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晚明霸業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卷 第812章 雜牌軍的出路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卷 第812章 雜牌軍的出路

“朕覺得你們就是瞎操心,吳三桂哪怕是到了遼東,也不會作亂。”徐梁慢悠悠道:“吳三桂出賣過豪格,東虜那邊兒勢必容不下他,蒙古那邊兒有寶日龍梅的影響力,現在滿清不行了,這群蒙古首領,一個個畏畏縮縮,暫時沒有雄主,他就算是到了草原,連自己也未必能養得活。”

放牧這活看起來挺簡單的,但也不是一般人能幹得好的,那也是個辛苦活、要命活。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至於關內,他若是敢亂來,沿途的新三師、新二師,都能就地解決了他,而且如今的吳三桂,不似之前,連大本營都沒有,就是一條無根之木,斷了他的糧草,不消三日,全軍必散。”徐梁說道:“況且,訓導官的影響力,正在逐漸增強,如今他的隊伍,已經不是他做一言堂的時候了。”

內閣大臣們聽了徐梁的解釋,總算是放心一些。他們實在是難以理解,崇禎朝的時候,崇禎皇帝一旦派出太監建軍,十有八九就會出事兒,而今上這邊兒,派監軍都是一隊隊的去,甚至連個百人隊,都會有監軍的存在。

這種瘋狂的做法,不僅僅沒有引起軍心動盪,反而可以讓將士死心塌地的忠於聖上。

大家夥不應該都討厭監軍嗎?

關於這一點,徐梁其實之前也解釋過的,但是思想教育和人文關懷,生活幫助,這些字眼實在是超出了內閣大臣的理解範圍。

不僅僅是這些讀書人出身的內閣大臣們,就算是帶兵打仗的將領,他們管理屬下的思路也出奇的簡單,無非就是恩威並施。在王朝興盛之時,將士們自然嗷嗷的叫,打仗也戰無不勝。不過一旦處於王朝困難的時期,寡恩多威,將士們戰鬥力就不行了。

很多時候,士兵根本不肯賣命作戰,拿到軍餉就到了戰場上走個過場,拿不到軍餉,甚至連軍營都懶得出了。

別說尊嚴和榮譽了,就連一丁點的職業道德都未必有。

這種情況,直到徐梁出現才開始改變,他從不擔心兵將跋扈,甚至有意推動此事,因為現在大明的軍伍不是跋扈多,而是尊嚴過於少了。

軍人沒有自尊心,就跟土匪一樣,打家劫舍還可以,保家衛國純粹是痴心妄想。

所以培養士兵的榮譽感和尊嚴,是訓導官的主要職責。

“吳三桂在遼東還是擁有一定影響力的,擔心他衝破他們的控制。”李邦華說道。

“你們太小覷高燕將軍了。”徐梁道。

兵部調動吳三桂人馬的道理,是因為他們知道,哪怕是吳三桂將兵馬都都帶走,也不過是兩三萬人,這些遼東比裹挾的壯丁確實多一些站多利,但是真正的精銳卻只有三千人。

這三千人就是吳襄對崇禎說過的:他的“義子”,吳三桂的“兄弟”——他和吳三桂身穿布衣,這三千人卻身穿綾羅;他和吳三桂吃糠咽菜,這三千人卻是大魚大肉。

只要制服了這三千鐵軍,其他人馬要麼一觸即潰,要麼聞風而動——動到上風口。

現在高燕手底下又有多少戰兵呢?

今年八月,師部暫時設定在寧遠的新軍一師,已經正式擴編為新軍第一軍,轄下三個整編師,每個師都有一萬六千餘名戰兵,故爾全軍戰鬥單位已經達到了五萬人的規模,加上軍直屬團、高階軍官的衛隊,軍屬炮兵團,新軍一軍的戰鬥單位已經逼近五萬五千人。

在國朝的擁軍政策之下,各個部隊的燧發槍配發率越來越過,現在已經接近百分之五十,新一師、新二師的普及率已經高達百分之六十。

吳三桂得多逆天,才能扛過高燕的能量。

……

“吳軍門看看我軍的軍勢如何?”高燕高燕坐在閱兵臺上,身邊兒做的是曾經封王,而如今身份和地位越發尷尬的吳三桂。

吳三

桂訥訥許久,不能言,最終只發出了一聲嘆息。

閱兵場上,一隊隊剛剛列裝了新式軍裝的精銳戰士依據旗號佈陣行進,口中沒有任何呼喊,卻殺意逼人。

在此之前,吳三桂已經觀看了火銃實彈演習,親眼看到作為靶子的假人,被打的渾身佈滿了彈孔。

也看過了火炮實射,陳舊而無用的土堡,被火炮一一轟碎。

高燕甚至還給他看了步兵操典,讓他知道,這些炮兵真的可以做到指哪打哪。

在吳三桂看來,只要有這樣一支強軍在手,任何將領都可以去橫行天下了,然而讓吳三桂驚恐和不解的,這個女人並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野心。

高燕對於徐梁、對於大明,忠誠到了變態的地步。

直到狗頭軍師一語道破了其中的玄機,這支軍隊固然恐怖,然而真正恐怖的,還是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打造出這支強軍的皇帝。

須知,在高燕之前,新一師的真正帶隊之人,可是徐梁。

這是一支在居庸關與李自成鏖戰數月,威震天下的配軍營強軍。

這句話也是吳三桂的狗頭軍師楊坤投靠朝廷的宣言,在說完這話之後,楊坤就默默的將吳三桂的事情跟高燕和盤托出,兵因為獲得了一個中校參謀的頭銜,參與寧遠的軍屯事宜。

十月的遼東,已經是寒冬獵獵,吳三桂的心,就跟外面滴水成冰的田地一樣。

到達寧遠之後的短短半月裡,他就從座上賓,成為一個眾叛親離、被人軟禁的敗將。原本他以為,到了遼東打仗,誰都不得不借用他們物價的力量。

然而高燕給他展現出新一軍的戰鬥力之後,他最後一絲希望也徹底破滅了。

遼東不在需要他們吳家,這天下也不需要他們吳家了。

遼東需要的是兩萬五千餘青壯壯丁,用以開墾廣袤的土地、修築堡壘、轉運物資。這在尋常人看來如同苦役,對苦於奔波的關遼兵卒而言卻是解脫。

他們終於免去了飢一餐飽一餐,為人奴僕,打仗送死的命運。現在,他們之中表現好的軍官、戰士都分到了土地,喝了頭湯。那些反應慢膽子小的人,也有了自己的活計,能種田的成了佃農,不會種田的可以出賣體力。

真正有心靠軍功出身的精壯,覺得自己除了打仗殺人什麼都不會幹、也不想幹的,還可以接受訓練,加入新軍第一軍繼續當兵吃糧。而且這裡的軍餉和待遇遠比吳家給的高,也不用改姓“吳”,給人家當家丁、義子。

整支兩萬五千人的軍隊,就如同寒冰遇到了烈日,轉而融化得乾乾淨淨。

吳三桂卻沒有因此得到解脫,五軍督查司的軍官們和順天府來的警察,輪番前來“問候”,要從他嘴裡將遼西將門經營數十年所吞蝕的財富壓榨出來。

這也是吳三桂目前還能活著的緣故

遼東的人丁缺口卻不是區區兩萬五千人能夠滿足的,從吳氏大軍消融的例項上,徐梁也得到了鼓舞。看來無論哪個時代,一旦人心散了,隊伍都不好帶。

接下來就是寫雜牌了。

這些剩下的雜牌,大多數都是左良玉、劉良佐等人的部下,徐梁要調動他們並不容易,因為這些部隊只是明面上投靠大明,而朝廷並未派有精幹的訓導官,而且山地師還在湖廣剿滅左鎮亂兵,江淮一帶是朝廷的力量真空區,卻又是國家稅收、轉運的關鍵節點。如果這些部隊作亂,國家損失定然不小。

根據參謀部統計的資料,這些殘兵餘部號稱二三十萬人,雖然吃空額的數目巨大,但是三五萬戰力還是有的。這些人若說要充實東北,無論新一軍和遼東師都會搶著要。

徐梁的手段很簡單,先給那些雜牌軍的首領一個不過的職務,讓他入京受職。然後將他們留在京中

,再派出訓導官和參謀官,緩緩分化他的部眾,最終將他們架空,把部隊拉去遼東或是旅順,在那裡安家落戶,鞏固邊防。

事實證明,大明這些在亂世之中苟活下來,還能保存實力的雜牌軍首領,都是些懂得見風使舵的人物。

這些雜牌軍的首領,入京之後,發現朝廷給他們的高官,大多數都是空頭職務,根本就沒有具體的職權,瞬間就知道了陛下的意思。

但是大勢在徐梁,他們可以鬧,但是終究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與其折騰一場,身死人手,最後什麼都落不下,倒不如見好就收,配合朝廷的整編,皇帝不是瞎子,配合他老人家,說不準還有意外的驚喜。

隨著滿清逃出京師,天下的局勢越發的明朗,擺在這些將軍面前的道路也就越發的清晰和簡單了。

要麼投靠皇帝陛下,穿新軍裝,聽朝廷的號令,將來甚至有個不錯的發展。

只是這條路開頭最難走,非但要清點兵額,聽說日後所有的好處都沒了。還要受監軍、贊畫和軍法官的掣肘。

第二條路,就是直接上書朝廷,要求解甲歸田。如今天下經過動盪,有很多無人區,那些田地只要經過耕種,肯定是可以得到不少零食的。

這些年在軍中都攢下不小的積蓄,歸鄉之後,買個上千畝地不成問題。下半輩子安安穩穩當個地主,比什麼都好。只是如此一來,一身戎馬也就到頭了,以後再沒有呼風喚雨的機會,最多也就是個鄉紳,雖然安穩,但總有些落魄的感覺。

第三條路就是條險路了。索性上書朝廷,帶著兵馬去遼東,既遂了上意,也能保住實力。哪怕日後在遼東墾荒,那一大塊地方仍舊是自己的地盤,說不定還真能就此光大家業,成為地方一霸!

性格決定命運,不同的人選不同的路。

真心想留在軍中出人頭地的少之又少,願意領兵去遼東的也是鳳毛麟角,想就地安置的卻佔了絕大多數。這些軍將多是山陝人氏,相比自家的苦寒、乾旱、貧瘠,長江沿岸就像是天府仙境一般,自然不願再回去受窮。

李巖對這個結果也是滿意,在做好一應準備之後,以兵部名義上了奏疏,順利透過了內閣的票擬,送到徐梁面前。

徐梁正為內政的事日夜費神,見到了這份奏疏之後,飛快寫下:“善。繼續。”

發兵科給事中。

兵科歸籍之後,自然有副本發回部裡,交由職官辦理。每過五日,兵科給事中就要將本科的案卷送到內閣備案,同時還要監督部務辦理進度。等專案徹底完成之後,所有案卷都應該留在內閣,給事中手裡的那一份則要在核查後焚燬登出。

如今六科廊就像是被惡婆婆壓制的小媳婦,再沒有當年的囂張跋扈,對部裡雖然還是橫眉冷對,但終究收斂了許多。這是祖宗給他們留下的“科參”職權,卻也沒說不能革除。

在山東時候,徐梁為了避免扯皮和口水官司,將六科的許可權限制在涉及“錢糧”的事項,而且只能對其中合法性進行審查,不能審查合理性。如此一來,六科幾乎無事可幹,許可權大大縮減。

如今回到北京,國家重上正軌,徐梁也就漸漸放開了六科脖子上的枷鎖,允許他們再次履行科參之職,監督本部工作進度——包括官吏遲到早退等工作紀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六科對本部事項、決策的“合理性”進行質詢,寫成報告提交通政司。

至於最重要的“封駁”之權,徐梁不願意放手,六科也沒人敢在這個時候討要。

一想到自己要做的事被一幫激進的小年輕反覆頂回來,自己還只能乾瞪眼……這種皇帝誰要當?

從這點上來說,徐梁可以算是再度加強了皇權,將大明的君權專制推進到了一個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