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人間最得意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二十六章 雲下的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百二十六章 雲下的事

這個世間的燈籠很多,但是世間所有人都知道的那一盞,卻在佛土。

十二位聖人,便有十二件聖器。

十二件聖器裡,儒教最出名的是那一本儒教天書,道門最為出名的自然是葉聖手中的鎮妖碗,這位聖人貴為道門聖人,手裡的那件聖器甚至於還曾壓過一位大妖,自然能被世間很多人熟知。

佛土的那盞燈籠是佛教最為出名的聖器,也是十二件聖器中最為出名的一件,更是天底下最為出名的一盞燈籠,那位燈籠和每位聖人的聖器不同。

這是佛教立教以來便存在的事物,傳承多年,由佛門教主掌管。

這一代的佛門教主是慧稠僧,他是佛土之主,眾多僧人心中的佛教第一人,他的境界高深,佛法也是世間第一,從不踏出佛土半步,這一輩子都待在靈山,只因為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因為靈山有世間的所有佛經,這些佛經數量之多,很多人窮盡一輩子都看不完其中的一小部分,慧稠僧年輕時候便立下誓言,傾盡一生都要把靈山的佛經盡數看完,為此一輩子,慧稠都沒有走出靈山的想法,甚至有人想著,慧稠為什麼要努力修行,只怕就是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去研習這些佛經。

第二件事便要簡單太多,就是因為那盞燈籠實在是太過於重要,所以慧稠僧要日夜不離開那盞燈籠,要看著。

那盞燈籠為什麼這麼重要?

答案就在於那盞燈籠的效用。

別的聖器都有一個明確的作用,比如葉聖的鎮妖碗,就是為了鎮壓妖族的,陳聖的鬼畫符,就是符?的最高體現,那麼這盞燈籠,代表著的就是生死和時間。

這兩點都是聖人最想知道的東西。

長生永遠是聖人們談論的最多的事情。

傳言當初為了讓那盞燈籠離開靈山,道門和儒教兩邊的聖人曾經想要和佛土的聖人達成協議,用那盞燈籠去換一些別的東西,總之條件是極端優厚,就為了看那燈籠幾眼,感悟一番長生。

可最後還是沒有成功。

所有人都知道,每一代的佛教教主對於時間長河的理解都沒有人可以比擬,那就是因為有這麼一盞燈籠的原因。

周夫子言語裡提及那盞燈籠,也顯得很是莊重。

“你本來就知道那盞燈籠的重要,別說是我,就連是佛土所有僧人一起去求他,他都不會讓我把燈籠帶著離開。”

那個老和尚看著周夫子,言語平淡,“他不願意和外界打交道,但我卻是願意的,你們要是願意和我多說說,以後把燈籠帶來,也不是什麼大的問題。”

周夫子像是看白痴一眼看著這個老和尚,冷漠道:“就你這樣,怎能做主?”

“所以我也是為了做主,我看著慧稠做了數百年的主,我有些煩了,他只知道讀佛經,那麼就去好好讀佛經,佛土該讓我好好管管。”

周夫子嘆了口氣,不願意在這裡繼續浪費時間,有的人與他待再多時間都覺得有意義,而有的人,與他待的時間即便再短,都覺得是在浪費時間。

很明顯,現在的老和尚就是屬於後者。

老和尚知道周夫子的談興不高,他抬起頭,擺出一副很奇怪的神色,“葉修靜想來會有些興致,她的那個女兒現在肯定出了些問題,可靈山的佛經裡有許多是可以為她解惑的。”

周夫子嘆了口氣,沒有說話,只是一個閃身,便離開了此地,去了別處,一道金光,就將他的身影掩藏。

談生意也好,還是做什麼別的也好,要想做成,得兩方把差不多的籌碼都擺到身前這才好談,即便是有一方的籌碼不夠,那只要另外一方對於對方的籌碼表示出來興趣,那自然也能談。

可有些情況是,這談生意,對方什麼都沒有,就要來空手套白狼的。

這樣的生意有,而且還不少。

但是這一定要某一方很是精通此道,另外一方更要傻的出奇這才好。

可現在的情況是,不管怎麼看,周夫子都不像是那個傻得出奇的人,那老和尚也不像是那個精明到了無以復加的傢伙。

所以這個生意,周夫子,根本沒有談下去的興趣。

即便是換了葉修靜,也是如此。

雲端的聖人,沒有一個人是傻的。

尤其是這兩位一教之主。

……

……

周夫子離了彼地,便來了此地。

學宮的高樓不少,那些建築甚至於還要比洛陽城的很多建築來的高大一些。

學宮的風景一向都不差,讓世俗裡的百姓來看,只怕就要驚掉下巴。

周夫子當年便是學宮裡走出來的修士,此番重遊故地,卻是沒有任何懷念之情,他只是穿過一片片山林,很快便落到了一座破茅屋前。

學宮裡的修士們知道,這座茅屋裡住著掌教蘇夜的先生。

那位老先生雖然從來都不走出這破茅屋,但是既然是掌教的先生,自然也有很大的聲名。

有些不好的名聲也很容易傳出去。

周夫子站在這茅屋前,那本儒教天書重新回到了他的腰間。

這破茅屋裡的那個老家夥當年和雲端某位聖人的口水戰,其實周夫子也知道,可他並未參與其中,這除去因為他礙於身份之外,當然還有很多別的原因。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但事情的始末他是知道的。

那場幾乎已經不傳於世間的罵戰,應當是隨著那位聖人離開人間而煙消雲散了。

而實際上,即便在那位聖人還活著的時候,也沒有任何人在提起那場罵戰。

知道的人寥寥無幾。

知道事情的始末的,更是如此。

為何不讓那件事在世間流傳,這是那位已經離開人間的儒教聖人的私心,他就是不願意太多人知道,至於為什麼,答案也很淺顯。

因為那場罵戰,其實是他輸了。

為什麼那老先生會待在這破茅屋裡,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但不管如何。

那位老先生在罵戰上勝過那聖人的事情是事實。

無法更改。

聖人和人間中間有一片雲。

有人在雲下,有人在雲上。

雲下的人勝不過雲上的人。

沒有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