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網遊 > 寒門鳳華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七十六章 露出馬腳的碩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七十六章 露出馬腳的碩鼠

這些倉以百計數的倉窖,它們東西成排,南北成行。

行列之間,也就是每一個倉窖與前後左右的倉窖行距,大約在6—8米的樣子。

大概為了遮風擋雨,每一個倉窖都沿著窖口周圍設有多個木柱,再靠著木柱搭建起一個頂棚,每一個倉窖上都有一個頂棚。

站在糧窖區放眼一望,四下盡是分佈規整的倉窖棚子。

這些棚子直徑看上去大約有十米出頭的樣子,和地上倉窖的窖口直徑幾乎一樣。

她曾看過倉窖的簡圖,造型有些像水缸,開口寬,底部窄,她記憶力好,還記得當時整理資料時,關於倉窖的具體尺寸,窖口直徑10米,窖底部直徑5米,二者按2:1 的尺寸建造,窖深則為6米。

就是不知道地窖內具體的樣子如何?

激動歸激動,畢竟親眼目睹了古代封建王朝,還是全盛時期,一個泱泱大國的國家糧倉,但是工作也不能丟,接下來還怕沒時間來糧窖區磨洋工麼?

適才在太倉署公堂,她可是建議開倉查糧,還是一個倉一個倉的逐一核查,這麼多龐大的倉窖,怕是沒個一兩月的日以繼夜清點是查不出來。

難怪那一班太倉署官員一副不怕實地查核的樣子,估計這幾乎忘不見盡頭的糧倉區就是他們的有恃無恐的依仗。

想什麼來什麼,老匠人緊接著就指向跟前的一座倉窖,告訴他們開倉查糧是一件多麼耗時的工作,“北太倉規模大,糧窖區一共有五百座倉窖,每一座倉窖可存糧四千石。”

五百座倉窖,就是整個北太倉可以存糧200萬石。

一石約等於現代的80斤重,四千石就是3200斤。

200萬石,就是一百六十萬斤,整整800噸!

再具體點計算,整個北太倉的存糧,大約可以供百萬大軍吃上小半年之久!

劉辰星眨了眨眼睛。

沈仲夷等其餘稽查小組成員,都是時下的高階知識分子,哪怕沒學過九九乘法表,不能像劉辰星一樣幾個轉念就算得這樣清楚,也大致能根據所見和一定的心算能力,大致估算出來,皆不由凝眉。

北太倉令看著沈仲夷一行人多是蹙眉沉思之色,五十多歲已經又一分混濁的眼睛閃過一絲得意,不過在沈仲夷和四位四品大佬面前,卻是不敢造次,忙不迭低眉斂目,叉手一禮道:“北太倉規模是有些大了,下官緊記魏王昨日定下要在半月之內交出調查結果,這如果按照……”

說著為難得看了一眼劉辰星,一派好似顧忌劉辰星的樣子,斟酌道:“……如果要逐一檢查這五百座倉窖,將每座倉窖的儲糧數量稱重核算,怕是一個月的時間都不夠。”

說完為了讓其核查難度更具象化,北太倉令又補充了一句道:“畢竟每年運往長安的糧食也才20萬石頭,已經十分耗時耗力,這數百萬糧食若是查起來……”大概怕說多了,會讓人認為他心虛不讓查,於是不待一句話說完已經嘆息的搖頭。

本朝國家級糧倉,一共有三座。

兩座位於長安,一為城外禁苑之內,一在城內。二者因為一北一南,故有長安南北太倉之稱,其中南太倉又稱東渭橋太倉。

這第三座則位於洛陽,名為含嘉倉。

太倉令是太倉的最高長官,這三座太倉皆有一位太倉令,如今因為關中糧荒,三位太倉令聚首一處。

管長安太倉的兩位太倉令倒是同氣連枝,北太倉令話語才落下,東渭橋太倉令也是五十上下的人,當下就叉手一禮附和道:“而且這五百座只是位於禁苑這部分,還有東渭橋那部分,即使規模較小,可以是上百座倉窖,若是再加上那一部分,這查起來更是不易。”

這兩位太倉令不愧一唱一和,北太倉令立馬就又道:“其實每座倉窖前都立有一塊石碑,上面詳細記載了儲糧的時間、數量、品種、來源。”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一邊說一邊上前一步,走到石碑前引眾人看,“甚至乃授領糧食的官員姓名都有,若是要查,下官倒有個建議,其實可以核對石碑上的記載,看與賬冊上是否能匹對。”

到底是長安的京官,深諳言多必失,其實這一翻建議已經算是說太多了,接下來是不能再說了,不然就有欲蓋彌彰之嫌。

長安的兩位太倉暗中對視了一眼,皆不再言語,退到了一邊。

司農少卿向偉算不上稽查成員,但太倉隸屬於司農寺,他也算是專業人士,以防太倉署的人不周到,他也能更全面地從旁協助,於是道:“如果每一個倉窖都稱重核對斤數,確實耗時耗力,而且將儲糧從倉窖抬上來核對,再抬進去儲存,不僅會縮短儲糧時間,也會再次發生折損情況,若再遇下雨,就更是損失慘重。”

剛才在公堂的時候他就並不太贊成劉辰星所言逐一實地核對儲糧,不過稽查小組一行人到底不是司農寺的人,很大可能不瞭解情況,故等到現在,眾人見過糧儲區後再言,這樣也更為直觀。

不過劉辰星所言也確實是更直接的查出問題辦法,至少給予了大家一個調查方向,他還是頗為欣賞,便思索了一二,擇中道:“要將所有的倉窖都查一遍不太實際,但是可以任意從其中抽一座倉窖核對,再根據石碑記錄和賬冊對照,想必也能有一定收穫。”

話語未落,也不知是此言正中太倉署一眾官員下懷,還是向偉是他們的上屬機構大佬要逢迎拍馬一二,他們紛紛又是稱讚又是附和,北太倉令更趁機表示自己剛才之所以不建議逐一開倉查糧,最主要也是擔心造成更多的糧食損耗。

不過不論是誰言,都只是建議,最後還得沈仲夷拍板決定。

沈仲夷既然是最後的決斷人,當然要聽過手下眾人的看法,劉辰星身為剛上崗的稽查副手,也該發表一下意見了,何況全部開倉查糧還是劉辰星提出來的。

沈仲夷鳳眸一抬,就看向了劉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