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白色果實最新章節列表 > 日誌雜文——存在的可能性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日誌雜文——存在的可能性

存在的可能性

存在即一件事物佔有時空。當然這種佔有不一定是永恆的,當一個事物在其時空中閃現過,即可說這件事物存在過。由此可知存在的判斷與其時空是緊密的聯絡在了一起。所以不可能繞開時空的約束來談存在與否。

存在成立的必然性。存在如果是成立的,其必然發生的條件是時空的無限,即只有在無限的時空這個前提下存在成立後的必然性才能滿足。當一個事物在其自身的自證性,即其存在的可能性上是成立的,那在一個無限的時空中,其是必然存在的即無限時空中存在成立的必然性。

反之,如果這個具有自證性的事物,在一個有限的時空中,則不具有這種必然性。雖其存在是可自證的,但其存在本身是偶然性的。一個自證性的事物在一個有限的時空中既有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即有限時空中存在的偶然性。

存在如果是非成立的,即概念中的不存在。這裡我們要說明的是,不存在是不具有自證性的,也就是說我們並不能直接得出事物本身不存在這種自證性。所以我們只能根據事物與時空的關係判斷其幾種不同狀態。

如果存在不成立,那麼在一個有限的時空中,這種不成立將成為必然。事物的不存在在一個有限時空中是可被確定的。我們可知一個有限時空內事物的不存在,即有限時空事物不存在的必然性。

同樣,如果存在不成立,但在一個無限的時空中,這種不成立將無法被確定。事物的不存在在一個無限的時空中不是必然。我們無法確定事物在一個無限時空中的不存在。即無限時空事物不存在的偶然性。

我們由事物本身可得出兩個確定態和兩個不確定態。同事物存在的因素一樣時空的有限與無限也可延伸出兩個維度,既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這樣事物存在狀態可細分為六種不同的細分態,即:無限時間中存在成立的必然性,無限空間中存在成立的必然性和有限時空中存在的偶然性,與之對應的是有限時空事物不存在的必然性,無限時間中事物不存在的偶然性和無限空間事物不存在的偶然性,具體的我們大家有機會在一起探討!

——————(上章回覆)——————

人性的趨勢(原罪)

在中國人世俗生活的概念中,願意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樣一個美好的信念。但卻又承認這世界上人心的險惡,這看似的矛盾在中國的哲學中早已有了完美的答案。甚至更有在其反面的展開。所以人之善到惡不是問題,人之善為善也不是問題。以致於人之惡為惡,其實也不是問題,那麼問題是什麼呢?!是人性為什麼?這是一個問題。人性為善為惡,這是一個恆古存在的討論。

人性為善,為什麼這人性之初的純善會那麼容易被世俗所沾染,淪落為人性之惡呢!這天地之純善似乎太無力了。所以人性之純善一說,我是不完全支援的。那麼是不是說人性之惡才為正解呢?那到未必,人之惡應如鳥獸,而人非鳥獸,何時何地人總有別於鳥獸,這時人之初的純善,似乎又真的存在。那問題糾纏在了一起,似乎無法在使其更加明晰。這是一個無法解答的問題嗎?現實中其實並非如此,大多數人並不為人之惡的存在而絕望。當然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因為人之善而對每個人都心無掛礙的如己相待,那樣的無差別的愛也實在太少。所以其實在大多數人的心中是有個答案的,只是沒有機會或沒有意識,再做更深入具體的整理。接下來我們不如一起把這個工作來完成。

一、人性之善惡共存。人性不管何時都非純善,更非純惡,而是善惡共存的。人之初必是善多於惡,沒有自然而然生下來的魔鬼,只有初生下來的“天使”。這個“天使”是必須要打引號的,因為真的天使不會在人間。但真的不必為此感到悲哀,生而為人做好人以不易,人自身的珍貴,應有自我足夠認知。所以一個人不管做了什麼,說其是魔鬼都是對其的一種謾罵與詛咒。我想人與魔鬼的距離並不比人與天使的距離近多少。平常人的一生過好自己即以感受很多。終其末了大多數人還是善惡共存的,所以要定人性之態,不管人之初,還是人之末都在這善惡之間的平衡點上,人性本為善惡共存,不然何以為人!

二、人性之善的流失。我們說了人性是善惡共存的。但為什麼世人常常會感到人在世俗中在逐漸變壞呢!人性善的易流失和人性惡的屈從,這難道完全是人們的一種錯覺嘛?!人在無外力的情況下是否會更放縱自己呢?不得不說的是,大多數人並沒有那種自律,而即使能以一種習慣來約束自己的,這習慣,也來自後天的很大努力,雖然在這其中有一些天性使然。但真的很難說它是來自天性的本能。人性中這種對自我約束的弱化才是天性的一部分。人的善是可流失的,可流失的善或者說人性有趨於惡的趨勢。是人性的一大特點。

三、人性的自醒。人性是否會流失殆盡,在人趨於惡的時候,如無外力的影響。是否會一直墮落下去,無人性可言?慶幸的是這樣的事並不會真的發生。人性中的善會在無外力的情況下自醒,而每次這種自醒都會喚起人性自身的恢復。人性的善惡共存的性質不會改變,即使在它滑向惡的深淵時也依然如此,人之為人而不變。

——————(上章回覆)——————

目的與過程

一些看似明確的事情,有時往往在時空的流逝中變得模糊起來。人們也視乎很容易接受這種模糊,好像這樣原本如此,不存在那種明晰,這真的不能不讓人對其感到奇怪。這樣的事太多,如我們這裡說的目的與過程就如這樣的一個“對立”存在著。人們也常常對此叨叨不休,好像這件事只有一個爭論的議題,不存在那明確的答案。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喜歡這樣的思維方式呢?應該是那些無聊而又不甘寂寞者。這樣的人說的越多,世界越混亂。所以在我看來,不是什麼話聽上去都有易,有些聽的越多越會讓自己迷惑。終於像這樣目的與過程各自意義如何判斷的基本邏輯都無法明晰。這也是一種悲哀!

“目的”一件事情的意義所在,“過程”完成的動作累加,誰更重要?!這根本就不成為一個問題。目的的重要性應人們根據自身去抉擇,而過程就根本談不到重不重要,而是正不正確。僅此而已。我們在此並未將問題簡單化,也未有概念的偷換。大家可以用邏輯判斷一下是不是這樣?認真的思考後這個問題就是如此簡單而且明晰。但這樣一個並不複雜的問題,為什麼又會出現那麼多爭論和最終無法定奪的局面出現呢!這就源於人們往往不願對問題做出真正深層的思考,而卻容易輕易相信自己以為的。哪怕那是一種混亂的模糊態,他們也很容易輕鬆接受這個“自我判斷”。如這個問題如此簡單,但人們卻犯了一些列錯誤。並最終接受了這一系列錯誤匯出的模糊態,我們下面來一起分辨一下易造成這些錯誤的所在。

一、結果不等於目的。這是人們對這個問題之所以模糊的根源之一。一個行為之後必有一個結果,這個結果有時會與人們最初的思想暫時相左。但這並不會改變人們最初的想法,如果這個結果是過程中必須得預定,那麼它只是一個無法避免的暫時態。如果他是在其過程中意外出現的差錯。那麼就需要人們在接下來的行為中對其進行彌補,讓其對其整體的影響最小化。如果這是一種必然無法更改的最終的相反結果。那麼這個行為或者說是過程就是失敗和錯誤的。與其最初的目的相反。而談不上這個過程和目的誰最重要,所以在分析了結果和目的的區別後,那個介於結果造成過程與目的相矛盾的論題是不存在的。

二、過程中的目的。一個人的一念間,即目的,有時會很易於完成。如拿起手邊的水喝一口。但有時並非都是這麼簡單瞬間即可達到的行為。如人們當下各自為之奮鬥的目標及目的。雖各不相同,可能都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如這樣的目的,在其各各行為階段都會有其各各階段的結果。這些結果在其預設中必為其目的服務。而外界不可預測因素的參與和過程自身的復雜程度,並不會改變這種內在邏輯。

三、目的的連續性。在其行為既過程的各個階段都有其各自的結果和其目的。在其區分為目的與結果的不同和各階段目的的統一後,我們有必要理清一下兩者的關係。在一個整體過程中,各個層次的各個單獨行為中的結果是可以與其最終目的看似相反的。但這個結果的目的,即單獨行為中結果的目的性必是與其最終目的是一致的,既目的的連續性。

四、過程的連續性。在一個整體的過程中,任何一個單一的看似獨立的過程都是其整體過程的一部分,即組成了這個整體過程的一部分。所以在其整體過程中會存在一個個完整的個體過程,甚至這個個體過程還可以存在看似獨立完整的隸屬自身的個體過程。但在整體上看,它們是有機,連續,不間斷地既過程的連續性。

——————(上章回覆)——————

無差別(二)——體論

一個人如只是個體的存在,自身的行為與外界的運動是有明確明顯的邊界。但如世界還有一粒沙的存在,他們則是一個新的整體(系統)相互的行為於彼此相連。

個體行為是個體自身對外界的反應。個體的每個行為都是一種外界透過其內心的折射反映在其外在的表現。其行為本身具有個體的獨立性。一個人會對身邊的其他事物進行自我處理。這種理解的不同決定了每個個體的不同。

個體行為與外界的相互改變。一個個體的行為發生前,發生中,發生後,都存在於這個整體的系統中。這個系統不是人為構建的。但作為人卻在實時參與其整體的改變。這也是其易產生對其改變效果的區域性認知。這種認知是不完整的,但有時卻很難自我察覺。只有當對自我和系統有更新的理解時固有的認知才會改變。這是艱難的,但這種自身和系統的改變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雖不必然的導向某一個固定結果,但機會一直存在。

個體與系統的共存。系統的意義在於其個體的存在,但因有個系統的存在,個體的行為也就超越了個體本身。一個個體的行為感受於系統,存在於系統,一旦發生其個體就不再有能力對其控制。甚至當這麼說時已經誇大了其個體的能力。

系統相對於整體的存在,包括了其內部的每個個體,其個體相應特性必然反映在系統中。系統的更新伴隨著其中個體的更新,兩者不分先後幾乎同時進行著。

——————(上章回覆)——————

內在的固態無差別

人的劃分有很多種方式,在思維層次上我們也可以用一種粗淺的方式大致劃分為兩部分表和本。即外在表現和內在本質,這兩方面有如下幾點特質。

一、表易控,本難移。表是外在的一種表現,雖然這種表現反映了一定的內在本質,但更多的會受環境所限。所以其外在表現形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其外在層面上具有不穩定的統一性。這種不穩定的特性使其對內在的意義降低。這也使得人的內在於其天性而言的難以改變。人也只有在本性上的提升才是其根本。

二、表是非自主行為,本為發自內心的自主行為。所有外界的限制都有期限和邊界,無法長久和成為必然。這也註定了在其一定層面上而言,外在表現的無意義,只有內在才是其穩定不變的本質,不需外界的一種自持,自主的本質行為。

三、表為善惡的中合態,本為善惡的不相容態。外在表現具有其本質以外的邊界限制,即非自身本質的東西,也就必然不能完整的呈現其自身內在。其行為是一種不真實的內在本質的變態反映,即中合態。而其內在真實的本質則永遠不會在善惡之間進行折中。只有其善惡的轉變,在其善惡的轉變中達到一種平衡。這種平衡點不管取於何時,善惡之分都會有明顯的界限。

外在表現是滑稽的,只有內在本質的提升才能讓人整體的質變。但與其外在的行為相比,人的內在幾乎難以改變,這就使得透過外在對其內在的細微影響變得有意義。外在表現對內在本質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有外在的表現到內在的本質。人可能透過長期的外在表現,使其人的內在認識到這種行為的存在和其行為本身。這在一定意義上對其內在有其影響,人內在的自我認識對其會有相應的改變。這種改變緩慢,但從不間斷。

二、透過外在的表現,可以更好的觀察其內在本質。人的外在表現是其自身內在本質與外界限制的共同行為。這使其對內在的觀察變為可能,雖然這有很大難度,但與其和只能直接面對內在本質的溝通而言已經是非常好的選擇了。

三、過程的統一性。內在這種緩慢連續的變化必然長期存在。在這個過程中外在與內在的行為本身對其是統一的整體。

從以上的幾方面來看,人的內在整體上看基本是固態而且無差別的,在短期內對整體而言這種狀態也不會改變,雖然這種改變從未停止。

——————(上章回覆)——————

境遇

這世界上有多少善就幾乎會有多少惡;人有錯誤的理解,就會有錯誤的決定和錯誤的行為。

一個人,美麗的女人,獨自來到一個陌生的村莊,沒有依靠,需要幫助,她是無害的;在村莊中生存下來後,給於了村莊她的一切;但這其中並非都是她的自願,如她的肉體,可她的表達並不能喚起人們足夠的善;人的惡有時需要強制約束,人的善也同樣,當一個飢餓的人可以無代價的得到足夠的肉時,他不會停止,你拿善惡去衡量他本身就是非善惡的,如在自以為以一顆天地之心來渡萬物那就有些可笑了;那些無法替代,只有一個人自己能做到的事,你又憑什麼有信心來引導別人,這太可笑了;如因此在得出人是惡的,這個世界多麼的無可救藥,那你就滑向了那個心中所厭棄的深淵,並無藉口可開脫。

人對善惡自以為的劃分是多麼的可笑;她自以為的可以與不可以並不是天地的標準,只源於人過度的自我,人在有什麼行為之前要先瞭解人原本的真實,人性中包含著絲絲的真諦,但並不可靠,人一切發自感性的喜愛都源於愛自己,即自身喜愛的內化,難免荒謬;

人與境遇的關係,即人與外界的關係;人本身有善惡之本性,境遇同樣有善惡之分別;

人之善遇到境遇之善,謂之昭昭,天地為之清明;人之善遇境遇之惡,謂之自強,天地之本意;人之惡遇境遇之惡,謂之棄,天地之不容;人之惡遇境遇之善,謂之勉,天地之仁慈;

相同的惡,相同的善,相同的機遇,相同的效果,為善則善,為惡則惡,並不因善惡的存在其結果無直接必然的反應有異。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上章回覆)——————

文明的自救

總會有人問,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區別在哪呢?

談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一下兩個文明的劃分;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是以現在世界上主流文明劃分的兩類,如果把那些消失的古文明也算在內就沒有意義了,因為那樣的話人類的文明就太紛雜,那樣算不同時期每個地區都有不同文明的存在而且影響頗深這其中甚至包括很多人類還未知的文明,所以我們現在說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主要指的是以希臘為起源發展出的西方現代文明和以中國文明發展出的亞洲(主要是亞洲東部)現代化文明或者說東方現代文明;

對於它們的區別也並不難找,從地域上的不同,到歷史傳承的不同,不同劃分都可有不同視角,如要說兩個文明的核心有什麼區別,那就是哲學思維的不同,這是一切不同文明的主要區別,西方文明更注重外在,而東方文明則更關心內在,這體現在了兩個文明的方方面面,有興趣可以在看一下我們之前的文章,對其有大量的說明,在此就不在複述;與這種單純的透過區分各種文明不同來瞭解它們或那種帶有目地的尋找統一的方式相比,我更喜歡的是在其這不同間探知文明的本質;

在簡單的說明了兩個文明的不同之處,我們談一下兩者的共同點,其主要有幾方面,一是兩者都是以人自身發展出來的文明,二是兩者的目的基本相同都是追求人類的更高層次,三是兩者的時間軸基本重疊,四是兩者的程序基本同步,五兩者都有相對獨立完善的架構,六也是兩個文明有別其他文明的主要區別就是不間斷的連續性,也正是因為這樣兩大文明才發展至今並成為了當今世界的兩大主流,今後兩者也可能統一,以什麼方式是否有更高的文明從中誕生就要看人類自身了;

在此我們還可以多談一些題外話,東方文明相對於西方文明,在近代發生了一次斷檔的危機。這次危機在時間上可能不及歐洲的中世紀那樣漫長。但是在對自身文明的破壞程度上,卻一點也不亞於西方文明經歷的那段黑暗時期。甚至更有過之,因為它讓一個偉大的文明不得不在外力的強壓中低下了頭,承認自己落在了後面。這是西方文明所不曾有過的,即使在漫長的時間中它並未站在最前端,但在內心深處卻始終可以儲存著一份自豪。而東方文明卻在清朝結束時將這份自豪一起喪失了。

回顧歷史,不得不承認在其一階段,東方文明發展的腳步在一點點放慢著前進的步伐,直至停止。這個時間節點可以追溯到何時的呢?有人說可以上溯到明朝,在其封鎖海防後就將中國禁固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一個文明與外界其他文明減少交流後對其自身的發展將會帶來很大的阻礙。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在其漫長的歲月裡,這種來自海上的資訊對這個文明的發展,作用一直是有限的。而東方文明卻一直以其自有的腳步前進著,並未停止,反而在大多時期是領先著其他文明一段距離。這就不能不說,若以明朝的封海政策作為文明消退的起因就有些偏頗了,至少不能說,因為明朝封海這政策本身對文明程序造成了如此無法挽回的影響。

一個文明的發展活力更多的在於自身,不管其多輝煌,外界環境多麼理想,如不能有其足夠讓其自身發展的活力,那麼這個文明必定會走向衰敗。而面對這個危機時,能挽救這個文明的也只有這個文明自身。如一個人一樣,一個文明的基因已決定了它能走多遠;但比人幸運的是,偶然的意外對一個文明的傷害實為有限。一個個文明如宇宙中的星辰,對其的珍視也遠超於個體的人。

——————(上章回覆)——————

音樂的高低?!

最近半年幾乎每天有時間的話都會聽個把小時的古典樂的音訊節目,感覺很喜歡,雖談不上入門,但作為聽眾感受良多;

在聽古典音樂時,心中總會冒出以前兒時裝在內心裡的節奏,不時感覺好奇,也就多想了些,音樂真的分高低嘛?!

如若說信息量的多少,是有的;簡單的流行通俗歌曲中蘊含的信息量少的如孩童躺在床上聆聽一段窗邊的響動;而古典音樂如成人的思考,其中的信息量自然巨大,並且其中中國古琴(東方古典樂的代表)和西方古典樂(以交響曲為代表)又有些許不同;

古琴為代表的中國古樂(東方古典樂)是時空的一次延長並不有意追求信息量本身的複雜,而西方的交響樂(西方古典樂的代表)是在認真傳遞著信息量本身;如一個人在窗邊慢慢的坐了一天,中國古樂是在傳遞這畫面本身,而西方古典樂是在努力描述著窗外的雨聲或風聲,屋內的生活,窗戶的擺動,孩子的囈語……無限的龐雜並讓其有美感;但除此之外音樂本身是否分層次或者說高低嘛?音樂如有神性,那我們能說孩童的笑低階,大人的笑高階嗎?音樂若無神性,我們又是用什麼劃分的這種高低呢?!並且如存在一種能讓禽獸聆聽的聲音,它必是一小段在窗邊單純的響動,如孩童聽到的一般並不複雜,所以我們不應該有音樂有高低之分的印象,只需要用心感受其中的美好。

如一個人在聽完古典音樂後無法再接受現代流行樂(包括通俗歌曲),那一定是他自己的內心在作怪,他內心可能根本沒有在感受什麼而只是在比較;

同樣如一個只聽流行音樂的人如感覺自己不可能喜歡和感受到古典樂的美好,我們也只能說他太自認為了,其實他需要的只是一點時間和耐性,畢竟他只需要聆聽其中的美好,而並非讓他來表達這種美好,一切沒那麼難!

上面這兩段是多說的話,所以我的文字真的沒有什麼水平,只是一種表達,我和我的讀者也應如兩個普通人在談話,而且多少是有益的不會有什麼壞處,僅此而已,再無其他,也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