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扶桑鏡夢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七章 南柯夢斷(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十七章 南柯夢斷(下)

慶喜在夢中看到了自己《國律一篇》的內容:

第一,對幕府內部實現大舉西化。

除了殖產興業和革新軍制,自己也希望,透過仿照洋人的治政架構,不但能實現人事調整收攏權利,而且還能洗刷各種弊端以復興幕府。

而且自己將治政地點設在了京都,要求大批幕臣上洛幫助自己穩定近畿。

如果近畿真的能穩定,那西國之地就翻不起什麼浪花來。

第二,緩和與朝廷的關係,期望繼續挾皇帝而令諸侯。

將山城國幕府御領獻給朝廷的同時,還要大肆修繕皇宮,這就是給皇室、公卿們的實質好處。

還有,自己策劃將妹妹貞子收為養女,謀劃將其嫁給開始得勢的有棲川宮熾仁親王——熾仁和幕府有奪妻之恨,當年和宮公主嫁給將軍家茂前,其本與熾仁有婚約在身。

因為自己的生母登美宮就是出身於有棲川宮,所以此事已經被對方默許。

加上自去年自己被德川家內定位將軍後,頻頻為公卿和幕臣聯姻奔走。

相信透過這些措施,能大大加深公武之間的親密。

第三,促進與洋人的合作。

慶應二年一月,幕府已經任命了海拉爾特為駐佛蘭西名譽總知事。而這次,自己下令直接僱傭洋人為幕臣,任職於各處的幕府官辦西洋產業。

而且為了討好英人、平衡佛蘭西勢力,自己還延請英吉利人來指導幕臣水軍改制——之前和佛人的軍制合作,主要在於陸上新軍。

另外,自己光派使者出使,力圖穩固與西洋諸國的關係。

可就在自己努力施政的時候,擺在面前的卻有繞不開的兩個難題:

一是二次徵長失利,如何徹底善後;

二一個則是,兩港兩都的開港開埠。

二次徵長失利,幕府聯軍被打得狼狽不堪,小倉城破、石見銀山背奪,連前任將軍家茂都病死於大坂。

如果不能讓長州及時低頭,自己和幕府顏面何存?

而兩港兩都的開埠,則是西洋諸國極其關注之所在:

兩年前四國聯合水軍進逼大坂,要求的是提前開埠。這個要求當時被拒絕了,就惹得英吉利公使既不滿意。

如今如果不能按期開埠,恐怕不滿意就會化為實際行動,有四國炮擊下關的前車之鑑,幕府如果不想與洋人鬧翻,就得把這件事妥妥當當地辦下來。

果然,這兩個難題直接導致了德川幕府的毀滅:

慶應三年(1867年)三月二十二日,幕府奏請敕許兵庫開港。但在去年發生的高麗“丙寅洋擾”鼓舞下,攘夷風潮再起,於是京都朝廷對此不肯決斷,要求召集諸侯共議大事。

結果,在島津久光、伊達宗城、山內豐信、松平慶永相繼上洛後,五月發生了“四侯會議”。

在會上,以島津久光為首,決定先處分長州後討論開港。而如何處罰長州,這些政敵則要求寬典。

可如果寬典,就代表幕府低頭認輸,恐怕之後的開埠一事,幕府更是會被各家步步緊逼。

因此自己堅持兩事一同廷議。

結果卻是輸多贏少,定期開埠只有兵庫港獲得敕許,而長州寬典卻被實實在在地透過了。

至此,因為雄藩不得左右政局,導致局勢每況愈下:

繼慶應二年(1866年)一月的薩長秘盟後,慶應三年(1867年)五月,薩摩、土佐兩家達成了舉兵倒幕的密約。

月幕府組建兵庫商社的訊息走漏,因對幕府欲獨佔對外貿易之利的影響,諸侯開始響應去年“二十二名廷臣列參”的號召,要求“強藩聯合治政”。

八月,繼五月山內豐信離開京都後,四侯中的其他三人也相繼歸藩。可與此相反的是,以薩摩、長州為首,諸侯不斷向京都增兵。

至此,事態變得愈發嚴峻。

到了九月,藝州淺野家也加入了倒幕盟約,增兵上洛。

可此時,因為兩件事,幕府已經陷入了危機之中:

第一件,是佛蘭西大借款的第二批撥款和以貸款購買的軍械遲遲不交付。

問及羅修斯公使,他遺憾地表示情況起了變化。

而第二件,則是幕府的御領不穩。

雖然慶應二年(1866年)的大一揆和米騷動被彈壓了下去,可此後各地騷動依然很多。

尤其是於八月末,從東海道的尾張開始,東海道、近畿和關東,幕府領民開始了“這樣不好麼”活動——此騷亂一直持續到當年和歷十二月。

他們一邊載歌載舞,一邊洗劫商人、豪農甚至代官所,其所求則是順利到伊勢神宮參加二十年一次的移宮大參拜。

因為參與人數達到百萬,幕府對此束手無策,領內秩序被破壞的一塌糊塗。

到了這個時候,德川家的虛弱被大家看得一目瞭然。

和歷十月三日,四侯之一的土佐山內豐信,他派人向慶喜提議“大政奉還”,建議德川家讓出征夷大將軍,然後歸大權於朝廷和雄藩。

萬般無奈之下,慶喜和幕府只好退讓:

十月十四日,慶喜上表“大政奉還”,之後於十五日,經大廷議後朝廷接納德川家所請。

甚為驚險的是,就在十月十四日當天,倒幕公卿已經下發了密旨討伐德川家。但因為幕府已經“大政奉還”,此事只能中途而廢。

之後朝廷向諸大名發出了進京參與國是的詔命,但開始時應者寥寥——“大政奉還”後德川家實力無損,觀望的諸侯佔了主流。

十一月,在京都的諸侯漸漸分成了三派,有主張徹底打倒德川家而自肥的討幕派,也有建議適可而止就此諸侯公議大政的公議派,甚至還有為德川家抱屈含冤的佐幕派。

但十二月九日,經小御所會議後,朝廷釋出《王政復古令》,正式開始組建治政聯合體。但這樣的大事,卻沒有邀請慶喜,對德川宗家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非常不好的預兆。

果然,第二天,慶喜被通知“領地返上”,朝廷減封德川家為二百萬石,而德川宗家御領為六百八十萬石左右——其中近二百六十萬石是家臣旗本的領地。

雖然在夢中,慶喜至此也難免大汗淋漓。

但被魘住了的他,只能看著事態一步步惡化:

十二月十二日,自己決定退讓,於是離出京都二條城轉進大坂。

在大坂,德川家臣們痛定思痛特別憤怒,於是決定向京都提交了“舉正退奸表”以示抗議。

十二月二十四日,經公議派從中斡旋,將朝議“領地返上”改為“辭官納地”。雖然內容不變,但言辭緩和了許多——因為按“辭官納地”的意思,是德川家主動退讓。

十二月二十七日,在四年前的“八月十八日之變”中,被趕出京都的激進攘夷派落難七卿返回京都述職——病死了一個,另一個因參與生野之亂東躲西藏,因此其實回來的是五人。

這些人被再次啟用,加上長州毛利父子官復原職的訊息傳來,大坂的自己和家臣團不由得如坐針氈——死敵翻

身,想來必然不肯善罷干休。

至此,稍微緩和的局勢變得再次緊張起來。

就在此時,十二月二十五日江戶薩摩藩邸被攻擊的訊息傳到大坂。

原來,十月開始,以薩摩藩邸為基地,討幕派不斷挑釁:

以護衛十三代德川將軍家定的遺孀天璋院為名,薩摩藩在江戶組建了數百人的浪士隊。

這些人四處滋事,橫行市井不說,甚至還有意攻擊原幕臣宅邸。

到了十一月至十二月間,這些人在甲斐、下野、相模舉兵生亂,結果大敗而逃。

十二月二十三日,這些浪士又再次生事,主動攻擊了維護市井安定的“江戶市中取締役” 莊內藩駐所。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甚至當日江川城被縱火,據傳也是這些人所為。

因此,十二月二十五日,莊內藩聯合原本的幕兵,徹底踏平了薩摩藩邸。

這個訊息傳到大坂,聽到討幕派的不依不饒和胡作非為所,這大大激怒了慶喜和家臣們。

而受燒燬江戶薩摩藩邸的鼓舞,主戰派要求慶喜不能再退讓了。

於是慶應四年(1868年)元旦,自己命大目付瀧川具舉上洛,以“討薩表”要求朝廷懲治薩摩等奸賊的不法之事。

可萬萬沒到的是,瀧川具舉一行受到攔截,然後強行前進的時候,又被對方攻擊。

因此,悲憤的家臣們要求自己出兵上洛。

於是,一月三日,鳥羽伏見之戰爆發。

但和之前的二次征伐長州一樣,一萬多人的德川聯軍,竟然被不到四千人的敵軍打的慘敗——甚至一直支援自己的澱藩和津藩也倒戈了。

從三日開始戰鬥,到六日,一些敗軍已經退回了大坂。

大勢已去,驚慌失措之下,自己甚至來不及安排守備,就於一月六日夜出大坂,一月八日乘開揚丸狼狽逃回江戶。

一月七日,挾鳥羽伏見之戰大勝之威,朝廷釋出了對自己的追討令。

—月九日,公卿三條和巖倉被任命為總裁,至此佐幕派一舉掌握了朝廷大政。

一月十五日,朝廷和諸國公使接洽,二十五日西洋諸國表示中立。

二月三日,朝廷釋出了討伐江戶的詔書,,二月十一日正式分三路出兵。

而一月十二日就返回江戶城的自己,對此束手無策。於是,二月十二日自己退居上野寬永寺待罪,以示一心恭順之意。

四月十日,得到寬典許諾後,德川家臣在勝義邦的帶領下降服,江戶由此無血開城,而因喪失了本城,德川幕府二百六十餘年的過往也成了一片雲煙。

這期間,最令自己頓足捶胸的,就是看錯了勝義邦——本來還指望他能有所作為,可誰成想,勝義邦竟然以“扶桑不可內鬥以免給洋人可乘之機”為由,成功勸說大部分家臣放棄抵抗。

之後,心死若喪的自己,看到上野之戰和奧羽?箱館之戰的發生。期間,忠於德川宗家的殘部,全都被消滅的乾乾淨淨。

就在這時,一聲驚雷突然響起,原本死活不能動彈的自己,居然從夢中一舉清醒過來。

“原來是場夢啊,奇怪如此栩栩如生。”

就在慶喜擦汗的時候,近侍首領新門辰五郎突然拉門闖了進來,還沒等慶喜發火,辰五郎已經跪倒嘶喊:

“聞朝廷敕許改稅,北地逆賊發兵上洛。

昨日大坂已經陷落,請公方樣速作決斷!”

慶喜聽了,不禁心頭火起,這是又要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