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末不求生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十章 太原唐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十章 太原唐王

濟南城裡每五天舉辦一次的滿洲大兵博覽會,讓那些從膠東半島到濟南來接受闖軍札委官職的土豪、土寨頭目們,大開眼界。

原來傳說中“人如虎,馬如龍,上山如猿,下水如瀨,其勢如泰山,中國如累卵”的滿洲大兵也不過如此,所謂“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傳說也只是虛妄。

在闖軍的宣傳中,滿洲兵對於闖軍來說並不是什麼特別難以對付的敵人。李來亨當然不會將碭山之戰的險阻艱難一五一十地告訴給山東土豪們,他只是在每一場“滿洲大兵博覽會”的間隙裡,不動聲色地暗示闖軍實力遠在清兵之上,給山東軍民官紳造成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為登萊還在明軍手上,膠東半島也還有許多官紳就地組織團防抗拒闖兵。李來亨考慮到他還要負責北上河間府、保定府,與李自成中路大軍匯合的任務,沒有時間和兵力留在膠東進行徹底的掃蕩和平定工作。

所以就採取了札委官職,放豪傑歸鄉的辦法,來安堵膠東地方。

除了一部分膠東義軍的精兵,才直接加入到闖軍北伐部隊中以外,還有很多像馬應試之類的土寨首領,所部兵馬在濟南換上了明軍庫存的軍械衣甲,又被李來亨安插入一些闖軍的資深軍官,並進行了一定的戰術訓練後,就被放歸膠東半島。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他們的任務是返回鄉里,聯絡土寨,召集義兵,一面打擊傾向朝廷的官紳武裝,一面爭取控制除了登州和萊州兩個較大城市以外的其他州縣和鄉村。

為此李來亨又採用了當年初到隨州時的辦法,廣發遊奕使和招討使的札委頭銜。

只是現在的遊奕使,不像當初在隨州時那樣,只要帶三兩個人來投就可以獲得,而最起碼需要擁有部眾百人以上。招討使的要求就更高一些了,需要率領部眾千人以上來投靠闖軍,才能獲得。

在這樣的政策下,一時間膠東半島風起雲湧,登萊防撫無力彈壓,僅能自保於登州、萊州、寧海州、文登縣四城而已。四城以外,絕大多數地區都被支援闖軍的地方武裝佔領。

這些地方武裝熟悉本地情況,又多是根深蒂固的地頭蛇。在李來亨的安排中,將支援闖軍的豪傑放歸鄉里,組織和領導地方上的抗暴義軍,亦是將來應對清軍南下的一著辦法。

當然……最好的情況,還是能禦敵於山海關,禦敵於居庸關,或者最起碼禦敵於大同、太原、保定。

他相信,只要能抵擋住清軍的第一波攻勢,敵我攻守之勢必然會慢慢扭轉。清軍由於其少數派強盜集團的本性和民族特點,在恢復實力和增長力量的方面,一定比不上慢慢成熟起來的闖軍。

時間,是站在我們這邊的。

崇禎十六年的除夕夜,李來亨是在德州謝府中度過的。卸任大學士謝升似乎已經完全接受了闖軍在山東的統治,他對族侄謝徵早早加入闖軍的“明智”之舉大加誇讚。謝升的弟弟謝陛,也因為在濟南城奪獻城門之舉,被李來亨暫時委任為了臨清州州牧。

李來亨信心滿滿,接下來闖軍將要花費一段時間西征,幫助羅汝才平定關中,這之後李自成極可能還要回延安老家祭祖,修復墳墓。這些事情都將花費不少時間,在這段時間裡,闖軍對於河南和湖廣這兩塊穩固根據地的統治就會更加深化。

而山西和山東,李來亨估計闖軍在這些地方的統治深度和政權穩固程度,也會比歷史上好得多。闖軍對陝西的控制時間,可能會稍稍推遲一些,不過陝甘寧都處在大後方,只要關河鞏固,確保山河之險,清軍是很難深入西北的。

沒有清軍攻入關中,以歷史上的情況來看,闖軍元從多是陝西人,陝西官紳軍民對他們的接受度比較高,叛亂情況比之晉、燕等地少得多。甚至連那些一貫騎牆的秦軍將領,對於闖軍的忠誠也比宣大、居庸的邊軍將領好得多。

形勢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

但這時候從太原傳來的訊息,卻令李來亨大吃一驚。

宋獻策和劉汝魁居然要親自到德州拜會李來亨!

宋獻策不用說了,也是李來亨的老熟人。劉汝魁則是劉芳亮身邊的副手,綽號“皂鷹”,是一員悍勇的黑臉戰將,以前也曾和李來亨並肩作戰過。

在黃河以北風起雲湧的這個關鍵時刻,李自成突然將闖軍最重要的軍師之一,還有劉芳亮這一路軍的重要戰將派到德州來,不可謂不重視李來亨的地位。

而且宋獻策和劉汝魁也不是孤身來此,而是率領有數千闖軍精兵,還有新近收編的幾千官兵降軍。

現在明、清兩軍,還在京畿一帶分別聚集著三四萬精兵,宣府和保定一帶的軍事形勢也還很緊張。這樣緊要的關頭,李自成怎麼會把劉芳亮左營的部隊分來一支到德州?

李來亨在山東的進軍十分順利,他也是一直這樣向李自成的行營彙報的啊!

李來亨心裡惴惴不安,這是牛金星的佈置嗎?不,這種關鍵時刻,這樣出人意料的舉動,必定是有李自成的全盤肯定和首肯,才能實行下來的。

大元帥所為為何?

這一回李來亨沒有像上一次在隨州迎接李過那樣舉棋不定,山東不是湖廣,他沒有辦法做別的考慮。李來亨在和方以仁、顧君恩兩人簡單商議一下後,就決定出城二十裡,主動迎接中樞來使的到來。

顧君恩半信半疑:“使君旬月之間平定山東,功高莫比,相較兩個月都不能克定關中的羅汝才,豈非勝過百倍?大元帥必不至於此時對使君有所不利。”

方以仁則更有信心一些:“以府主在開封所見的情況來看,牛金星、田見秀、李雙喜之一黨,黨勢隱隱然已成喧賓奪主之狀。牛黨既有中樞魁首,又有中軍親將,還有地方諸侯,如此之勢,比之隨州如何?”

李來亨默然,顧君恩卻回道:“隨州制度規模宏大,旦夕之間可以聚兵七八萬人,真有需要,只要不顧惜民力,立時編成十萬之軍也非難事。牛黨不過這幾個人,如何同隨州相提並論?”

“是,你說的不錯。但隨州制度規模宏大之事,大元帥也好、啟翁也好,並沒有真正體味和認識。在他們看來,三鎮分割以後,府主的地位,至多與劉芳亮、袁宗第等夷,尚且不如補帥,如何去比田見秀呢?”

“你的意思是?”

“宋軍師和李將軍此來,所為之事,或與牛黨有關。”

方以仁的推斷給李來亨增加了不少信心,宋獻策和劉汝魁帶領著闖軍左營驍騎及新降明軍近萬人抵達德州附近,李來亨則僅率親軍千騎出城二十裡相迎。

如果宋獻策此來,真和牛黨勢大有關,那麼看來宋獻策就是一個李來亨可以爭取的人物了。

事情的結果,半在方以仁的預測之中,半出大家的意料之外。不過最起碼,李來亨每一回和闖軍中樞聯絡交流時,回回都要擔心的兵符奪權之事並未發生。

宋獻策帶來的訊息是,大元帥於崇禎十六年正月一日在太原稱王。

“今後大家都要管大元帥叫唐王殿下了,除建號稱王外,唐王還宣佈從今年起我們就不用崇禎年號,而改用唐元年。”

宋獻策依舊是一張黑臉,眼斜鼻子歪的模樣。但讓李來亨驚訝的卻是李自成在太原稱王的訊息,大元帥居然用了唐王之號嗎?

廢棄崇禎年號倒沒有什麼奇怪,歷史上朱元璋在稱帝前也是先自稱吳王,廢棄元朝的至正年號,短暫用了一年的吳元年年號後,才正式稱帝。

歷史上有一種說法,是說李自成在攻入西安以前,曾先行在襄陽自稱“新順王”。一些人用這個奇怪的王號,嘲笑闖軍沒有文化,不懂得一般稱王建號的規矩做法。

且不說到底存不存在這樣一種起兵首領由王而帝的潛規則,還有“順”這個稱謂在明末因為傳說劉伯溫曾說過“遇順則止”的讖言而產生的特殊涵義(李自成國號大順,清廷年號順治,張獻忠年號大順,都來源於劉伯溫“遇順則止”的讖緯傳說)。

本身“新順王”的說法,就是錯誤且不存在的。

有許多可靠的記載,都表明李自成是以“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的名號攻入西安城,他在西安直接稱帝,中間並沒有一個先從大元帥改稱新順王,然後再稱帝的過程。所謂“新順王”的說法,只是違反基本史實的一種以訛傳訛之誤。

歷史上李自成沒有經歷過一個稱王的過程,而是直接由大元帥而在西安稱帝。當他率兵抵達北京城下的時候,已經是大順永昌天子的身份,絕不可能再和崇禎做所謂封王、割據西北的交易。

至於後來為什麼會傳出這樣的逸聞傳說,其實就像所謂張獻忠遺言“爾急歸明,毋為不義”一樣,這很可能是後來與南明結盟的忠貞營-夔東十三家等闖軍餘部創造出來的政治傳聞。

其目的,毫無疑問就在於削減闖軍與南明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既然李自成攻克北京是因為崇禎不願意接受闖軍的主動求撫,那麼南明就該吸取教訓,接受忠貞營的合作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