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九十三章 种師道不想打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百九十三章 种師道不想打了

東路宋軍在白溝驛吃了敗仗的次日,西路宋軍主帥辛興宗聽說遼軍主力在白溝驛與种師道對峙,決定帶領西路軍沿著巨馬河向東攻擊,與東路軍夾擊耶律大石的遼軍,讓遼軍首尾不能相顧。

辛興宗哪裡知曉,他的對手是比耶律大石更難對付的遼國北院樞密使,兼諸軍都統、四軍大王蕭幹。

耶律大石對宋軍東路軍發動攻擊時,已經飛馬報知駐紮在易州境內的蕭幹軍,請蕭大王協同作戰。

蕭幹接到軍報後,連夜領兵潛行到範村附近埋伏下來,準備在宋軍西路軍離開營地支援東路軍時,發動突然襲擊。

拂曉時分,蕭幹在衛士們的簇擁下,登上了範村北面的孤山,藉著晨光親眼窺察宋軍西路軍的虛實,監視著辛興宗西路軍的一舉一動。

見西路軍拔營起兵,向白溝驛方向行進,蕭幹立即下山,派了一支騎兵繞到宋軍西路軍前方叫陣。

辛興宗渾然不知自己已經被遼國名將蕭幹盯上了,他聽說前方有遼軍騎兵阻截,還誤以為是耶律大石向西邊派出的警戒兵力。

辛興宗決心全殲這支一千餘人的遼軍,為昨日慘敗的楊可世軍復仇。於是,辛興宗命令西路軍前軍王淵,右軍劉光國、冀景,選鋒軍劉光世等四路人馬前去迎戰,欲倚仗人多圍殲遼軍。

這四將中,劉光國、劉光世二人是兩兄弟,他們是保信軍節度使劉延慶之子。

遼軍騎兵往來迅捷,又熟悉本地地形,他們與宋軍四路軍纏鬥不止,卻讓宋軍始終無法對他們合圍。

王淵、劉光國、冀景、劉光世四將大怒,對這支遼軍緊追不捨。不知不覺間,宋軍被遼軍引入了孤山山下夾道之中。

只聽得號角聲突然響起,在蕭幹的指揮下,遼軍伏兵四起,將王淵、劉光國、冀景、劉光世四將率領的軍隊困在了谷中。

辛興宗得知前鋒四路人馬被圍,大驚失色,急忙命令前軍王稟、左軍焦安節,後軍曲奇、王育,選鋒軍吳子厚等將悉數上陣,救援王淵等四軍。

宋遼兩軍在易水以南的孤山血戰了大半日,辛興宗的西路軍損失了五六千人馬後,堪堪救出了王淵、劉光國、冀景、劉光世四將,敗退回範村營地。

前軍將領王淵在混戰中被遼軍刺下馬,險些喪命,幸得王稟奮勇殺退遼軍,從死人堆中將他撈走,救得他一條性命。

辛興宗的西路軍退回範村,被蕭幹軍逼迫得自顧不暇,援助東路軍的計劃自然是就此破滅了。

白溝驛宋軍東路軍大營裡,原本就對出兵伐遼有異議的都統制种師道吃了一個敗仗後,就起了退兵的心思。

但是耶律大石軍就在近旁,种師道不敢輕舉妄動。於是,种師道指望著辛興宗的西路軍能夠前來與自己會軍。兩軍合兵一處之後,兵力遠勝過耶律大石,屆時或可進退自如,安全撤軍了。

然而,种師道苦等了一日,卻等來了辛興宗的西路軍為遼國蕭幹所敗的訊息。

聽說西軍辛興宗也戰敗了,种師道坐不住了,立即在中軍大帳中召集眾將,合議西軍接下來該如何行動。种師道之意,就是詢問諸將,是否應該撤回雄州保存實力,從長計議。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合議中,西軍大部分將領都認為宋軍幾戰皆敗北,由此可知遼軍的戰鬥力依然十分強勁,過去對於燕京遼軍的情報有誤。如今遼軍士氣正旺,不易取勝,還是先撤退回雄州防守比較穩妥。

在太尉童貫的宣撫司衙門四處散發榜文,高官厚祿招誘燕地漢人來投時,還真有一個涿州當地的大土豪劉宗吉暗中派人與宋軍聯絡,為宋軍提供了遼國燕京的情報。

據劉忠吉說,燕京城內基本已經沒有兵馬了,只有大將蕭幹手中有二百多從中京道帶回來,打過仗的騎兵,剩下的還有六七百騎兵,都是沒上過戰場的契丹貴族子弟組成的。

駐守白溝北岸,涿、易二州的遼軍守軍夜間喝酒,白天睡覺,馬匹也都散放著,根本沒有甚麼戰鬥力。

劉忠吉曾說,如果宋軍突然進擊白溝,遼軍定會望風而逃。只要宋軍能夠逼近涿州,他就能夠在城中起事,開啟城門迎接王師。

宋軍才到宋遼邊境時,的確是沒有發現有多少遼軍在邊境巡邏。宋軍的探馬越境散發榜文時,也是沒有甚麼阻礙。

如此種種跡象,讓太尉童貫和宣撫司衙門裡的幕僚們都相信燕京城空虛,遼軍沒有甚麼戰鬥力。憑藉十萬大軍壓境,足以讓燕京城裡的耶律淳老兒對大宋俯首稱臣。

可是連吃幾場敗仗後,种師道和軍中諸將都懷疑,那涿州土豪劉忠吉只怕是遼國派出的奸細。劉忠吉詐降宋軍,為宋軍提供假情報,就是要宋軍麻痺大意,落入遼軍的圈套。

很顯然,劉忠吉的情報是錯誤的。他說燕京城只有不足一千的騎兵,可是如今在巨馬河南岸紮營的遼軍騎兵從何而來?

前軍楊可世當初只所以敢帯著五千輕騎直撲涿州,就是相信了劉忠吉的情報。怎知蘭溝甸一戰就將楊可世的騎兵部隊打殘了,宋軍這才知曉遼軍還有上萬的精騎。

遼軍出乎意料地強大,西軍諸將都有些畏戰了。

但是,太尉童貫親自任命的副都統制,雄州知府和詵對撤軍持反對意見。

和詵開口說道:“朝廷只是要我軍巡邊,我軍和遼軍原本彼此相安,都沒有打仗之意,只等待雙方使臣談判的結果。

只是前軍楊可世將軍急於求成,帶兵渡過巨馬河,方才導致遼軍反擊。

如今既然兩軍已經交戰,我軍就不可輕言撤軍了。

若是我軍此時後撤,無異於向遼軍示弱,暴露我軍虛實。

遼軍本還憂懼我軍大舉入燕,得知我軍撤退,必會趁機掩殺,於我軍大為不利。

太尉尚在雄州城中,不可放遼軍逼近雄州城,致太尉於險地!”

和詵一心想在伐遼之戰中建功,怎肯如此草草收場。

再者說,宋軍判斷遼軍戰鬥力不強,固然是收到了劉忠吉的情報,但和詵也對太尉童貫和軍中諸將說過類似的話。如今宋軍戰敗而回,只怕和詵脫不了謊報軍情的干係。

只有戰勝遼軍才能拯救自己,和詵當然要反對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