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九十五章 滄州杜知府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九十五章 滄州杜知府

天色已明,西門慶帶著自己的十幾個手下,不辭辛勞地跟著滄州知府和朱仝,率領著數百禁軍和官差策馬直撲柴進的莊園。

那滄州知府雖是科舉士人出身,卻也騎得好馬,在府中押番、虞候和朱仝等人的簇擁下,與滄州兵馬都監並駕齊驅,一連奔出二十裡地,眼見得來到馬麟謀害小衙內的樹林,也不見那知府有疲倦之色。

在樹林裡看過梁山泊強盜馬麟的屍首後,知府分付留下幾個人收斂那惡賊馬麟的屍體,待結案後一併示眾。緊接著,知府又帶著軍士穿過樹林,向柴進的莊園進發。

出了樹林,前方視野變得開闊,眾人這才發現遠處升起滾滾濃煙。前方豈不正是柴進莊園所在?知府問明白身邊人後,心知有變,立即催促眾軍士全力追捕,拿得柴進和梁山泊賊寇必有重賞。

眾軍士聽了,發一聲喊,齊齊快馬加鞭向前疾奔,持刀拿槍地衝向燃燒中的柴進莊園。

西門慶見到前方的火焰,心知定是焦挺、洪振他們已經得手了,於是放緩了速度,落在最後面跟著那滄州知府的隊伍。

西門慶此時已經不是在想柴進之事了,而是在回憶身前那個騎馬親身捕盜的知府在歷史上是甚麼樣的人。

出城之後的路上,知府與西門慶在馬上寒暄了幾句,西門慶知曉了這滄州知府的姓名。西門慶總感覺這知府應該是一個歷史名人,只是一下子沒有想到他在歷史上做過甚麼事。

西門慶記得,似乎在一部看過的影視劇裡有這麼個人,仔細回想一番之後,西門慶忽然勒住了馬,驚詫地看著前方那個背影。那個名叫杜充的滄州知府,不是精忠岳飛裡的大漢奸嗎?

西門慶的記憶中,這個杜充正是繼宗澤之後擔任南宋東京留守之職,是岳飛的頂頭上司。後來杜充還被趙構任命為宰相,負責防守長江防線的南京建康府。在南京建康府兵敗之後,他就投降了金國,成了影視劇裡醜化的大“漢奸”。

哎,我西門慶大官人的反派吸引屬性還真強呀,這就一不小心又結交了一個歷史上的大叛徒,大漢奸!

西門慶記得,宗澤擔任東京留守之職時,廣招各路義軍聯合抗金。而杜充上任之後,卻不信任那些義軍,將其紛紛遣散,甚至命令岳飛帶領官軍襲擊那些不服從的義軍。如今仔細想來,杜充對宗澤的策略改弦易轍,或許與小衙內之死有關。

歷史上,杜充四歲的小兒子被梁山強盜李逵殺死後,心中定必恨死了梁山泊的強盜,由此也對各處的劇盜同樣深惡痛絕。而宗澤在河北、河東聯絡的那些義軍,很多都是從前聚嘯山林的強盜團伙。宗澤可以不問出身地拉攏這些強盜,但杜充卻是無法與這些強盜出身的義軍和睦共事。

如今小衙內已經被自己救了,那知府杜充並未痛失自己的兒子,那麼,他會否因之而有所改變呢?西門慶對身前之人心中充滿了好奇。

不管杜充這廝日後是當忠臣還是當叛徒,但有一點兒沒變,就是這廝還是一個有本事的人,否則也不會爬到東京留守、宰相的高位上去。

西門慶自己都不準備給趙宋朝廷當忠臣烈士,自然對這杜充沒有那麼大的惡感。這廝還是可以交好一番,說不定甚麼時候就要用到他的力量。待到日後形勢變化時,再看他做何抉擇吧!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西門慶前世雖然熟讀研究過水滸小說,但對金宋戰爭這段歷史卻沒有做過專門的研究,其心中的概念大都來自於小說,影視劇或論壇網友的吹牛皮爭論,所以,他對杜充的瞭解還很粗淺片面,只知道他是以南宋投降派漢奸的身份被最終醜化的一個人。其實杜充對歷史,對中國的影響遠大於他的認知。

說起來,杜充這人與一般文人出身的大宋官員還是有所不同,在宋金戰爭時,杜充在最終兵敗投降金國之前,都是一個主戰派。並且,身為一個文官,他喊出了大丈夫當親臨前線戰陣指揮的口號,已經勝過了自己的那些文官同僚。

當時大宋的文官們是怎麼指揮軍隊作戰的呢?西門慶在相州救的那個學生酈瓊,歷史上後來棄文習武,從軍抗金,再後來因南宋內部鬥爭被逼投降了金國。酈瓊在對金國統帥完顏宗弼分析金宋兩國的統帥區別時,是這樣說的:

“在我曾經跟隨大軍攻打南方的時候,常常看到我軍元帥國王親臨前線督戰,在箭林中不戴戰盔,親自指揮大軍作戰,其神情自若,用兵制勝,都與孫子、吳起相像,真算得上是命世雄才。至於親自冒著鋒利的箭矢前進而不躲避,將士看到後,誰還怕死。軍隊所向披靡,每天就可開闢千里國土。

而江南的統帥們,才能不及一般人。每當出兵時,一定要距戰場幾百裡遠,叫作所謂持重。有的監督召集軍隊、更換將校官,僅用一士兵拿著命令去宣諭。制敵決勝竟然委託偏將副職,所以聰明的就被打散了,愚笨的就全軍覆沒。偶爾有幸打了一次小勝仗,則捷報頻傳,並增加俘虜作為自己的功勞,還約束將士的怨恨。縱然有的將帥親臨戰場,然而勢頭不對,也一定會首先逃跑。”

也就是說,宋朝以文制武,軍權都在文官手裡,可是指揮作戰之時,這些手握重兵的文官們卻躲在數百裡遠的後方,還把這稱作“老成持重”。統帥如此怯懦,自己不敢上前線戰陣,只在後方說大話喊口號,宋軍焉得不敗?

就如那著名的主戰派,北宋末年的抗金名臣李綱,就是典型的名浮於實,空喊口號之文臣。

當時金、宋兩國軍事力量懸殊,金軍第一次南下包圍汴梁,金宋達成和議,宋國割讓三鎮,兩國休兵罷戰。依照當時的實力對比,大宋根本打不過金國,本應該就此講和,慢慢積攢實力,以待將來。

可是以李綱為首的主戰派在金軍北撤後,不顧主和派的反對,高喊漂亮口號,立即撕毀協議,將剩餘的野戰主力部隊全部投入河北與河東與金軍作戰爭奪三鎮,其結果是宋軍全部大敗虧輸,給金軍送了人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