了;何況就是被雷劈,一般也是奉天殿、午門之類的高大建築物,東宮那邊,歷史上還沒有過被雷擊起火的記載。

雷聲一直沒有停,反而越來越大,越來越密集,噼裡啪啦的,砸在重華宮的殿宇上。很快,一道火光閃過,接著火勢就蔓延起來了。

東宮和午門畢竟還隔著段距離,等群臣看到火勢,那邊已經濃煙滾滾,火勢鋪天蓋地了;尤其此刻又颳起了大風,夾雜著暴雨。

到底怎麼回事?

群臣相顧失色。

看著雷電還在不斷劈向烈焰中的重華宮,王文說了句:“這就是天意?”

大家的臉色都變了。

這話其實也不算錯,畢竟當年三大殿火災,都是歸咎皇帝想要遷都,老天爺不答應的;那麼現在,重華宮被雷劈,又該怪誰?

大家免不了想起昨天太上皇的話:“一切都是天意。”

所以重華宮被雷劈、被火燒,也是天意?

當然現在不是說這個的時候,于謙馬上下令,迅速稟告皇帝,並準備救火。

火是要救的,至於能不能救出太上皇,那就聽天由命吧。

不用大臣稟告,景帝已經知道了,畢竟宮裡的人也不是瞎子。

本來他還在睡夢裡,聽到雷聲,也沒放在心上,翻了個身子,又睡;結果沒過一會兒,貼身太監王勤就匆忙跑來稟告:“東宮方向起火了!”

景帝呆了,翻身就起,跑到殿外廊下一看,果然,東宮方向火勢沖天,而且還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尤其此刻,雷電噼裡啪啦的全砸在那裡。

王勤小心翼翼的:“聽下面的人說,好像火是起在重華宮的,是因為雷擊起火的。請問,是不是要救火?”

景帝脫口而出:“快,馬上救火!”

王勤趕緊讓人去傳旨了,景帝突然又說了個“慢!”

他突然想起來:重華宮,可是他哥的寢宮!

現在因為雷擊起火,是老天爺也對他哥不滿意了嗎?

那麼,救還是不救?

守夜的太監匆忙過來稟告:“于謙等大臣在宮門外候旨,請求救火。”

景帝畢竟已經當了一年多的皇帝,馬上回過神來:東宮那麼大一塊地方,就算起火,他哥肯定也很快轉移了;如果不去救火,以後可就不好說了。——而且,經歷了這次事件,他哥還有那些死硬分子,應該認清形勢了。

於是下旨:“馬上救火!”

他甚至匆忙起駕,前往東宮,並傳令百官,前往東宮救火。

東宮此刻正處於一種極度的混亂之中。

昨天太上皇出席了侄女的洗三,因為高興,回宮又多喝了幾杯,這才就寢,哪知道三更時分,就打起雷來,而且似乎都砸在頭頂上。太上皇就算酒醉,也被驚醒了;不過他也沒放在心上,翻過身接著睡,但這雷聲驚天動地的,持續不斷,實在沒法入睡,只得勉強閉上眼睛。

直到外頭值夜的小太監衝進來,嚷道起火了。

太上皇這才一個激靈,匆忙出來,果然屋頂上已經烈焰滾滾了。

火勢來的太急,太上皇即令迅速救火,有那一刻,他甚至懷疑是景帝夫妻縱火,要燒死自己;不過小太監繪聲繪色的,說是被雷擊中起火,他這才呆了:“難道連老天爺都不能容我了嗎?”

這種殿閣都是連起來的,太監宮女們懇求他馬上轉移,太上皇不肯聽,他站在雨裡大喊:“老天爺,我真的做錯了嗎?”

一個響雷劈過來,正打在他頭頂上,太上皇當即撲倒在地。

剛被宮女扶過來的錢皇後驚呆了,抱著丈夫大哭,左右宮人無可奈何,連忙抬著太上皇、扶著錢皇後轉移。

景帝就是在這時候率領群臣趕到的,聽說太上皇被雷擊中,昏迷不醒,景帝長長舒了口氣,又是百感交集,忙讓太醫診治;一面吩咐兵勇迅速救火。

火越燒越大,並順著迴廊綿延到肅雍門、康和門,再往前面的鹹熈門、廣愛門蔓延,實在不是久待的地方,于謙等馬上提醒皇帝,要迅速撤離這裡,景帝點頭,吩咐送太上皇、錢皇後以及太上皇的妃嬪子女回宮,別的事情,等撲滅了火勢再說。

這個時候,天色已經大亮了,但天上暴雨傾盆,車輦和器物一時又來不及準備,因此很是匆忙,景帝淋了雨,太上皇及家眷自然也不例外。

匆忙回到宮裡,群臣是不能進去了。景帝護送哥哥一家先到仁壽宮。孫太後已經得到訊息匆忙出來迎接,看兒子昏迷不醒,放聲大哭;錢皇後也跟著哭,周貴妃以下也都跟著哭,一時哭聲動地,亂成一團。

景帝被這些女人哭的實在心煩,但沒有辦法,好歹讓下面把太上皇抬進去,又讓太醫診治,說:“太上皇受了雷擊,脈象虛弱,怕是不好。”

這下哭聲更響亮了。

景帝哭不出來,但還是擠了幾滴眼淚;一面讓太醫放手治療,一面讓宮女迅速收拾,安置好太上皇的家眷。

這時候劉金來了,詢問情況,說皇后準備過來;景帝馬上變了臉色:“皇后現在還在月子裡,需要好生休息,不許她出來。你們去,守著皇后,不許她開門開窗,更不許她出來,違者斬!”

劉金匆忙跑過去了。

汪舜華已經知道了——廢話,宮裡亂成一團,不知道才見鬼。

但她不打算出去看,一來這把火算是自己放的,損壞文物,又有點害命的意思,她還做不到淡定;二來確實還沒出月子,必須保重身體,因此,只是打發劉金去打聽訊息,到底怎麼回事。

如今有了皇帝的聖旨,她也就順勢聽從了,只是問:“東宮的火勢怎麼樣,太上皇怎麼樣。”

劉金說:“火勢還沒有撲滅,不過現在外頭雨勢正大,應該燒不了多久;又說太上皇被雷擊中,這會兒還昏迷不醒。”

被雷擊中?那不就是被雷劈嗎?

汪舜華強壓住向上勾的嘴唇,被雷劈過的皇帝,要再敢說自己是真命天子,估計連他自己都不會相信吧。

她還在胡思亂想,景帝已經回宮來;看她低垂著頭,以為她擔心,忙過來安慰她,說沒事。

汪舜華知道景帝去東宮救火,倒不怎麼擔心,畢竟以前哪裡有點動靜,都是需要領導靠前指揮的,何況這樣的面子工程?安全問題也不用擔心——前後左右都是人,怎麼可能有火星子傷到皇帝。

不過還是問了當時的情況,嗔怪的說:“怎麼匆忙就去了,太上皇有沒有事之類的廢話。”

景帝一一回了,又說:“怕你擔心,特地過來看你,千萬要保護好身子”之類的。

末了,他摸摸汪舜華的肚子:“梓童,養好身子,早點給我生個兒子。”

!!!

你拿我當母豬呢,這個才剛從肚子裡蹦出來好嗎?

但汪舜華什麼都沒說,只是抱著景帝,畢竟,她知道,景帝確實需要這個兒子,帝國需要這個太子,甚至她自己,也需要一個兒子。

這場大雨連續下了一天,直到黃昏時才漸漸停了下來;而整個東宮,基本上在漫天風雨中灰飛煙滅,尤其重華宮,成為一片廢墟。

——東宮和紫禁城不一樣,被改造成了園林,裡面很多高大的樹木,加上殿宇連線,自然一燒就是一大片。

望著曾經巍峨的宮闕如今只剩殘垣斷壁,群臣的心情很複雜。

當然,紫禁城裡大家的心情就簡單多了,孫太後等人心情沉重不說,吳太後以下,都是掩不住的喜色,畢竟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誰都懂;雖然說太上皇夫婦不是刻薄寡恩的人,但是罩不住皇帝皇后賢德,大家都希望早點出宮、病了有醫,死了能入土為安。

因此,對和皇后不那麼友好的太上皇,心裡也就不那麼友好了。

而且,本來皇后說為了皇嗣祈福,今年準備再放一批人出宮,只是因為太上皇去年選了很多人,就只有再等幾個月新人入宮,上手以後再辦。

晚幾個月還是一回事,關鍵是大家很怕又被太上皇看上截胡,只有待在宮裡一輩子。

這場火災,造成的影響是慘烈的:雖然雷聲密集驚醒眾人,提前撤離,沒有直接造成人員死亡;但整個東宮化作一片廢墟,尤其萬恭妃所出第三子湘王見湜、王惠妃所出第四子許王見淳,還有次女嘉善公主,都在轉移過程中吹了風淋了雨,發起了高燒,引發肺炎,沒有熬過去,相繼夭折;還有兩位已經懷孕的嬪御,在混亂中驚慌失措,甚至跌倒導致早產,母子同樣沒有救回來;皇太子也受了風寒,被孫太後接過去親自照料,總算熬過去;萬恭妃倒是兩個月後平安生下三女淳安公主,可惜身體太弱,不到六歲,就香消玉殞了;宮女內宦因為淋雨患病不幸染病去世的也有好幾個。

太上皇是在三天以後醒過來的,聽見宮人的哭泣,本來就覺得腦子裡嗡嗡作響的,雙腳疼痛無比,甚至每個骨頭都在嘎子嘎子的作響,聽到聲音,更加煩亂:“我還沒死,你們哭什麼喪!”

錢皇後這才收住悲聲,又驚又喜的:“太上皇,您醒了?”

太上皇依稀聽得這是錢皇後的聲音,勉強睜開眼睛,卻朦朦朧朧的看不清楚,只能任由她拽著手,問“你好不好”,然後去宣太醫。

太上皇心煩氣躁的,自然語氣很不好:“我這是怎麼了?是不是有人要害我!”

錢皇後緊緊握住他的手,說:“不是,沒有,是您受到了雷擊,休息幾天就好。”

太上皇的腦子裡似乎又一次受到了雷擊。他馬上想起來,當天夜裡發生的一切:“這到底是天意,還是人為?”

太醫剛到沒多久,孫太後和景帝也就相繼到了。

太醫把了脈,又問東問西的,太上皇很努力地想配合,但是沒辦法——腦子裡像有一萬只蜜蜂在嗡嗡的叫,眼睛也模模糊糊的,耳朵更是不聽使喚,太醫嘆了口氣:“太上皇是被雷擊傷了,雖然用了回生丹,到底留下了病根,需要慢慢靜養。”

被雷劈的治療方法並不多,何況眼前又是太上皇,不敢輕率用藥,只能保守穩重。

景帝點頭,心裡樂開了花,這回老哥該老實了,面上還是不動聲色,說你們要盡力治療之類的。

太醫們磕頭。

因為周圍都是太上皇的家眷,景帝不敢久留,拉著太上皇說了幾句,就匆匆忙忙退出來了。

他先回坤寧宮,跟汪舜華分享這個好消息。

汪舜華沒想到太上皇命這麼大,居然被雷劈了還能撿回一條命,不過聽景帝說他腳上起泡,渾身還有多處燒傷,似乎現在看不清、也聽不清,估計是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

汪舜華一邊想著老天爺還真眷顧他,一邊說著:“太上皇沒事就好,估計以後也消停了,免得你們兄弟不好做。”

——這倒很符合景帝的想法,兄弟這麼多年,他不是沒想過太上皇這次掛了最好,但親眼看到太上皇那樣子,又有點於心不忍,只願他老實呆在宮裡,自己也就做個好弟弟罷了。

景帝出來和群臣商量太上皇的事。幾個小孩子死了,大家沒多少感受,畢竟這年頭死亡率實在太高,歷史上見湜、見淳都沒有活過兩歲;只是知道太上皇受了這樣的重傷,難免生出異樣的感受。

被天打雷劈的皇帝,真的敢說自己是天命之子嗎?

那天大家都瞧的真真切切,重華殿是因為雷劈起火的,而且那麼多雷電,端端打在重華殿上,你說這不是天意,老天爺恐怕不答應。

湘王和許王以及兩位公主的後事要準備,諡號要擬定,這沒什麼可說的;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以後太上皇住在哪裡?——你不能讓他一輩子住在宮裡,否則亂套了。

東宮已經是一片廢墟,那就是南宮了,其實也是屬於東宮的,不過隔著圍牆,中間有一大片空地,沒有燒過去,那麼就是這裡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