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回到明朝當太后最新章節列表 > 85、也先之死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85、也先之死

十月十六日,朝廷得到確切訊息:瓦剌可汗也先被阿剌知院殺死!

也先自立為可汗,自恃強大,日益驕恣,沉湎酒色。

知院阿剌想當太師,求也先說:“主人穿新衣,希望您能以舊衣賜臣。”

也先不許,阿剌懷恨。

也先亦素忌阿剌,就想殺掉他,擔心不勝,於是派自己的兩個兒子守西番,召阿剌兩個兒子隨從,先鴆殺其次子。阿剌大驚,詐言兀良哈三衛盜馬,請召還其長子合擊。

也先先派賽刊、大同二王於途中鴆殺阿剌長子。

阿剌自然大怒,讓二王先走,自己在後,卻帶領其部落三萬兵馬攻擊也先,數其三罪:“漢兒血在汝身上,脫脫不花血在汝身上,兀良哈血在汝身上。天道好還,血在我矣。”

也先無言以對,約定明日交戰;退而與巴顏鐵木兒商議。

也先帳中有阿剌舊部曲三人,跟著他多年,也先從不懷疑。這時三人共同趨入帳中,拔佩劍刺殺也先,並殺巴顏等。

賽刊王聞變,領七千兵馬跟來。得到也先死訊,棄眾而去,被其部下所殺;大同王領其人馬西奔。

最可怕的敵人終於死了,明朝上下都重重的吐了口濁氣,景帝下旨邊將加強防守,也不忘大宴群臣,當然要請太上皇一同參與慶賀。

席間,景帝有意無意的說:“當年也先上逆天道、下毒生靈,邀留王駕,罪惡貫盈,如今終於自取滅亡。兄長也可一澆心中塊壘了。”

太上皇很不高興,不是為也先死了不高興,而是因為景帝曖昧的語氣不高興,那話說的,似乎當年他在瓦剌,受了很大的委屈,雖然這差不多也是事實,但當著文武官員,他不可能承認,那樣太有損身為皇帝的尊嚴。

牽羊禮,他想到景帝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不就是暗示他在瓦剌遭受了凌辱嗎?

尤其汪舜華多次在公開場合宣揚:“易姓改號,輿圖換稿,不過亡國;剃髮易服,人心淪喪,則是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閨閣之弱,亦有責焉。”

那痛心疾首的做派,就差在他臉上寫個千古罪人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因此,他冷冷的看著景帝:“也先雖然悖逆朝廷,倒不曾薄待了我;如今想想,他也不是什麼壞人。”

???!!!

太上皇舉起酒杯,一副緬懷當年的樣子,讓下面的君臣面面相覷。

也先不是壞人?誰是壞人?當年拒絕開關的楊洪、羅亨信、郭登,還是率眾抗敵的於謙、石亨、範廣?亦或許是扈從出征的張輔、朱勇、申佑等?

他是沒薄待你,所以你覺得他威武文明不可戰勝,這才為了減少傷亡主動要求守將開關的嗎?

于謙等人閉上了眼睛,實在不想和太上皇爭論。

這場詭異的飯局之後,景帝也不打算再和老哥糾纏,出來安排副都御史劉廣衡巡撫浙江、福建,專司討賊。

馬上就是冬月了,照例賞賜了大統歷,又是太上皇的萬壽節,群臣跟著景帝匆忙到南宮行了禮,領了宴,就各自回衙門辦事了,現在的事情很多,為了救災,景帝甚至下旨親王、郡王、公侯伯一律支半俸,免了蘇、松、常、鎮織造採辦,又免南畿、浙江被災稅糧。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十一月的最後一天,左僉都御史徐有貞上書沙灣治河三策:置造水門、開分水河、挑深運河。

自永樂年間定都北京後,為滿足邊防和京都消費,每年漕糧不下數百萬石,南糧北運使運河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明朝運河可分為三部分:清口至揚州之間,以寶應、高郵等湖為主體構成江淮運河;濟寧至清口之間,借黃為運,以黃河為運道;濟寧至天津之間的會通河故道。其中,濟寧至清口之間的運河,以黃河兼運河之道,常因黃河決堤而淤塞。終明一代,河槽問題一直困擾其始終。

正統十三年,黃河決口,淤塞了濟寧至清口之間的一段運河河道,具體在張秋、沙灣一帶。明廷先後派遣工部尚書石璞、侍郎王永和、都御史王文治理河患,前後七年,都沒有成功。景泰四年,徐有貞前往山東治河。他鑑於以往的治河失敗,在上任之前特地向尚書王淶尋求決策。王淶建議其分水勢,尋水源。徐有貞上任後,時值冬月,水暴漲,並不急於動工治理,而是停工休整,一來趁機考察水利,二來修整治河隊伍。他認為:臨清河淺且舊,非因決口而塞。漕臣只知塞決口為急,卻不知秋冬雖塞,來春必再次決口,徒勞無益,臣不敢邀近功。景帝從其言。

徐有貞越過濟、汶諸水,沿衛、沁,循大河,相度地形水勢,草擬了治河計劃,也就是這份著名的《言沙灣治河三策疏》。

他認為:黃河自雍至豫,防護益壞,水勢既兇,由豫至兗,土益疏,水勢更猛,而沙灣之東所謂大洪口者,正當其要衝,故在此決口,奪濟、汶諸水入海之路以去,諸水從之而洩,堤崩潰,渠淤塞,澇則溢,旱則涸,漕道因此而阻。如突然築堤阻之,則潰者益潰,淤者益淤。今請朝廷允許先疏其水,水勢平乃治其決口,決止乃疏通淤塞。

他借鑑歷史上的治黃經驗,採取以疏為主的方針,改良了漢朝王景的制水閘之法,採取置門於水而實其底,令高常水五尺的辦法,根據水的流量來控制水流,既保證了運河通航所需要的水位,也調節了水大而引起的潰決之患。

而開分河,也是建立在疏導基礎之上的。黃河之勢大,故恆沖決、運河之勢小,故恆乾淺。有鑑於兩河的水勢矛盾,徐有貞採取分黃河水合運河的辦法,在黃河地形水勢較合理的地段,挖渠開河疏導入運河。同時,他並未忽視內陸河水的治理,將內陸的河水開渠引入運河,並且設立通源閘水閘,節制水流流量,將黃河水勢大的危害化害為利。此外,徐有貞還在分河基礎上設立九堰,攔截水流、鞏固堤防。

治理黃河不僅要利用和治理外部環境,內部運河治理也不容忽視。運河內部河沙淤塞,造成了運河河道提高,從而導致取水難,走水易,徐有貞根據這個情況,順勢提出第三個治河策略——挑深運河。這個策略著眼於從運河本身來解決張秋一帶運河水量不暢的情況。

徐有貞的治河三策採用了疏、塞、浚並舉的方法,具體就是引黃入河、堵塞沙灣決口和疏浚運河內部所積淤泥。其中,引黃入河是治河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環,既解決了黃河潰決問題,也解決了運河漕運水量不暢阻礙航運的問題。

景帝很認真的閱讀了這封奏疏,並和群臣討論,同意這個方案,命令徐有貞全權負責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