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百九十六章 求戰心切的李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百九十六章 求戰心切的李綱

看了金國提出的和談條件,送金國使臣出殿後,皇帝趙桓立即與眾大臣商議和談大事。

李綱是一個強硬的主戰派,他不管東京汴梁城裡有多少可戰之兵,也不管城中上百萬的百姓家中還剩下多少餘糧,他只認一個死理,決不能向金軍妥協求和。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李綱祖籍福建邵武,自祖父一輩起遷居無錫縣。

他的父親名叫李夔,通曉軍事,曾隨呂惠卿抵禦西夏來犯有功,官至龍圖閣待制、京西南路安撫使。

因此,李綱也是官宦家庭出身。

政和二年,二十九歲的李綱進士及第,從此踏上了大宋的政壇。

因為父親的關係,李綱的前途可謂是一片光明,短短三年就官至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

監察御史是從七品,殿中侍御史是正七品,雖然品級不算高,但是職權挺大。

因為,這是諫官的職務,有監察彈劾百官的職權。

通俗一點的說,監察御史就是朝廷養的專職噴子,用來罵天下百官的。

恰好李綱此人性情剛直,他不愛財,只愛名,監察御史的官職讓他如魚得水,盡情發揮,那真是逮誰咬誰,不噴個痛快淋漓不會罷休。

不過,李綱罵人是罵過癮了,也給自己撈足了正直敢言的好名聲,但是連宋徽宗都忍受不了他的所謂剛直不阿了。

一個月後,李綱即因議論朝政過失,惹惱了宋徽宗,被罷去諫官職事,改任尚書比部員外郎,遷起居郎。

然而,雖然被罷去了諫官職事,李綱直言敢諫的英雄本色卻不能丟。

宣和元年,東京汴梁城遭遇水災,李綱又抓住機會借題發揮,認為天災是上天的警示,說明朝廷施政有問題,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內憂外患。

李綱此舉被宋徽宗趙佶認為是議論不合時宜,將他趕出了京城,謫監南劍州沙縣稅務。

雖然被宋徽宗一腳踢到遠離京師的地方去了,但李綱卻是名聲大噪,儼然成了清流的代表。

名聲就是清流們的護身符和敲門磚,雖然皇帝和權貴們不喜歡,但該給的官位還得給,否則怎麼向天下讀書人交代?

宣和七年七月,在外蹉跎了六年的李綱又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

李綱這一回來不到半年,就遇到了金軍南侵的大事件。

李綱既沒有領兵作戰的經歷,也沒有宰執天下的經驗和能力,按理來說不應該在這種複雜的軍事政治鬥爭中輕易發表意見。

可是,李綱是東京汴梁利益集團和清流們推出來的代表呀,能力不足,氣節來補,只要咬死抗戰到底的強硬立場即可。

因此,對於朝廷想要與金國和談,李綱是堅決反對,說金國前幾日進攻酸棗門等城門均無功而返,我們不用怕他們。

李悅卻說,我到金軍那裡談判時已經看得明白,金軍將士勇猛,士氣高昂,我軍不是金軍的對手。為大宋江山社稷著想,還是趕快同意他們的條件,讓他們撤軍方為上策。

朝中大多數人都對京城禁軍的孱弱心知肚明,丞相白時中、李邦彥也贊同接受和談條件。

廷議的結果,皇帝趙桓接受了主和派的建議,決定全盤接受金軍提出的議和條件。

李綱的意見被否,怏怏不樂的出了宮。

李綱出宮不久,就遇見了出使金國被金軍中途抓住,此時又被放回來的沈琯。

不死心的李綱便問沈琯城外金軍的虛實。

沈琯在出使時,被完顏宗望抓住,裹挾他一道南下。

金軍在河北一路勢如破竹,完顏宗望就曾問他:“聽說大宋朝有禁軍八十萬,不知這些軍隊都在哪兒呢?怎看不到他們出來迎敵呢?”

沈琯信心滿滿地對完顏宗望吹噓說:“八十萬禁軍一部分分散在各地,只要有戰事就可以召集在一起。此時汴京附近就有四五十萬人馬,黃河兩岸還有重兵把守,你們根本過不去。”

結果金軍不信邪,一路殺到黃河岸邊,郭藥師的前鋒只戰死三個人就全殲了梁方平的七千禁軍騎兵,而黃河南岸的何灌兩萬軍馬也望風而逃。

金軍憑藉幾隻小船就渡過了無人防守的黃河,以至於完顏宗望不無諷刺的問沈琯,你口中的數十萬大軍在哪裡呀?只要一兩千人馬守住黃河,我軍就過不來,可是人呢?

沈琯被問得啞口無言,深以為辱。

金軍決定與宋朝和談後,就將宋使沈琯送回了東京城。李綱這才遇見了沈琯。

面對李綱的詢問,沈琯說就他所見,完顏宗望率領的金軍東路主力軍只有不到五萬騎兵,能上場打仗的更是連一萬人都不到。

沈琯還說,護衛完顏宗望營帳的軍隊不及兩千人,另外郭藥師帶領的常勝軍有三千騎兵,其餘諸部軍隊合計只有三萬餘人,而且還有近一半沒有渡河到東京城下。

沈琯對李綱提議說,金軍兵力十分有限,我軍可以出奇兵強攻他們。

沈琯明顯是在胡言亂語,出於敵視心態,對於金軍的戰鬥力大肆貶低。這廝也不想一想,錯誤的情報會葬送多少宋軍將士的性命。

反正上陣上敵的都是那些粗鄙的軍漢,關我等斯文讀書人何事?

李綱一心求戰,對沈琯的話信以為真。他對沈琯說茲事體大,必須和眾大臣商議後才能定奪,準備帶著沈琯說服朝廷出兵主動攻擊金軍。

正月十一日,李綱和沈琯一同到東府與耿南仲、李悅等商議奇襲金兵的可行性。

李悅聽後大怒,質問李綱說,你敢看輕金軍戰鬥力?如果我們出兵你敢說必勝麼?

李悅堅決反對李綱這個軍事冒險的提議。

後來宰相李邦彥也到了東府,聽說了這件事情。

李邦彥說此戰如敗於金軍,則社稷都有傾覆的危險,穩妥的方式,還是先答應講和,讓金軍退兵。

在金軍遠離京師後,我軍可再派重兵在後追擊,在河北前後夾擊金軍。如此勝利更有把握一些。

應該說,宰相李邦彥的提議老成謀國,更為穩妥,既避免了刺激金軍,給京師帶來更大的危險,也照顧了主戰派與金軍決戰的情緒。

大臣們都贊同李邦彥的意見,李綱主動出擊的建議就此流產。

然而,李綱心中卻依然保留著偷襲金軍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