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扶桑鏡夢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六章 了斷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六章 了斷

元治元年(1864年)四月,距嘉永七年(1854年)三月整整過去了十年,距安政五年(1858年)六月差不多是八年,據安政六年(1859年)六月近乎五年。

這些日期代表的意義是:

1854年《扶桑米人和親約定》簽署,扶桑正式開國;

1858年《扶桑米人修好通商條約》簽署,正式承諾對外通商;

1859年7月1日,長崎、神奈川(橫濱)、箱館三港開埠,扶桑通商正式開始。

這些年來,扶桑的對外策略反覆動搖,進而平添了無數風波,到了元治元年(1864年)四月,終於贏來了一個總爆發: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作為激進攘夷派的標誌,以奉敕意密旨之名,長州悍然於“葵祭”當日上洛兵諫!

自慶長二十年(1615年)的大坂夏之陣後,這是249年之後,扶桑近畿發生的第一場大規模諸侯混戰。

至此,德川幕府維繫了200餘年的“太平盛世”,也徹底進入了落日餘暉的階段。

這次長州進兵的目標“京都”,古稱平安京,坐落於山城國內,西、北、東多山地,南部較為平坦。

嵯峨、山崎和伏見街道,分別在京都的西南和正南之間,長州兵馬從三方向開始進攻,打的就是亂中取勝的主意。

不過本來只有二千兵馬,還要三個方向,多少有些力不能及:

伏見街道最為寬闊,長州藩將主力選鋒隊千人放在此處,以來島又兵衛為前鋒,總大將福原元僴坐鎮後方——雖然名義上,長州兵是護送世子毛利定廣上京自辯,可實際上,因為兵危戰兇,定廣從頭到尾都沒進過近畿,只有影舞者在糊弄人罷了。

嵯峨、山崎方向,則是由奇兵隊千人佈陣,由久坂義助等人統領。

只所以這樣佈陣,完全是長州方面信不過奇兵隊的戰力:

選鋒隊由長州武士、足輕組成,器械精良、補給充分,而奇兵隊呢,則類似鄉兵組織。

雖然在去年的下關之戰中,奇兵隊證明了自己的實力,當時選鋒隊被正面擊潰後,是奇兵隊大發神威,透過遊擊趕走了登陸的三國聯軍。可在選鋒隊眼中,奇兵隊靠的是騷擾,算起硬碰硬的實力,其依然不入流。

可在元治元年(1864年)四月的這場“葵祭之亂”中,事實證明,選鋒隊可比奇兵隊差遠了:

拿著少量鼻菸壺、大量米尼前膛槍、配有拿破崙前膛炮的選鋒隊,從開戰到潰敗,根本連伏見街道都沒衝破;

反倒是奇兵隊,儘管手裡連青銅炮都沒幾門,但憑著手裡的滑膛槍,居然生生殺入京都的下京。

當然,事後各方分析,這可能也並非選鋒隊之過——面對“扶桑第一強兵”,白主藩兵用的可是連珠槍、機關炮和後膛大筒,這誰打的過啊!

可儘管如此,大家也無法否定奇兵隊的戰績,畢竟人家靠手裡的滑膛槍,居然一度壓過對面的會津兵馬。要知道,會津兵手裡可是有鼻菸壺槍和拿破崙炮的,雙方軍械同樣有代差。

而且,從人數上看,選鋒隊和奇兵隊的對手更是比例懸殊:

選鋒隊是一千人打白主八百,是以多打少還被一擊而潰;

而奇兵隊呢,近乎一千人打一萬,對手開始是兩千會津兵,後來桑名、彥根藩、阿波、備前、因州、米澤等諸侯兵馬一擁而上,恐怕連神鬼面對這種局面,也無法逃脫敗亡的命運。

不過呢,長州奇兵隊和選鋒隊戰力的孰強孰弱,只是這場“葵祭之亂”引起的一個話題,而震驚扶桑乃至驚動西洋諸國公使的,卻是此戰引起的種種爭議:

首先呢,很多人對長州以卵擊石表示難以理解。

事後根據有心人統計,當時在京都的有八十多家諸侯。

其中,京都守護松平容保會津兵有兩千,新任京都京都所司代,松平定敬的桑名藩兵有一千多,受幕府命令守備近畿的彥根藩有兵馬一千。

再算上將軍家茂上洛帶的兩千幕兵和一千白主兵,光這

些,幕府方面在京都就有七千兵馬。

要是再算上外圍的大坂定番、大坂加番和附近諸侯,那這麼算下來的話,長州以兩千正面挑戰數萬,莫不是瘋了不成?

其次,京都各方在葵祭之亂的表現也頗為可疑。

本來呢,事前說是扶桑皇帝要親自出席葵祭。

可實際上,等正式典禮的之前,公卿和諸侯們才驚訝的發現,御輦裡空無一人。這時關白二條齊敬才慢吞吞地告訴大家,因故扶桑皇帝來不了,這次臨時由他代理祭祀。

問題是,徵夷大將軍的馬車也是空的。

另外呢,六位國是參與,慶喜、慶永、容保加島津齊彬、山內豐信、伊達宗城,其實也一位都沒到。

而且不光這些人沒到,新任京都所司代的桑名松平定敬、受幕令守護京都的彥根,上洛兵馬稍多的阿波、備前、因州、米澤、澱藩等等,其首腦全部未到!

因此呢,當京都四處火起的時候,出席葵祭的所有人都知道有大事發生。

不過呢,春江水暖鴨先知,之前京都內外就充斥著緊張的氣息,各家都在拼命約束人手,如今這不過是圖窮匕首見,倒也沒啥可大驚小怪的。

雖然如此,可事後大家發現,“葵祭之變”中,除了攘夷浪士外,近乎所有人都站在了長州的對面,這件事呢,還是引起了驚歎:

“本來意見不一、立場不同的各家,居然能一致合力懟長州,這件事不管怎麼想,都覺得有些難以接受!”

可不接受也不行啊,畢竟事實如此。

儘管事後,公卿西園寺、“禁裡御守衛總督”一橋慶喜的謀主藤田彪,兩人被發現為在長州營中為亂兵所殺,但一句“受命前往安撫,可惜未成反被殘害”,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至於為啥浪士在京都四處縱火時,有相當多的各家藩兵,自發前往將軍家茂駐蹕的二條城附近,當時劍拔弩張,這也肯定是誤會啊。

甚至政事總裁慶永的越前福井藩,有五千兵馬突然出現在京都,這是從琵芭湖西岸急行軍到京都,還是早就埋伏好了,這些也不必深究。

反正呢,儘管長州喪心病狂以卵擊石,雖說京都當時兵亂叵測難言,可結果卻是一團和氣:

到最後,近乎所有在京的勢力都參與了打擊長州,可憐長州兩千人,戰死的戰死,被抓的被抓,幾乎沒有漏網之魚。

事後,“禁裡御守衛總督”一橋慶喜、“京都守護”松平容保、”京都所司代”的松平定敬三人為朝廷大加褒獎。

而擊潰長州主力選鋒隊的白主松平家,也榮耀異常——家主茂敏從不倫不類的“南樺太守”被提升為正四位下的“兵部卿”,而筆頭家老堀直秀,也官復原職“安房守”。

之後在收拾殘局的五月初,又有一條喜訊傳來:

長州家主毛利慶親“幡然悔悟”,在前側用人吉田矩方、前佑筆麻田公輔、前大目付長井時庸、前前奇兵隊總督高杉春風的“協助”下,以留守的奇兵隊為骨幹,開始盡除藩內的激進攘夷派。

至於落難長州的朝廷七公卿,儘管病死了一個,可中山忠光,在前一年天誅組之變事敗不是偷偷跑到長州了麼,於是這又湊成了七個,都被抓了,和毛利父子一起,乘船上洛請罪——是長州通告,大家這才知道,原來生野舉兵的澤宣嘉,也偷偷溜回長州了。

說起這個,公卿、諸侯無不驚懼:

本以為四月“葵祭之變”後,長州和幕府還要做過一場。可沒想到,長州居然就自己垮了。

這怎麼可能呢?

長州神道昌盛,上下武力攘夷氛圍濃厚,雖說精兵都拉出來參與“葵祭之變”,可破船還有三斤釘,考慮到吉田矩方等人之前又失勢了,這翻盤也太容易了吧?

可後來等六月初毛利父子、七公卿在大坂上岸後,大家這才明白:

原來,護送的是薩摩、佐賀、筑前福岡三家的戰船啊!

這下子真相大白,說不得毛利家這場變動,是島津、鍋島、黑田三家在外發力

,吉田等人在內呼應,這出兵空虛又被內外夾擊,難怪毛利家垮的這麼快。

其實呢,這真是個誤會,三家諸侯是派兵了,可主要原因還是毛利家在“葵祭之變”中敗的太慘,這心氣沒了,加上吉田、麻田長井和高杉等人蓄謀已久,這才一戰成功。

此時,因為“葵祭之變”的發生,將軍家茂、六位國是參與及各家諸侯,全都留在京都未走。

這長州國主毛利父子加七公卿上洛請罪,大家商量著怎麼論罪好了:

七公卿呢,因為被扣了傳假敕旨的帽子,所以“葵祭之變”加以前的問題數罪併罰,免官、出家且流放北地蝦夷。

相比他們而言,毛利父子的處罰就輕多了。

因為過去“被家臣矇蔽”,後來又“幡然悔悟”,在將軍家茂等人的堅持下,兩人並未受到實際的責罰。

不過對此大家都沒啥可說的,這不處罰可比處罰很多了:

如果處罰了,不管多少,這也算同甘共苦,日後未必沒有翻轉的希望;

可這不痛不癢的就是說了幾句,毛利父子就坐蠟了——同盟的公卿沒落好,奮戰的家臣死的死、貶的貶,就你倆挑頭的啥事沒有。這長州內部怎麼看、外人怎麼看,以後如何取信於人啊!

至此,將軍家茂上洛的大事完全解決,對外減稅、暫停橫濱鎖港,被各方捏著鼻子忍了;三國炮擊下關的變動,也因為長州自亂,這事也自動解決了。

元治元年(1864年)六月底,將軍家茂、政事總裁慶永、國是參與島津齊彬、山內豐信、伊達宗城盡數離開京都,留下“一會桑”穩定近畿。

“一會桑”嘛,指的是“禁裡御守衛總督”一橋慶喜、“京都守護”會津藩松平容保、”京都所司代”的桑名藩松平定敬。

到了這時,扶桑政局已經明朗,過去的紛爭終於被做了一個了斷:

激進攘夷的長州徹底轉向,武力攘夷的各家也偃旗息鼓,只有號召開國的幕府及其盟友大佔上風。

至於幕府的“十年攘夷”計劃,有減稅和暫停橫濱鎖港的例子在前,那是否還進行下去就只有天知道了。

按理說,扶桑攘夷風潮的高漲,來源於開埠後的物價沸騰——尤其是糧食,幕府這麼明目張膽地延遲攘夷,那還不鬧出大亂子來。

可實際上,亂子是有,但各家各地都沒鬧起來:

事後各方才發覺,就在元治元年(1864年)四月“葵祭之變”前,幕府、白主、陸奧乃至越前、薩摩、佐賀、筑前福岡、土佐、宇和島等各家背景的商船,開始大舉運糧到各地。

這糧食一多,物價就被平抑,而民心也自然穩定。

可這麼多的糧食怎麼來的?

幕府對外宣稱的是,箱館打通了和米人的太平洋東部航線,北米糧食自然就源源不絕。

可這糊弄百姓、町人還成,諸侯對此都不予置信:

雖然米人因南北之戰在扶桑的商人少了,可少了不等於沒有啊!

打聽過了,這北米是盛產小麥等,可這箱館來的糧食,其中夾雜了大量稻米,這不是睜著眼騙人嘛。

考慮到幕府在今年的二月到四月,曾派“健順丸”訪問中華松江,因此大家都覺得,這是幕府掩人耳目,其實這批糧食有來自中華的稻米。

可據各家掃探,和歷六月西洋歷7月19日,湘軍轟塌天京太平門,中華長髮之亂初平,這中華百廢俱興,哪有大批糧食出口啊。

而且呢,運到北地箱館不是運到九州、大坂,這樣的航線也有蹊蹺啊。

但不管怎樣,手中有糧不慌,只要有源源不斷地便宜糧食,幕府說這是北米的,那就北米好了。

扶桑政局的動盪,根源來自各方的憂慮,靠著能提供大量糧食,表現出解決時艱能力的幕府,順利渡過了元治元年(1864年)的危局。

而經歷了文久三年(1863年)至今的探索,小慄忠順首倡的西洋式殖產興業,也開始顯露出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