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回到明朝當太后最新章節列表 > 87、西苑花會(景泰六年,1455年)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87、西苑花會(景泰六年,1455年)

給后妃勳貴賜了福,景泰六年在漫天風雪中來到了。

景帝依舊很忙,忙著祭祀,忙著官員調整、稅負減免、賑濟災民。等祭祀完天地回到宮裡,行慶成禮,賞賜文武群臣,宣佈元宵節假期,他才稍微放鬆了些,陪汪舜華畫了像,又點評了一番。汪舜華雖然不是自拍狂魔,但是手機裡的照片絕對不少;現在到了這裡,也很喜歡畫像,除了每年都要來一幅標準的證件照,其他的各種行樂圖包括撫琴、賞花、聽音、觀書都是不少,配上各種造型,簡直堪比影樓攝影;當然拿著叉子刺老虎還是不敢的。那一刻,汪舜華想到了雍正,心說誰還不是小公主咋的。

這些活動,景帝有空也會參加,當然還得看奏疏。這時候,氣氛就輕鬆很多,汪舜華也就帶著孩子們多陪陪他,享受天倫之樂。

英國公張懋也時常進宮來,他已經快十四了,算是半個大人。前些年景帝本來想讓他在宮裡進學,反正詹士府有官員,但是想到太子沒有出閣,不好做的太過分,於是讓他去了國子監。

汪舜華對未來的女婿很是滿意,畢竟小夥子相貌好,書念得也好,只是永安公主才六週歲,還要十來年才能完婚。她跟張懋的母親、英國公太夫人吳氏透過話,兩個孩子都還小,先準備著,等公主及笄,再正式訂婚。

不需要汪舜華親口證實,當年張懋從宮裡出來,張家就明白帝后的意思。當時一說,吳氏沒有絲毫猶豫,很高興的答應了。英國公家雖然是明朝第一世家,但其實一直想和皇家結姻,多一重保障,畢竟洪武末年的大清洗實在太恐怖;只是兩次都不太如意:昭懿貴妃服侍太宗,沒多久就去世,這個貴妃還是追封的;敬妃更慘,入宮不到一年,仁宗就掛了,雖然說免於殉葬,但從此青燈黃卷,不久也死了,憋屈死的。

如今,汪皇后專寵,又有嫡子,張家就算再送女兒進宮,估計也沒什麼好果子吃;反倒是自己的兒子娶了皇后的嫡女,那是大好事;何況永安公主是皇帝的掌上明珠,待遇超過親王的存在。至於將近七歲的年齡差,不算什麼事;尤其對比數落張輔的太上皇,景帝夫婦簡直是在雪中送炭。

整個張家自然達成了共識,支援景皇帝。

景帝也曾和汪舜華商量:“魏國公的嫡長子徐俌就比永寧公主大一歲,他想把永寧公主許給他。”

景帝自然是想以此換取魏國公和定國公家族的支援,但是汪舜華堅決反對:“魏國公是徐皇后的親屬,和永寧公主也有親緣關係,這血脈太近,只怕不利於子嗣;再說永寧公主是徐皇后的四代孫女,徐俌則是徐達四世孫,輩分就不一樣。”

其實現在沒有這種說法,反而親上加親的很多;因此景帝擺手:“你太過擔心了,再說,就算是血緣關係,也很遠了。至於輩分,更沒有什麼,各喊各叫就成。”

確實已經出了三代,沒有多少顧忌;只是汪舜華還是不同意:“永寧公主和沐琮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如果把永寧公主配給別人,只怕公主以後不幸福,徐家和沐家也會生嫌隙。”

這倒是個問題,景帝看了眼正在地上玩的沐琮和永寧公主,到底是點頭。沐家四代人鎮守雲南,兢兢業業,當得起;只是想到女兒遠嫁,心裡多少捨不得而已。

何況,當年最初收養沐琮,只是為了拉攏功臣,但這麼多年相處下來,也很有感情;尤其嫡子見澤出身以後,景帝怎麼看沐琮都覺得是有福氣的——畢竟剛入宮不久,嫡子就出生了;又兼沐琮聰明伶俐,很早就由宮裡有學問的內宦教授孝經等諸書,性格也沉穩,自然越看越愛。那聲“父皇”最初只是安慰膝下荒涼,但隨著時間的遷移,自然是真想變為一家人。因此,兩口子都有心把女兒許給他;為此,景帝破格冊封梅妙燈為黔國公夫人,就是為了女婿光彩一點。

元宵節收假前,得到皇后再次懷孕的訊息,景帝實在是喜不自勝,抱著汪舜華又親又啃,大為失態。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汪舜華嗔怪,都是好幾個孩子的爹,還這麼沒型。

景帝摟著她,悄悄耳語,母愛者子抱。

儘管已經有了嫡子,皇后懷孕的訊息還是在朝廷上下引發了一層漣漪。

景帝這回到沒急切的盼望兒子,反而對魏國公徐承宗說:“本來想把永寧公主許給你兒子,不過皇后說永寧公主和沐琮青梅竹馬的,不好分開;這回若是皇后誕下了公主,就給你做兒媳婦,你覺得如何?”

徐承宗大喜過望,連忙拜謝。雖然徐家元老重臣,又是皇親國戚,不必一個公主來彰顯門面,但皇后嫡出的公主畢竟是不一樣的,尤其公主還在肚子裡,皇帝已經預先拍板了,簡直是異乎尋常的恩寵。

景帝興高采烈的讓太監王誠同法司、刑科錄囚;大理少卿李茂等錄南京、浙江囚。

楊善就站出來說:“太子已經八歲,應該出閣讀書。”

響應他的人還是有的,不過不多。

薛瑄等人都認為:“太子年紀不小,皇帝陛下應該秉持公心,讓他早點出閣。”

大家都抬頭望天,風雪有點大啊。

景帝很不高興:“兩年前我和太上皇商量過太子出閣的事,是太上皇不願意,怎麼說我呢?”

楊善和薛瑄啞口了,當年確實是太上皇親口拒絕的;本來還想多勸幾句,景帝一揮手:“這件事,我會和太上皇商量的。”

那好,您二位慢慢商量吧。

大家長長地吐了口氣,突然覺得鈍刀子割肉是件很痛苦的事,現在太子佔著位子,您又不好好培養他,我們身為人臣,不規勸肯定失職,以後歷史書上也不好看;但是如果你讓他出閣讀書,過兩年又廢太子,那那些陪太子讀書的怎麼辦?這不只是浪費表情,而是要打入另冊啊!

影響仕途!

楊善是去年年底才回來的,跑了日本跑爪哇,風浪滔滔的,七十歲的老頭,為難了他。當然和兩國交涉的事情在在小菜一碟,直接說這些傢伙假冒你們國家的使者,在天朝為非作歹,皇帝陛下很生氣,為了不破壞你們的名聲,按律治罪,讓我來跟你們說明一下。

本來就是授人以柄的事,兩國只得捏著鼻子說皇帝英明,確實不是我們的人;然後楊善又宣佈了皇帝最新的政策,這才打道回府。

二月的朝廷事情很多,安排完軍士的棉衣,孫太後的壽誕又到了,景帝和太上皇都帶著家眷領著命婦朝賀。汪舜華有身孕,景帝特意扶著她,只是鞠了個躬。

簡直就是示威來的。

孫太後面色如常,太上皇簡直想發脾氣。

然而,入座之後,景帝又說起了太子出閣的事宜。

太上皇沒有說話。

汪舜華看著太子,微笑著說:“一晃,太子都九歲了,該出閣讀書了。——若是懷獻太子還在,應該也已經出閣讀書了。”

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警告。

果然,太上皇沉著臉,冷冷的盯著汪舜華:“不用,太子身子弱,再過些時候吧。我在教他唸書,左右沒什麼事。”

太上皇金口玉言,下面是真的沒話說了。

太子不能出閣,比他更小一點的榮王也就只能待在宮裡,好在景帝給他找了幾個有學問的內宦教他讀書。

不過還有件事也是要提的,孫繼宗前年回到北京,先去給他爹守孝,如今出了孝又是太后的壽誕,特意奏準宣他入宮。四年不見,他蒼老了很多,似乎再也不是當年那個飛揚跋扈的國舅。

孫太後語氣放得很低,謝謝當年皇帝網開一面。

景帝嗯了一聲,考慮到自己生母和妻子的母家都有了爵位,反而嫡母家現在什麼都不是,有些不像話,尤其這個皇位還是嫡母下旨的,於是同意讓孫繼宗繼承爵位。

孫太後兄妹大喜過望,趕緊謝恩。

景帝淡淡的揮手:“多行不義必自斃,你好自為之。”

回頭跟汪舜華提起,他倒真存了點引蛇出洞的心思。孫繼宗自來不安分,若再惹出事來,恐怕太后也保不了他。

太常寺卿許彬懇求增加孔廟兩廡從祀先賢祭祀的禮物。面子上的功夫,花不了多少錢,景帝沒有猶豫,答應了,隨後饒有興致的給一大幫宗室賜名;南寧伯毛福壽想改名毛勝,也同意了。

吏科都給事中李贊奏陳:各地巡撫、鎮守等官及地方三司長官,按治所屬,往往恣意妄為,凡出入必要官吏迎送,或三五十裡,遠至百里。凡有諮稟,務行跪禮。間有稍持正之士,便被生事嗔辱。乞申明《大明律》及憲綱嚴加禁約。

景帝說:“《大明律》及憲綱有載,為何不予遵守?”令禮部、都察院立即申明,若有不遵憲綱,治罪不貸。

清明節後,宮裡的牡丹盛開,前後三年,已經定型。三月的第二個休浴日,景帝夫婦奉兩宮太後,也邀請了太上皇夫婦,率領朝臣到西苑賞花,為牡丹命名,當然也還有月季。

看著景帝扶著汪後,言笑晏晏的樣子,太上皇真得覺得刺眼。

牡丹的品種並不多,不過月季繁殖容易,這麼些年,自然有很多新品種,因此,當天的賞花宴很是熱鬧。

景帝知道老婆喜歡花,自然愛屋及烏;頂尖的花匠得到了花卉培育的秘訣,幹起活來自然比汪舜華這個半吊子強太多。

只是牡丹還好,月季不受重視,名字也不好聽,勝紅瘦客什麼的,一點也不高階大氣上檔次;那麼就請文人雅士取個好聽的名字,順便寫幾首詩,立馬就水漲船高了。以後國月壟斷市場,不用擔心牆裡開花牆外香;當然,這樣的風流雅事,傳出去是一段佳話,也有利於樹立景帝的形象。——這也是康雍乾幾位皇帝積極學習漢文化、接觸讀書人的原因,禮賢下士拉好感,雖然背地裡黑手也沒少下。

景帝知道汪舜華的意思,自然答應得很爽快。

當天事先宣告:“用了誰取的名字,除了賞賜金帛,還賞賜一盆花。”

畢竟是帝國的精英,用不了多少時候,大家就為這些花卉取好了名字,寫在木牌上插到地裡,標明名字、命名人,大家更高興了——以後這東西流傳開了,自己也就跟著出名,多好!因此寫詩的時候就很賣力了,回頭吩咐翰林院學士商輅撰文述其事,連同詩文匯為一編,賜名《西苑賞花集》。

景帝本來想讓汪舜華作詩,汪舜華趕緊推辭:“在座的都是帝國精英,可不敢班門弄斧,貽笑大方”;下半句沒說,真的不會啊。

只是這樣的聚會,太子太保兼兵部尚書儀銘參加不了了,他在去年七月十六日去世。儀銘自從正統五年升郕府左長司,一直兢兢業業。有承奉不把郕王放在眼裡,他就上表彈劾,打了那個不長眼的傢伙一頓。景泰初,以潛邸舊恩,升禮部左侍郎;明年,升南京禮部尚書。景泰三年召還,升太子太保兼兵部尚書,仍兼掌詹事府。他去世以後,景帝甚為痛惜,遣官諭祭,賻鈔萬緍,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忠襄,命有司治葬事,錄其長子儀海為錦衣衛百戶,次子儀泰為禮科給事中。儀銘才學並不出眾,但循道負氣,遇事侃侃不屈,雅志儉樸,仕官三十年,惟守舊廬。

儀銘去了,他的老同事楊翥則比他先走一年,享年八十五歲。郕王即帝位,拜禮部右侍郎,景泰三年進禮部尚書,給祿致仕;第二年十一月的最後一天去世。

景帝念舊,楊翥致仕之後還升他的官,並經常召他進宮商量國家大事,賞賜甚厚。他端厚和裕,篤行絕俗,當時人稱縉紳厚德之最,文章平實溫和類其為人,能得善終,也算善有善報。

他去世後,景帝很是追念,召其子楊珒入覲,授本邑主簿。

汪舜華聽說過他的故事,很是感嘆:沒想到天下竟有這樣的厚道人,真是聖父啊,純褒義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