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扶桑鏡夢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章 潮來潮湧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十章 潮來潮湧

“好了,請說‘大海’。”

二條城天守閣裡,政事總裁一橋慶喜的寵妾阿芳,聞言對著照相機鏡頭做出了一個明媚的笑容。

看著有些手舞足蹈的攝影師武藏小金井,久未開顏的慶喜,也不禁露出些許微笑——畢竟,如今政事亂成了一團麻,煩心之餘,只有善解人意的阿芳和戲虐的小金井,才能給他帶來少許歡樂。

但儘管如此,慶喜心中還是放不下,他就不明白了,事情怎麼會窘迫成這樣呢?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慶應二年(1866年)年,受慶應兇作和高麗丙寅洋擾的影響,扶桑攘夷風潮再起。

藉此良機,慶應三年(1867年)二月,在將軍家茂按例上洛,同時六位國是參與齊聚京都的時候,慶喜聯手幕府老中首座酒井忠績一同發難,扶桑政局由此大變。

事後,作為維新派首腦的政事總裁,松平慶永被迫辭職,而慶喜和酒井則分享了權勢:

作為朝廷“禁裡御守衛總督”的慶喜,又被幕府委任為“政事總裁”兼“大坂城代”;

而出身德川譜代四名家的酒井忠績,則升任新設的“國內事務總裁”,成了名符其實的幕臣第一人!

至於將軍家茂,則被留在京都輔政。

畢竟登基的扶桑新皇才十五歲,不能親政的他,需要徵夷大將軍暫且輔佐一年,這不正說明了公武合體的成功麼——可憐的家茂,他在老婆和宮的勸說下,是真的信了。

對這樣的結果,雙方都很滿意:

慶喜的地位再次超然不說,而且他和會津容保、桑名定敬組成的聯盟“一會桑”,這次徹底控制了近畿御領——大坂城代、京都守護加京都所司代,三項役職加起來,畿內筋的六十一萬石,就算徹底落入三人的口袋了。

而以酒井為首的幕臣也不吃虧,不但扳倒了以慶永為首的維新派,還把安撫武力攘夷派的苦出差事甩鍋給慶喜一系。

按酒井所想,近畿的六十一萬石御領,慶喜等人也不可能全部吞下去。

其中三成是旗本名下的領地,這個出產,除非慶喜想自絕於德川家,否則他還得老老實實上繳所得年貢。

另外慶喜的“禁裡御守衛總督”,本來每月就要從幕府支取七千五百俵,一年摺合下來,也是九萬石的份額。

至於大坂的出讓,不是還有大坂城番、大坂町奉行嘛,大家互相扯皮也就是了。

再說了,沒有足夠的好處,慶喜怎麼肯幫著溝通朝廷扳倒維新派!

要知道,幕府內部酒井等人有辦法,可六位國是參與中,有薩摩、土佐、宇和島三家,這些諸侯如今可是妥妥的維新一系。

如果這次不是朝廷幫助壓制,有這些外援的支援,慶永等人如何肯低頭認輸。

而慶喜、酒井等人敢發難,而且最終能如願以償,其實還是受了三件事的影響:

第一件,是慶應兇作。

因為大批良田被改做桑園、茶園等,慶應元年(1865年),稍微穩當一些的扶桑米價,就又開始飛速上漲。

而到了慶應二年(1866年),雖然有維新一派的勘定奉行堀直秀等人奔走協調,米價還是翻了一倍——當然了,各路有心人士扯後腿的事咱就不提了。

誰讓你維新派做主,在慶應二年又和彌爾尼壬(比~利時)、丹墨(丹~麥)、意達裡亞三國簽約通商,這糧價上漲的黑鍋不扣在你們身上,那不是太可惜了。

糧食都被洋人買走了!

因此各地攘夷的風暴又開始高漲,維新派的名聲開始狼藉。

至於是不是真的,大家各執一詞,沒事就扯唄。

其實慶喜、酒井等人都明白,因為生絲、茶葉、白蠟

、樟腦等價格一路高企,這些年扶桑各地糧田不斷被轉為它用,扶桑的糧荒,到元治元年(1864年)就特別嚴重了。

以前價格飛漲,是有部分奸商囤積炒作的因素,可在元治元年,糧食是真的開始不夠吃了!

當年呢,治政的慶永等人從米人洋商處購來了糧食,才暫時解決了這個問題。

所以呢,這個鍋其實不是維新派搞出來的。

但溯本尋源,糧荒是開國通商導致的,所以維新派背這個鍋,一點也不冤!

第二件對維新派不利的事,就是發生在高麗的“丙寅洋擾”。

慶應二年(1866年)七月, 米人武裝商船舍門將軍號跑到高麗沿海,要求其對外開埠通商。

當時米人做出了諸多蠻橫的行為,高麗人一怒之下與之開戰,

結果米人眼大手小,令大家莫名驚詫的是,舍門將軍號居然被擊沉了!

你說說,這“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啊,米人就此丟了大臉。

而且呢,米人雖然叫囂的厲害,可雷聲大雨點小,此事居然好像要不了了之了。

此事傳到扶桑,武力攘夷派大受鼓舞,高麗能行扶桑也可以嘛。

更為詭異的,則是丙寅洋擾還沒完,洋人之後又吃了一個大虧:

因為這一年的春天,高麗大肆捕殺切支丹教徒,其中就有九名佛蘭西洋和尚。

可能是受亞羅號之戰的鼓勵,畢竟張和尚馬和尚差不多嘛,因此佛人以七艘戰船徵高麗。

西洋歷1866年10月14日,佛人開始入侵江華島。

這江華島呢,是高麗陪都,又是其京城屏障。

本來呢,大家覺得這次高麗慘了,雖然佛蘭西人少,即使其不敢大舉登陸進攻高麗京城,但江華島嘛,肯定會被劫掠一空。

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一直鎖國的高麗,不知道從哪裡搞到的西洋新式軍械,就在佛人登岸的當晚,兩艘戰艦就被炸燬了。

而且呢,增援江華島的高麗兵馬,居然和佛人的陸戰隊打的有來有往、不亦樂乎。

本來呢,佛人就有後患之憂。

在當年西洋歷6月,其就在安南挑起戰端,想要侵佔永隆、安江、河仙三地。

同樣坑爹的是,在退入安南的唐人長髮軍餘部的幫助下,佛人被打得狼狽不堪——尤其是唐人客將首領石亞達,每戰皆勝,幾乎讓佛蘭西人聞風喪膽。

因此這次徵高麗,佛人歐羅巴官府就不同意,完全是其遠東軍頭自作主張。

可安南不好欺負,就到高麗來找便宜,這純屬長的美想得美啊。

眼見速勝無望——其實是求勝不能,佛蘭西人只好怏怏不快地撤離,然後找高麗的宗主唐人嚴重抗議去了。

高麗在“丙寅洋擾”中戰勝了米、佛兩國,加上後來安南抵抗佛蘭西成功,這讓得知此事的扶桑武力攘夷派大受鼓舞。

可這些人威風起來,那堅持開國的維新派不就有難了。

至於最後一件對維新派不利的,自然是扶桑皇帝薨了這件事。

扶桑皇帝雖然一直要求攘夷,但他還是比較明智的,對激進攘夷派一直保持著警惕和距離,另外他還一直堅持公武合體,認為沒有幕府的攘夷不能成功。

可慶應二年(1866年)十二月,扶桑皇帝暴病而死,接替他的,是十五歲的皇太子。

而這個皇太子呢,年幼的他信任的是叔叔和外公。

叔叔是誰呢,熾仁親王,就是和宮的原定夫君,和將軍家茂有奪妻之恨。

而其外公中山忠能就更別提了,其滿門上下,全都是武力攘夷的狂熱者——

文久三年(1863年)的天誅組之變,擊斃幕府五條城代官,並糾合十津川鄉士進攻大和高取城,這帶頭大哥就是忠能的兒子、皇太子的舅舅,中山忠光。

因此呢,如今京都小朝廷的風向變了,武力攘夷又成了主流。

總而言之,慶應兇作、丙寅洋擾加朝廷轉向,這三件事就是維新派失勢的誘因。

可讓慶喜萬萬沒想到的是,維新派是倒臺了,可得勢的自己面對的局面,還不是維新派當政時呢——但這次,黑鍋就得自己抗了。

其實,這事誰也沒想到,之前維新派舉步維艱,可換了人之後,那還不如人家維新派呢。

慶應三年(1867年)二月底,政事總裁慶永辭職。

四月初,返回江戶的國內事務總裁,播磨國姫路藩譜代大名酒井忠績,代理幕臣的他開始清理維新派幕臣:

政事總裁慶永倒了,那他的心腹們,橋本綱紀、三岡八郎自然和橫井時存一樣,都回越前福井啃老米飯了;

之前主持簽署彌爾尼壬、丹墨、意達裡亞三國通商約定的外國惣奉行,堀利熙,他被迫隱居;

原留守居井戶弘道,被命令退隱;

軍艦奉行岡部長常、中濱萬次郎離職待命,轉入旗本寄合;

歩兵奉行村田永敏被轉入講武所做學頭;

中途反水的維新派幕臣永井尚志,被提升為大目付;

水野忠徳及時投誠,大目付之位得以保留;

好不容易重新成為大目付的駒井朝溫,被降為勘定奉行;

勘定奉行竹內保德、巖瀨忠震,被明升暗降為西丸留守居;

神奈川奉行大久保利濟,因過份交接洋人、有辱扶桑體統,減封加永蟄居。

……

算上之前辭職的慶永和病死的兩位留守居堀利堅、伊澤政義,維新派近乎全面失勢。

但是呢,實話實話,國內事務總裁酒井等人下手還是比較有分寸的:

首先,對維新派的處罰都不重。

不光沒有剝奪家名這樣的重罰,連嚴懲都都很少——除了大久保利濟,倒黴的他被殺雞儆猴了,但永蟄居也沒剝奪大久保家的旗本地位。

其次呢,漏網之魚也有幾條,比如江戶南北町奉行小慄忠順、井上清直、勘定奉行堀直秀和外國奉行川路聖謨。

而且呢,維新派還有升職的,比如堀利熙的兒子堀利孟,小小年紀就被提拔為大目付。

但堀利熙被迫隱居,堀利孟哪裡肯做大目付,不怕被人陰死啊。

可無論堀利孟如何推脫,最後他還是被任命為作事奉行。

說白了,酒井等保守幕臣還是認可維新一系的能力的,因此只是進行了小懲大誡:

希望他們能知情識趣,別再搞什麼“原領奉還”這樣過激的革新了。

如果肯識時務和光同塵,那以後還可以出來做事嘛。

而且,維新派的根基,是嘉永六年(1853年)黑船來訪後,湧現出的大將能臣,這些人不是做過海防掛,就是出身於長崎奉行、浦賀奉行、箱館奉行等重要役職。

如果真的一網打盡,那恐怕幕府的新政就搞不下去了——不變則死,其實酒井等人也知道這個道理。

可問題是,這以誰為主,那得分清楚啊,如果旗本地位動搖甚至不保,那維新成功了,又能如何?

完全和我們沒關係了不是。

可這批維新幕臣的失勢,隨後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畢竟,酒井等人是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維新幕臣這一缺失,洋人的壓力那可是難以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