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古董商的尋寶之旅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百十八章 遺物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百十八章 遺物

不能親手從海底取出那些海底瓷器,這還是挺可惜的,但自個沒那本事,只能忘洋興嘆。

傑克指點了不遠處的暗礁區,當初泰興號觸礁真是不幸,這一片是不折不扣的死亡海域,到處都是會吞噬船舶的陷阱!

大鯊魚號進入這一海域也有風險,要是在幾十年前它敢這麼幹,那就是找死!

不過現在嘛……

“……我們加裝了最先進的海底雷達,兩艘隨船小型作業艇也都裝有水深儀,大船轉移泊位時,作業艇都會提前探查航道。

現在這附近海域的詳細海圖我們都有,不會出危險。”

時代在進步,技術先進了:這就好,別稀裡糊塗把自己給搭上。

外邊太陽大,去其中一個集裝箱,那裡有之前探查撈起的一些出水文物,都暫時存放在一起。

大鯊魚號有功率足夠強大的發電機,集裝箱內的空調開得很足。

這裡也能算休息室,有金屬質地的長凳、長桌,桌子上放著一個個筐子。一側地上還放著幾個大水桶,裡邊是一些船員們暫時認為最好不要離開水的物件。

張楠上前,發現筐子是鏤空的,裡邊的東西五花八門,基本上都是金屬質地。

“沙泵也會進行過濾,這些部分就是從過濾物裡清理出來的,還有少量物品是潛水員們在海底發現。”

說著,傑克將其中一個長寬只有30乘20公分的塑膠小筐遞給張楠:裡邊全部是首飾。

一隻金鐲子,五六只顏色發黑、外有厚厚氧化層和附著物的銀鐲子,還有幾個金銀戒指,款式有男有女。

斷裂的玉鐲殘段也有,還有模樣奇怪、一塊氧化發黑的銀板下連著好幾串小零碎的銀製品。

傑克同美國夥計們不知道這玩意幹嘛用,張楠告訴他們:“這是華夏老太太有時候會掛在衣襟上的小玩意,每條小銀鎖下連著件小巧的工具……”

說著,指著手裡的物件,“有耳勺、小鑷子,其它三條斷了,有些連著小銀梳子的都會有,還有銀質的牙籤……”

不用說,這些是沉船附近發現的,都是乘客的私人物品。

籃子裡還有枚發黑的銀元,張楠看了幾眼,分辨出是1796年的西班牙雙柱。

這東西出現在一艘1822年的華夏大帆船上不奇怪,本就是貿易銀元,華夏沿海那時候早就開始用了。

其它筐子裡還有不少銅錢,康熙、乾隆的都有,至於品像就別指望了,海里都泡了168年,認得出來都算張楠有本事。

沙泵過濾,大大小小的零碎就是多,生鏽的小刀、可能是木質傢俱或者船上某處的銅構建……

不過值錢的隨身物品很少,這艘船上的大部分乘客不是有錢人,而且當初水流也將絕大部分遇難者遺體衝得四散,發現不了多少遺物。

對尋寶者而言,這些不值錢;但對考古而言,這些卻非常重要,這一部分也是張楠晚些時候會帶回華夏的物品。

筐子裡也就這點東西,水桶裡放著些瓷器:船員們仔細,沒有讓瓷器立刻脫水。

張楠對著傑克,還有兩名跟著的高階船員道:“都拿出來,不用泡了,不然你得把下邊的貨艙弄個出來,灌上海水當水桶用才行。”

這意味著:將會非常多!

老闆說啥就是啥,一名船員打算拎著個水桶去外邊,結果張楠阻止了一下。

“我看看。”

說著從放下的水桶裡取東西:是件白瓷製品,取出後,邊上的關興權問道:“什麼窯口?”

張楠儘量不讓海水流到集裝箱地板上,聽到問話,道:“應該是閩省的德化窯白瓷,這是件媽祖像,閩省船上很多都會供奉這位航海保護神。

可惜,那次沒能給泰興號帶來好運氣。”

關興權聽完,加了句:“我還以為是觀音,原來是媽祖。”

80年代,在大陸,除了閩省沿海,其它地方的人知道媽祖的還真不多,關興權沒愣神都算他見識廣,這都和他老家在個靠海的海港城市分不開。

其它不說,項偉榮都還是在八四、五年開車去閩省拉貨時,第一次聽說有媽祖這位神。

白瓷,民窯,但做工精細,質量非常高:泰興號可是艘巨型帆船,船東不可能供奉一座做工粗劣的保護神神像。

項偉榮就問這會不會是貨物。

“……這不大可能,不然會在底部的貨艙裡,還是一發現就是一大屜、一大屜那種。

但也不能確定這就是船上供奉的那座,因為這樣一艘大船上可能有多座媽祖像,那些遠渡重洋的乘客,都可能帶著保護他們出海安全的神像。

做工很好,能算是德化窯裡的精品!”

張楠是在讚歎神像燒製技藝的高超,“……德化也能算華夏的三大古瓷都之一,這種白瓷在歐洲被稱為華夏白,BLANE,這算是法國人對明代德化白瓷的頂級讚譽。

那時候西方人認為這是華夏瓷器裡的上品,用華夏瓷器還能祛除病魔。

這件媽祖像已經是德化白瓷裡的精品……”

說著手指彈了彈神像底座,“瓷胎很實,外表也能算晶瑩如玉,特別是這釉面泡了上百年海水都還能滋潤似脂,難得!”

德化白瓷也被叫做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制瓷的始止時間大概有千年,可以10個字概括,就是:始於宋;盛於元、明;衰於清。

最早生產的應該是青瓷,不過早在宋元時候,德化在生產青白瓷的同時,就開始生產白瓷。

元代所生產的青白瓷,很大部分是透過海陸運輸大量銷往海外,德化窯在元代其實應該就已經成為華夏比較重要的瓷窯之一。

馬可-波羅就曾經在《馬可-波羅遊記》裡,對德化瓷器的生產和銷售有過專門的介紹。

“……不過從造型和胎制、鈾面看,我看這座媽祖像的燒製時間應該要比海難時間早的多,有可能是前三清,甚至明代的都不一定。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不過對白瓷我就是個理論,算不上特別精通,看錯了也不一定。”

這不是謙虛,而是實話:地域原因,張楠最懂的是青花、青瓷,而非江南並不怎麼流行的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