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白色果實最新章節列表 > 日誌雜文——內在的固態無差別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日誌雜文——內在的固態無差別

內在的固態無差別

人的劃分有很多種方式,在思維層次上我們也可以用一種粗淺的方式大致劃分為兩部分表和本。即外在表現和內在本質,這兩方面有如下幾點特質。

一、表易控,本難移。表是外在的一種表現,雖然這種表現反映了一定的內在本質,但更多的會受環境所限。所以其外在表現形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其外在層面上具有不穩定的統一性。這種不穩定的特性使其對內在的意義降低。這也使得人的內在於其天性而言的難以改變。人也只有在本性上的提升才是其根本。

二、表是非自主行為,本為發自內心的自主行為。所有外界的限制都有期限和邊界,無法長久和成為必然。這也註定了在其一定層面上而言,外在表現的無意義,只有內在才是其穩定不變的本質,不需外界的一種自持,自主的本質行為。

三、表為善惡的中合態,本為善惡的不相容態。外在表現具有其本質以外的邊界限制,即非自身本質的東西,也就必然不能完整的呈現其自身內在。其行為是一種不真實的內在本質的變態反映,即中合態。而其內在真實的本質則永遠不會在善惡之間進行折中。只有其善惡的轉變,在其善惡的轉變中達到一種平衡。這種平衡點不管取於何時,善惡之分都會有明顯的界限。

外在表現是滑稽的,只有內在本質的提升才能讓人整體的質變。但與其外在的行為相比,人的內在幾乎難以改變,這就使得透過外在對其內在的細微影響變得有意義。外在表現對內在本質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有外在的表現到內在的本質。人可能透過長期的外在表現,使其人的內在認識到這種行為的存在和其行為本身。這在一定意義上對其內在有其影響,人內在的自我認識對其會有相應的改變。這種改變緩慢,但從不間斷。

二、透過外在的表現,可以更好的觀察其內在本質。人的外在表現是其自身內在本質與外界限制的共同行為。這使其對內在的觀察變為可能,雖然這有很大難度,但與其和只能直接面對內在本質的溝通而言已經是非常好的選擇了。

三、過程的統一性。內在這種緩慢連續的變化必然長期存在。在這個過程中外在與內在的行為本身對其是統一的整體。

從以上的幾方面來看,人的內在整體上看基本是固態而且無差別的,在短期內對整體而言這種狀態也不會改變,雖然這種改變從未停止。

——————(上章回覆)——————

境遇

這世界上有多少善就幾乎會有多少惡;人有錯誤的理解,就會有錯誤的決定和錯誤的行為。

一個人,美麗的女人,獨自來到一個陌生的村莊,沒有依靠,需要幫助,她是無害的;在村莊中生存下來後,給於了村莊她的一切;但這其中並非都是她的自願,如她的肉體,可她的表達並不能喚起人們足夠的善;人的惡有時需要強制約束,人的善也同樣,當一個飢餓的人可以無代價的得到足夠的肉時,他不會停止,你拿善惡去衡量他本身就是非善惡的,如在自以為以一顆天地之心來渡萬物那就有些可笑了;那些無法替代,只有一個人自己能做到的事,你又憑什麼有信心來引導別人,這太可笑了;如因此在得出人是惡的,這個世界多麼的無可救藥,那你就滑向了那個心中所厭棄的深淵,並無藉口可開脫。

人對善惡自以為的劃分是多麼的可笑;她自以為的可以與不可以並不是天地的標準,只源於人過度的自我,人在有什麼行為之前要先瞭解人原本的真實,人性中包含著絲絲的真諦,但並不可靠,人一切發自感性的喜愛都源於愛自己,即自身喜愛的內化,難免荒謬;

人與境遇的關係,即人與外界的關係;人本身有善惡之本性,境遇同樣有善惡之分別;

人之善遇到境遇之善,謂之昭昭,天地為之清明;人之善遇境遇之惡,謂之自強,天地之本意;人之惡遇境遇之惡,謂之棄,天地之不容;人之惡遇境遇之善,謂之勉,天地之仁慈;

相同的惡,相同的善,相同的機遇,相同的效果,為善則善,為惡則惡,並不因善惡的存在其結果無直接必然的反應有異。

——————(上章回覆)——————

文明的自救

總會有人問,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區別在哪呢?

談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一下兩個文明的劃分;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是以現在世界上主流文明劃分的兩類,如果把那些消失的古文明也算在內就沒有意義了,因為那樣的話人類的文明就太紛雜,那樣算不同時期每個地區都有不同文明的存在而且影響頗深這其中甚至包括很多人類還未知的文明,所以我們現在說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主要指的是以希臘為起源發展出的西方現代文明和以中國文明發展出的亞洲(主要是亞洲東部)現代化文明或者說東方現代文明;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對於它們的區別也並不難找,從地域上的不同,到歷史傳承的不同,不同劃分都可有不同視角,如要說兩個文明的核心有什麼區別,那就是哲學思維的不同,這是一切不同文明的主要區別,西方文明更注重外在,而東方文明則更關心內在,這體現在了兩個文明的方方面面,有興趣可以在看一下我們之前的文章,對其有大量的說明,在此就不在複述;與這種單純的透過區分各種文明不同來瞭解它們或那種帶有目地的尋找統一的方式相比,我更喜歡的是在其這不同間探知文明的本質;

在簡單的說明了兩個文明的不同之處,我們談一下兩者的共同點,其主要有幾方面,一是兩者都是以人自身發展出來的文明,二是兩者的目的基本相同都是追求人類的更高層次,三是兩者的時間軸基本重疊,四是兩者的程序基本同步,五兩者都有相對獨立完善的架構,六也是兩個文明有別其他文明的主要區別就是不間斷的連續性,也正是因為這樣兩大文明才發展至今並成為了當今世界的兩大主流,今後兩者也可能統一,以什麼方式是否有更高的文明從中誕生就要看人類自身了;

在此我們還可以多談一些題外話,東方文明相對於西方文明,在近代發生了一次斷檔的危機。這次危機在時間上可能不及歐洲的中世紀那樣漫長。但是在對自身文明的破壞程度上,卻一點也不亞於西方文明經歷的那段黑暗時期。甚至更有過之,因為它讓一個偉大的文明不得不在外力的強壓中低下了頭,承認自己落在了後面。這是西方文明所不曾有過的,即使在漫長的時間中它並未站在最前端,但在內心深處卻始終可以儲存著一份自豪。而東方文明卻在清朝結束時將這份自豪一起喪失了。

回顧歷史,不得不承認在其一階段,東方文明發展的腳步在一點點放慢著前進的步伐,直至停止。這個時間節點可以追溯到何時的呢?有人說可以上溯到明朝,在其封鎖海防後就將中國禁固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一個文明與外界其他文明減少交流後對其自身的發展將會帶來很大的阻礙。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在其漫長的歲月裡,這種來自海上的資訊對這個文明的發展,作用一直是有限的。而東方文明卻一直以其自有的腳步前進著,並未停止,反而在大多時期是領先著其他文明一段距離。這就不能不說,若以明朝的封海政策作為文明消退的起因就有些偏頗了,至少不能說,因為明朝封海這政策本身對文明程序造成了如此無法挽回的影響。

一個文明的發展活力更多的在於自身,不管其多輝煌,外界環境多麼理想,如不能有其足夠讓其自身發展的活力,那麼這個文明必定會走向衰敗。而面對這個危機時,能挽救這個文明的也只有這個文明自身。如一個人一樣,一個文明的基因已決定了它能走多遠;但比人幸運的是,偶然的意外對一個文明的傷害實為有限。一個個文明如宇宙中的星辰,對其的珍視也遠超於個體的人。

——————(上章回覆)——————

音樂的高低?!

最近半年幾乎每天有時間的話都會聽個把小時的古典樂的音訊節目,感覺很喜歡,雖談不上入門,但作為聽眾感受良多;

在聽古典音樂時,心中總會冒出以前兒時裝在內心裡的節奏,不時感覺好奇,也就多想了些,音樂真的分高低嘛?!

如若說信息量的多少,是有的;簡單的流行通俗歌曲中蘊含的信息量少的如孩童躺在床上聆聽一段窗邊的響動;而古典音樂如成人的思考,其中的信息量自然巨大,並且其中中國古琴(東方古典樂的代表)和西方古典樂(以交響曲為代表)又有些許不同;

古琴為代表的中國古樂(東方古典樂)是時空的一次延長並不有意追求信息量本身的複雜,而西方的交響樂(西方古典樂的代表)是在認真傳遞著信息量本身;如一個人在窗邊慢慢的坐了一天,中國古樂是在傳遞這畫面本身,而西方古典樂是在努力描述著窗外的雨聲或風聲,屋內的生活,窗戶的擺動,孩子的囈語……無限的龐雜並讓其有美感;但除此之外音樂本身是否分層次或者說高低嘛?音樂如有神性,那我們能說孩童的笑低階,大人的笑高階嗎?音樂若無神性,我們又是用什麼劃分的這種高低呢?!並且如存在一種能讓禽獸聆聽的聲音,它必是一小段在窗邊單純的響動,如孩童聽到的一般並不複雜,所以我們不應該有音樂有高低之分的印象,只需要用心感受其中的美好。

如一個人在聽完古典音樂後無法再接受現代流行樂(包括通俗歌曲),那一定是他自己的內心在作怪,他內心可能根本沒有在感受什麼而只是在比較;

同樣如一個只聽流行音樂的人如感覺自己不可能喜歡和感受到古典樂的美好,我們也只能說他太自認為了,其實他需要的只是一點時間和耐性,畢竟他只需要聆聽其中的美好,而並非讓他來表達這種美好,一切沒那麼難!

上面這兩段是多說的話,所以我的文字真的沒有什麼水平,只是一種表達,我和我的讀者也應如兩個普通人在談話,而且多少是有益的不會有什麼壞處,僅此而已,再無其他,也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