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三十二章 在大官人面前沒有天險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百三十二章 在大官人面前沒有天險

西門慶沒有在解州多做停留,他帯著焦挺等人出瞭解州城後,沿著官道向西而行,進入了河中府的虞鄉縣。

從虞鄉縣越過五老山,西門慶一行向西南而行,來到了黃河岸邊的匼河鎮。

在匼河鎮,黃河從由北向南流向轉了一個大彎改為由西向東奔流。鎮子的西邊與南邊被黃河水環抱,所以此地名為匼河鎮,就是被河水環繞的鎮子的意思。

在這個黃河的大轉角處,西邊的渭水也在此處匯入了黃河。因此,此處乃是一個交通樞紐,黃河上最大的渡口風陵渡即在這匼河鎮境內。

黃河流過河口鎮後,為南北走向的呂梁山所阻,折向南流,奔騰於陝、晉兩地邊界的峽谷之間。河水從壺口瀑布瀉下後,出龍門繼續向南流,到華州華陰縣渭水交匯處,因受東西走向的秦嶺山脈其中一條支脈華山所阻,折向東流。

風陵渡正處於黃河東轉的拐角,是晉、陝、豫三地的交通要塞,跨華北、西北、華中三大地區之界,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

風陵渡的名字,是因附近的風后陵而得名。

傳說上古時期,軒轅黃帝和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蚩尤作大霧,黃帝部落的將士頓時東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戰。

這時候,黃帝的賢臣風后及時趕來,獻上他製作的指南車,給大軍指明方向,擺脫困境,終於戰勝了蚩尤。

可惜風后在這場戰爭中被殺,埋葬在這裡,後來建有風后陵。

唐代聖歷元年在此置關,故稱風陵關,又稱風陵津,是黃河南洩轉而東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後世改稱為風陵渡。

千百年來,風陵渡作為黃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透過這裡,走入秦晉。

“一水分南北,

中原氣自全。

雲山連晉壤,

煙樹入秦川。”

後世的這首詩所描述的正是風陵渡控扼秦晉兩地的景象。

因為風陵渡自古以來就是河東、河南、關中咽喉要道,所以向為兵家必爭之地。

戰國時期,魏國與秦國的古戰場就在這裡。東漢時的曹操討伐韓遂、馬超之戰,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歡之戰等著名戰爭,均發生在風陵渡。

西門慶此次西行,本就是為了考察秦晉等地的重要府城與交通要道,為將來可能用兵西北預作籌謀。因此,到達匼河鎮後,西門慶在鎮上住了下來,在風陵渡考察了幾日地形地貌與古戰場遺蹟,詳細繪製了周邊的地圖。

勘察完畢風陵渡後,西門慶再度啟程,就在這風陵渡口乘船擺渡到了黃河南岸,來到了潼關城下。

潼關也是一座著名的雄關,但是它的歷史沒有函谷關悠久。在東漢以前,關中的門戶一直是函谷關,風陵渡的南岸還沒設關城。

東漢末年,曹操為預防馬超關西兵亂,才於建安元年始設潼關。潼關由此替代了函谷關,成為從陸路進出關中的咽喉之地。

對於這個重要的關城,西門慶自然也要細細查勘一番。

潼關在漢代初建時,關城是建在黃河南岸的一個高塬上。這個高塬北臨黃河,南依秦嶺山脈。在這個塬的東邊,有一條由南向北進入黃河的遠望溝,在塬的西邊,同樣是一條由南向北進入黃河的禁溝。這一塬兩溝,阻斷了關中與中原的陸路交通。

東漢以前要從洛陽走陸路進入關中,經過了崤山和函谷之後,到達潼關前黃河岸邊的黃巷坂,需要越過遠望溝,沿著東邊的山路爬上高塬,在從西邊的山路下到禁溝裡,才能進入關中。

因此,曹操將潼關的關城修建在塬頂,可謂易守難攻,正卡住了進出關中的交通要道。

然而到了唐代,因為黃河下切,在漢代潼關所在的高塬北邊,露出了一片河灘地,從黃河岸邊的黃巷坂不再需要爬上高塬,就能走黃河邊的河灘去往關中,修建在塬頂的漢代潼關失去了防禦功能。

因此,唐朝將潼關向北移到了塬下的黃河河灘上,修建了新的關城。

西門慶一行人從風陵渡南渡,上岸後見到的就是唐代修建的新潼關城。

在潼關城下稍事休息後,西門慶帯著眾人徒步爬上了潼關城南邊的高塬,來到了廢棄的漢代潼關遺址前。

立在塬頂舉目四眺,東邊的遠望溝、黃巷坂,南邊的秦嶺,西邊的禁溝和北邊的潼關、黃河,以及黃河北岸的風陵渡都盡收眼底。

見這廢關上並無外人,西門慶就將岳飛等人叫到身邊,手指著四周的地形,考問岳飛他們,若要行軍作戰,該當如何攻克這塬下的潼關。

岳飛自小熟讀兵書戰策,最喜行軍打仗之事。他見西門慶發問,立即滔滔不絕地說出了自己的攻守之策。

焦挺在陽穀縣就跟著欒廷玉學過兵法,又常年跟著西門慶四處作戰,積累了許多經驗。他仔細觀察之後,也提出了自己襲取潼關的方法。

王貴、張憲、徐慶等人都是少年心性,豈會甘居人後?眾人集思廣益,相互論戰,宛若在這潼關率領千軍萬馬進行了一場又一場的攻防戰。

西門慶也參與了眾人的論戰,與岳飛等人辯論得好不激烈。

漸漸地,塬下那看似易守難攻的天下雄關,在眾人的眼中變得有明顯的缺陷。這潼關與曾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谷關不同,它佔據的位置稱不上天險。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如今的潼關關城,卡住了塬下黃河岸邊的河灘地,看似攔斷了東西交通。可是,從這塬上的舊關城的老路卻可以繞過潼關。

如果戰時能夠搶先佔據這塬頂,居高臨下地攻擊潼關城,則潼關城守兵只能被動挨打,沒有還手之力。據此襲取潼關,當不是難事。

假設這塬頂舊關也駐紮有守兵,依然可以奇襲潼關城。因為,塬南的秦嶺山脈沒有了漢代的密林,變得更好穿越。只需派一支步軍越過塬南的山嶺,就可以出其不意地從背後襲擊新、舊潼關的守軍。

而對於擁有強大水軍的西門慶而言,這潼關更算不得險關了。

西門慶只需要派水軍船隊沿著黃河西上,就可以越過潼關,直接走渭水突入關中腹地。

從函谷關一直走到潼關,西門慶發現,將來沒有軍隊可以憑藉地利阻擋自己進軍關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