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晚明霸業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卷 第1005章 東瀛的進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卷 第1005章 東瀛的進展

皇帝陛下不願意走彎路,浪費時間和財力去製造那些排炮大船,所以大明的海軍,在當下,只有極少比例的西方式戰艦,定義為護衛艦。

只要是排列在旗艦周圍,進行護衛。

戰艦中仍用過去的船型,只是加固的龍骨和船板,以船的主炮作為遠端攻擊手段,等到謹慎時,還是跳船作戰。

既然當下,主流思想是加固船身,以支援更加口徑的火炮,這的確是海戰思路上奏了捷徑,然後加固容易,動力卻非常難以支撐。

所以海軍不得不將大量的資源,用在艦船研究上,而不是一股腦的用海船將海洋鋪滿。

即便是如此,南洋平定之後,南洋的艦隊許多主力艦依然劃歸東海艦隊。

仍舊將這支拱衛內海的艦隊,硬生生的吃成了一個大胖子。

足足七百餘艘戰船,如果站在海邊兒的瞭望塔上,也只能看見密密麻麻的戰船,一直延伸到海平線上。

鄭成功站在東海艦隊旗艦敖廣號的船樓上,看著船隊浩浩蕩蕩的駛向外海。

自從南海艦隊開了個頭之後,東海艦隊和北海艦隊的旗艦也跟風改成了海龍王的稱號,誰讓南海艦隊這個操作十分吉利,到現在都有沒有遇到過海難。

只有臺海艦隊沒有對應的龍王可以使用,索性就拿媽祖的旗號,號稱媽祖號,霸氣逼人。

十年匆匆而過,鄭成功也從一個二十歲的跳脫小夥子,成長為年過三十的熱血大叔,如今他就是敖廣號的船長,位置僅次於施琅。

作為帝國軍事大學海洋系出身的最早一批骨幹,施琅沒有回到鄭芝龍的懷抱,而是乾脆抱了朝廷的大腿,從此一躍成為了艦隊的總兵官。

面對施琅,鄭成功是非常糾結的。

這人不要臉,背信棄義,背叛了自己的父親,為了他所謂的理想和道義,走上了一條富貴之路。

這是赤裸裸的家仇。

但是鄭成功作為一名熱血軍人,他又明白,忠於皇帝,是他的天職。

本身就不該有忠於家裡私軍的念頭,這是大義所在。

尤其是現在大名如日中天,即便是再大的軍頭,也要老老實實的向皇帝陛下低頭。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更何況,施琅本人確實有本事,海洋天生為他而生,允文允武。

在大學的時候,他就是鄭成功的教官,是鄭成功實打實的老師。

這種情況,更是讓鄭成功沒有理由找施琅為難。

“鄭成功,你看東海艦隊如何?”施琅走到穿上,理所當然的找到了鄭成功。

“看起來很是壯觀的樣子。”鄭成功看見施琅就有些小情緒,頗為敷衍的說道。

施琅上前,站在了鄭成功一旁,眺望海洋,良久之後說道:“調你來這裡當這個艦長,你會不會覺得非常委屈。”

常言道:寧為雞,不為牛後。鄭成功的確有過這樣的委屈。真正到任之後,看到東海艦隊艦船型號豐富,戰術操演規範。才漸漸心平氣和。相比之下,遠洋艦隊就是民商船隊,只是負責跑跑澳洲運送貨物。

“並無甚麼委屈,反倒還有些慶幸。”鄭成功道:“遠洋艦隊的炮艦可沒這麼多。”

東海艦隊旗艦級別的大號福船有三十艘,每艘配有四艘炮艦,旗艦更是翻倍。這就有了百二十餘艘。至於戰艦更是多達

三百艘,補給艦三百五十艘。可以不靠補給一路遠航至琉球。

至於用於聯絡、靠港、偵察的蒼山鐵,更是不知凡幾。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為了增加運量。許多戰艦上連火炮都沒有配備。

—海洋時代,不知道何時才能到來啊!

鄭成功心中暗道。

徐梁治國九年九月初,趕在南風的尾巴上,東海艦隊從琉球轉向薩摩藩,正式掀開了“懲戒暴民”戰役。

與此同時,長崎起了數萬人的“一揆”。

長崎本就有漢商萬人,這還不算那些生在長崎的第二代漢商移民。他們許多人都娶了東瀛女子,對外使用東瀛姓氏,與東瀛人並無二致,然而每個漢商心中都有一份缺憾,那就是背離故土而不得迴歸的遺憾。

錦衣衛在這些漢商中秘密聯絡,三年來在長崎拓展出了一個極大的空間,朝廷也給漢商們開出了極具誘惑力的價碼:待日後長崎反正,朝廷並不設民政官員,而由漢商推舉領袖擔任知府。

如此一來,在徐梁治國九年最終啟動對日作戰攻勢時,長崎已經藏下了一個軍三萬人的戰鬥規模。這些年來,在東瀛盟友的幫助下,德川幕府仍舊處於朦朧之中。

薩摩島津家是外樣大名中尤其不聽話的,所以德川幕府並不打算為薩摩藩出頭。甚至有些樂見薩摩藩被迫吐出佔據琉球國的土地,被明軍狠狠教訓一番。然而長崎卻是德川幕府的錢袋子,大名們喜歡的南蠻貨都是從長崎這個港口運進來的。

“明國欺人太甚!”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憤憤罵道:“召集各方大名,整備人馬,我們要儘快平定長崎!”

德川氏的想法是好的,然而他卻忽略了大明起戰役的時間。

九月二十之後,北風起,正是鐵拳師從苦兀渡海攻打蝦夷地的大好時機。

王闖那等性子,早就在等這個雷霆一擊的時刻了。藉著早年在蝦夷地經營的橋頭堡,鐵拳師順利攻克了整個蝦夷地,覆滅蝦夷地松前藩。明廷早就有了預案,只等王闖掃清蝦夷地的日藩,便設立了北海府,並且遷徙民眾加以鞏固。

這裡可是大明走北太平洋航線前往美洲的重要據點。

東瀛雖然是個能夠動員三十萬兵的東海大國,但面對準備充分,思想統一的明軍,卻敗在了戰略上。

這種失敗甚至讓德川氏無從用兵,若是兵蝦夷地,非但無法保證補給,更沒有渡海的船隻。若是先平定南方的長崎,則面臨諸多反幕府外樣大名的掣肘和叛亂。若是什麼都不做,消極防禦,則自己的威信日益消耗,最終落得眾叛親離的境地。

加之大明一船的大米運入東瀛,德川氏還要面對通貨膨脹,經濟崩潰的局面。

這也是明軍從九月蝦夷地之戰後,再沒有進行大規模作戰的原因,只是據守各路要隘,形成圍困膠著的局面。

這種令人煎熬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隆景十年的到來,德川家光派出家老,以東瀛國大君的身份向明廷求和。

徐梁治國十一年初,德川家光踏上了大明的土地,與之同行的是東瀛良仁天皇。在東瀛,天皇的地位更像是精神領袖,並沒有實權。而且因為財政權不在手中,東瀛天皇甚至出現了等錢登極,然後等新皇存夠了錢登極便退位禪讓。這並非是因為他們尊崇禪讓制,而是無法承擔天皇的葬禮開銷

,所以早早退位。

徐梁在皇極殿接見了來自東瀛的兩位客人,並且冊封良仁為東瀛國王,德川家光為東瀛都指揮使司指揮使,准許世襲。這個結局是壬辰之亂時萬曆皇帝就希望看到的,如今總算是達成了。

因此明軍在軍事行動上算是告一段落,但東瀛的局勢反倒變得更加紛亂複雜。

先是國王良仁不肯回國,哭著喊著要留在京師服侍天子。

徐梁開始以為這是越王勾踐式的表態——當初勾踐被俘之後,也是這樣伺候吳王夫差的。等吳國失去了警惕,他便回去臥薪嚐膽了。

後來徐梁才知道,原來良仁希望留在燕京的原因很簡單:每頓飯都能吃飽,而且有魚有肉,伙食比在東瀛強了不是一星半點,尤其是不用看武家的眼色,更不用擔心被廢、被暗殺,幾乎沒有了心理壓力。

其次便是東瀛國內的保守派不能接受自己奮鬥了一輩子,最終變成了明國藩屬,紛紛起兵反抗德川氏,欲圖重振旗鼓。這其中甚至包括了毛利家,他們雖然與明國結盟,而且從明國購買了大筒和火銃,出賣了東瀛的情報,但終究是為了倒幕,而不是為了成為一個明國人。

於是將東瀛的內戰變得復雜起來。對於一個剛剛結束戰國亂世的國家而言,各豪族上溯三代人,總是有些仇怨的,而現在就是這些仇怨重新浮起來的時機。

“增加大米的供應量,讓他們能夠放開手去打仗。”徐梁指示道。

大米在東瀛是硬通貨,許多大名在支付藩士薪俸和公款上都用大米結算。而且大量的南洋米湧入東瀛,東瀛農民的生產壓力就大為減輕,各藩也就能夠動員更多的人進行戰爭。雖然有識之士都知道,一旦大明從糧食運送上收口,東瀛就要陷入饑荒和動亂,但是鄰居在磨刀霍霍,難道自己就能安心讓百姓種地麼?

這種飲鴆止渴並非愚蠢和短見,而是因為大明在戰略上的棋高一著,迫使東瀛各藩不得不按大明的劇本往下走。

而這個劇本真正的編劇,帝國軍事集團教授王恬,正收拾行裝,準備前往西北集團軍報道。他將出任集團軍參謀部的總參謀長一職,正是當初皇帝陛下為他籌劃的升職路線。

徐梁治國十一年的元旦,整個燕京城都被濃煙籠罩。幾乎家家戶戶都大放炮仗,地上的碎紙足足堆起了一尺高。

這是燕京城第一次恢復了盛世之象。即便是徐梁治國的前五年,這京城之中也不曾有這般風景,如今到了第十個年頭,好像一下子天色豁然開朗,家家戶戶都有了積蓄。

方書琦從宮中值班出來,嗅著空氣中的火藥味道,長長吐了口氣,在冷風中凝成一道白練。

昨夜初更時分,城裡就響起了炮仗聲,幾乎連綿一夜。今晨順天府報說有十四五家民宅走水,好在大家都在守歲,沒人睡覺,只是燒傷了幾個反應慢的,倒沒死人。

這事已經多年未曾有過了,也算是盛世重臨的副產品。

等著接方書琦回去的老家人趕著四輪馬車過來,在方書琦面前穩穩停住。

作為首輔,方書琦能夠使用駟馬規制,也就是用四匹馬拉的車,這是郡王以上的待遇。否則即便是親王世子,也只能乘坐兩匹馬的馬車。至於八匹馬的大車,那是皇帝才能使用的規制。

大明仍舊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禮教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