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回到明朝當太后最新章節列表 > 96、恩怨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96、恩怨

宮裡的禮儀很簡單,已經完成了。

只是汪舜華沒有想到,景帝精神奕奕的出去,卻躺著回來,七手八腳的把他抬到床上安置了,一面下旨傳太醫;吳太後已經得到了訊息,匆匆忙忙的趕來,放聲大哭,還是汪舜華勸住,這才哭哭啼啼的止住了淚。

晚上,景帝醒了,但是明天的朝會肯定參加不了了;但是冊立皇太子的慶成宴不能免,於是下旨,讓於謙代為主持。

群臣接到訊息的時候,都很詫異:“聖上這是真的病了?”

是真的病了。

自繼位以來,景帝連年操勞。他是富貴叢中長大的,不比太祖太宗馬上皇帝,這樣長時間的超負荷運轉,實在透支健康;尤其去年以來,景帝連連患病,虛虛實實,但他身子是真的每況愈下;何況這次勞心勞力,幾天以內,接連死了太后、太上皇,即便是沒什麼感情,甚至恨不得早點除之而後快,但真的接到訊息,還是情緒起伏。

他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祖宗,又將如何面對後人評價。

但是出了這樣的事,朝廷確實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置,尤其是孫太後和太上皇的後事需要料理。

孫太後犯了這樣的事,按理應該廢為庶人,那麼是否和宣宗皇帝合葬?太上皇的壽陵還沒有挖,又是造反死的,那麼是以什麼禮節下葬?諡號如何擬定?——太上皇被俘的時候年輕,還沒想到挖墳!

於謙和幾位內閣大臣進宮,說了這幾個意思。

還沒等到景帝的回話,南宮又報:“錢皇後自縊了。”

于謙等相互看了一眼,嘆息了一聲。

景帝總算睜開眼睛:“人都死了,還能怎麼樣呢?就按禮辦吧。將孫太後和先帝合葬;太上皇先停靈南宮,壽陵讓工部抓緊時間去挖;諡號讓禮部商量。”

于謙等磕頭退下。

只是吳太後得到訊息,跑過來哭,大致意思汪舜華聽懂了——現在兒子是皇帝,她是太后,希望能和先帝合葬。

汪舜華剛才還在竊喜太上皇就這麼及時的死了,不用她伸黑手,這會兒有點懵。實在沒想到還有這一出,記得歷史上只有英宗皇帝的錢皇後和周太後相爭;想起來了——南宮復辟後,景帝都涼涼了,吳太後自然更是昨日黃花,自然沒有力氣爭了。

景帝沒力氣和老孃吵架,何況這也是正事,老孃和先帝葬在一起,他臉上也有光彩;否則到了那邊,孫太後跟先帝告狀,他們母子連說話的份兒都沒有,也不是事。

反正地宮那麼大,還怕放不下啊!

於是景帝傳旨:“孫太後入葬以後,不必封死,等以後吳太後和先帝合葬。”

但是吳太後還是不依:“孫太後是造反死的,應該廢為庶人,怎麼能和先帝合葬!”

——原來是希望自己獨自和先帝合葬。只是誰都知道,宣宗身前最寵愛孫皇后,吳太後被放在宮外不聞不問,當然這也不是問題;問題是,孫太後和太上皇、錢皇後三天之內,全部死了,其中兩個是自殺,百官和民間會怎麼議論?

何況對景帝來說,孫太後和太上皇,曾經對他來說是高山仰止的存在,那座無形的大山壓在他心頭近三十年,今天即便爬了上去,也覺得頭暈目眩,喘息不定。

當然更重要的是,當年景帝雖然是群臣擁戴繼位的,但畢竟是孫太後下旨的。現在廢孫太後為庶人,那麼景帝自己得位的合法性是否存疑?

群臣當然不會這樣說,但孫太後畢竟是嫡母,這麼些年在明面上也沒有虐過景帝。如果對她的後事太過刻薄,皇帝的面子就真的好看嗎?

景帝沒有搭理,只是擺手,吳太後還要哭鬧;汪舜華勸住:“聖上還病著,您先回宮去,等聖上病癒了再說吧。”

吳太後這才哭啼啼的走了。

景帝在床上躺了三天,外頭事情多,實在不能耽擱;何況特殊時候,他如果再不露面,不知道又有什麼人要打小算盤了。

因此,吃了藥,又抱病前去料理朝政。

只是到底帶著病,不可能像往常一樣,因此還是讓汪舜華批閱奏疏,當然是要念給他聽的;現在司禮監秉筆太監是舒良,也是潛邸的老人,景帝對他倒是很放心。

六部尚書王直、王翱、胡濙、俞士悅、江淵,尚書兼學士陳循、蕭鎡、高谷,侍郎鄒幹、俞綱,學士商輅,都御史蕭維禎、羅通等一起上表辭職,都是慣例了,善言安撫,命仍居原職。

偏這時候,又報說禮部右侍郎薩琦去世,年六十四;禮部尚書胡濙已經八十三,左侍郎薛瑄是剛提拔上來的,也六十九了。歷史上其實他是天順元年二月石亨舉薦的,但現在景帝存心要和老哥抬槓,而薛瑄是當年硬扛過王振的,自然對他另外相看,親自提拔。

汪舜華批閱的時候,心裡難免有點想法:幹部年輕化很重要啊。

不僅年輕化要加快推進,冗官冗員更需要清理。一部兩尚書,甚至幾個尚書是什麼鬼?

孫太後的諡號也定了下來,當然和歷史上不一樣,改成了誠順康穆皇後,只有四個字,不符合皇后諡號的標準;但太上皇的登基詔書擺在那裡,自然沒人為她爭一口氣。

太上皇更不太好整了,畢竟是以太子身份登基,不可能廢帝號,那麼就要有諡號——他不可能進太廟,廟號都不用。自古以來,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也就是說,太廟只能放七位皇帝,只有開國之君一定要在太廟,剩下6位就要遵循親盡則祧,超出了與現任皇帝的親緣關係,牌位就要被扔出太廟。這也就是歷史上的嘉靖要改太宗為成祖的原因:他想把他爹興獻王請進太廟,但是編制已滿,沒辦法必須要去掉一位。太祖肯定是不能動的,那麼按照親疏遠近的關係,最遠的就是太宗朱棣了。但是太宗在明朝的作用不言而喻,為了保留他的牌位,就把他的廟號改為成祖,諡號則從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朱棣的牌位保住了,他的兒子仁宗就成了倒黴蛋,被請出太廟,放在後殿角落裡。

現在太廟裡頭供奉的只有太祖、太宗、仁宗、宣宗四位皇帝,編制還沒有滿,但是太上皇先是喪師辱國,現在又妄圖奪門復辟,自然不可能把他請進去,否則將來還要扔出來不說,皇帝自己每次去太廟都覺得膈應。只不過明朝皇帝的諡號太長,一般是十七個字,如果沒有廟號,這一長串念下來,估計禮部要大喘氣;稱“正統皇帝”肯定不行,誰又是“篡位皇帝”呢?那麼就用諡號的最後一個字,歷史上景泰直到明末都沒有廟號,官方都稱景皇帝。

禮部商量了好幾個,排在第一的是懷,失位而死曰懷。歷史上有著名的楚懷王,當然,有名的事蹟是疏遠屈原,相信秦國的鬼話,被扣秦國三年,其子自立為王,諸侯以無害於自己而不討伐。不過他拒不割地,使秦國一不能得地,二不能以所簽訂盟約為藉口攻打楚國。楚國暫得保。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相比起來,大行皇帝並不如楚懷王;畢竟歷史上的懷宗,是勵精圖治、壯烈殉國的崇禎。

景帝扣著手指頭,沒有說話。皇帝不滿意,那就另外再選,當然,荒、煬、戾、刺、虛、靈、昏等下諡也免了,畢竟是先帝的嫡子,正統的皇帝,不是蠻夷或者小人,景帝自己也要臉。

李賢建議定為“英”,景帝微微點頭。

汪舜華很是不平:“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屬於上諡,他不配。”

李賢只好解釋:“廟號與諡號不同。英字表面上看,是英睿果敢朝氣蓬勃,但儒家推崇的少年老成端莊持重!因此,用作廟號,其實就是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意思,另外還暗含了短命、惹事、麻煩的味道。此前宋英宗、元英宗只在位三四年,其中宋英宗鬧了一場大禮議,元英宗鬧了一場南坡之變,連命都丟了。”

上頭坐著皇帝,李賢說的不那麼清楚,但汪舜華在王勤的提醒下,算是聽明白了,果然論文字功夫,誰也比不上天朝上國。這麼好的字,背後居然暗含著這樣的意思,真是深得孔老夫子春秋筆法的真傳;又想歷史上憲宗皇帝就給他爹上了這麼個廟號,看來他也不喜歡他爹啊。又一想,憲宗剛繼位,不僅為於謙和景帝平反昭雪,還廢了他爹辛辛苦苦為他選的老婆,估計早就對他爹不爽了——也對,於公,這位天子接手的可是大明開國以來最好的基本盤,經過太祖太宗仁宗宣宗四代人努力締造的太平盛世,結果兩次被他搞到亡國的邊緣,讓他弟弟和兒子不得不捂著鼻子給他擦屁股;於私,這人當年說是從快死的弟弟手裡搶回的皇位,其實是把皇冠從他兒子頭上搶過來,就這還打算廢太子,甚至連兒子的名字都寫錯。雖然說當兒子的不好給老子難堪,但是個人心裡都會有想法吧?

只是她還是有點不甘心:“雖這麼說,只怕有人不讀書,真以為是英明果敢呢。”

按說這樣的大事,沒皇后什麼事;但皇帝染病,皇后在身邊伺候,她與太上皇有仇怨,大家都知道。

景帝嘆了口氣,示意下面再挑。

最後是胡濙的建議,定為“隱”。

不明誤國曰隱,陷拂不成曰隱。

汪舜華很滿意,別的不知道,隱太子實在有名,因為他有個實在太有名的弟弟;就算不聽解釋,也知道絕不是一個好諡號。

景帝閉上眼睛,長長地舒了口氣。

——江山藥丸教的左護法,走好不送!

這個字定了下來,諡號也就可以定下來:自然沒有天地文武一類的字詞,只是簡潔的尊為敦仁廣孝隱皇帝;錢皇後的諡號比她丈夫倒是好一些:貞惠安和隱皇后。

比起歷史上風光隆重的後事,確實差太多了。

殘忍嗎?

——歷史上景帝不明不白的死後,被剝奪了皇帝的身份,仍為郕王,追諡戾,郕戾王;直到侄子憲宗繼位以後,恢復了他皇帝的身份,追諡恭仁康定景皇帝;南明時期,安宗朱由崧加諡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號代宗。

因為反對景帝換太子而被廢的汪氏差點被拖出去殉葬,幸虧大學士李賢堅決反對,認為汪氏已廢幽禁深宮,況兩女年幼,應不予殉葬。英宗同意,加上周貴妃母子勸說,這才讓她將財物帶出宮,搬回郕王府居住。但是不久,想起自己的一件玉玲瓏來,聽說被汪氏拿去,命人去拿回來。汪氏怒道:七年天子,不堪消受此數片玉耶!將玉玲瓏丟進井裡。英宗大怒,命人沒收其全部財物。正德元年,汪氏薨逝,以妃嬪之禮入葬,以皇后之禮祭祀。遂合葬汪氏於金山景泰陵,上諡曰貞惠安和景皇后,弘光帝改諡號孝淵肅懿貞惠安和輔天恭聖景皇后。

是政治,不是兒戲。

處理好這些事情,已經二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