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古代 > 穿越之細水長流最新章節列表 > 101、野菜也賣錢(正月二十三)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01、野菜也賣錢(正月二十三)

店面太小, 潘安不能久待, 放下菜筐就駕著騾車先回了莊子。

經了元宵節踩死人的事,現巡街的衙役, 可不許牛車騾車在路邊駐留太久。

餘財多候潘安的騾車一走,便就拿兩張長凳將兩個筐子擺到鋪子前面,開始吆喝:“蘆蒿哎––, 新鮮的早春蘆蒿哎––!”

“便宜賣嘍––!”

餘財多這一輩子雖只賣過兩個月的糧,但市面上呆久了,見慣了門口小商小販的叫賣,所以當下鋪子裡上新貨,他開嗓叫賣, 沒一點心理障礙。

聽到便宜兩個字,李家糧店兩邊的鋪子立刻有人探出頭來張望。

“餘掌櫃, ”左邊賣饅頭窩頭等吃食的季有財季老闆問道:“你這是賣啥呢?怎麼吆喝上了?”

“蘆蒿!”餘財多見是熟人, 立把筷子遞過去:“我們老爺剛讓人送來的野菜。”

“您嚐嚐這蘆蒿炒的菜!”

季有財知道餘財多是個莊僕,現在只是替主人看店。故而素愛沾便宜的他不願叫餘財多看低, 當下拿著筷子便不夾臘肉——他只夾了一筷子蘆蒿送進嘴裡。

不過嚼了兩口, 季有財便問:“這什麼蘆蒿咋賣的?”

“一紮三文錢,正好炒一盤。”

雖然一紮蘆蒿半斤不到還帶葉,但餘財多依舊按一斤芹菜的價格來報價。畢竟,這蘆蒿生長得靠著水,一般的菜園子可長不出來。

三文也就一個雞蛋的價錢,季有財也是吃久了白菜想換個口,當下便拿了一扎菜, 丟下三文錢。

餘財多一邊收錢一邊囑咐:“季老闆,這菜和芹菜一樣,吃時要摘掉葉子,只炒杆子。”

就這樣,靠著蘆蒿這個和糧店生意八杆子打不著的野菜,餘財多做成了開年來的第一筆生意。

有了季有財這個先例,右手的燒餅鋪子也很乾脆的來買了一把蘆蒿。如此,不過一刻,周圍臨近的十幾家鋪子老闆或者掌櫃都來買了把蘆蒿。

經了這一波的生意小高峰,接下來就都是散客生意了。

託去歲年賣枸杞的福,現北街的住戶,即便是轎伕縴夫這樣的苦力,手裡也都有餘錢。所以不過一個時辰,兩竹筐,近五十斤蘆蒿便就賣了個一乾二淨。賣完結賬,餘財多數了數足得了三百二十多文錢。

這野菜生意,餘財多想:能做!

午飯後,潘安架著騾車來糧店看情況。他眼見蘆蒿全部賣出,得了三百錢還多,當即大喜過望,便趕著回莊子抱信。

餘莊頭得了信也是大喜。他趕緊地安排家裡孩子去割蘆蒿,然後又囑咐四丫再挖點薺菜、馬蘭頭之類,明天也帶進城去看看是否也能賣。

囑咐好家裡人,餘莊頭方來告訴李滿囤。李滿囤一聽不用本錢,就能得錢,有啥不樂意的,當然極力支援。

於是沒疑慮的,李家糧店次日不止依舊賣蘆蒿,還添了薺菜和馬蘭頭。蘆蒿依舊一紮三文,薺菜、香椿和馬蘭頭則是一紮一文。

說實在話,三文一紮的蘆蒿對於北城的苦力而言,還是有點小貴,但一文一紮的小菜,確是能夠承受––不過是在原來的豆腐、雞蛋,甚至啥都不要,只要一點鹽的基礎上加一文錢,便就能讓全家老少一起嚐個早春的新鮮。這樣的賬,是個人都會算,於是,李家糧店這試水的薺菜、香椿、馬蘭頭反倒是比需要臘肉配的蘆蒿賣得更快更好。

不過三天功夫,餘莊頭就摸清了適合店賣的野菜,每天使潘安往店裡送蘆蒿一百扎、薺菜、香椿、馬蘭頭各兩百扎,以及柳枝、榆錢各五十扎。

如此一天差不多能得1吊錢,其中主家李滿囤能得600錢,莊僕們能得400錢。

雖然,主意是餘莊頭出的,但等生意穩定後,餘莊頭又把挖菜的任務分到各家––他家正在建房,只靠自家孩子,實在是挖不了這許多的野菜。

如此,算上整個莊子所有莊僕家的孩子,差不多就能擔下這個活計,然後給每家每天能多添個二三十文錢。當然,似餘財多和潘安兩家,則是要多得一份錢,畢竟一個賣菜、一個送菜,都是辛苦。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李滿倉天天送接送孩子進城唸書,所以他大哥的糧店賣野菜的事立刻就知道了。

李滿倉看糧店的野菜生意不錯也很動心。於是他便去細水河邊割了兩筐蘆蒿,然後趁早起送孩子的進城的機會,到南城自家宅子附近叫賣。不想生意也很不錯,一會兒便得了三百來文錢。

確實拿到了錢,觀望中的郭氏就在李滿倉去給李滿園幫忙建房時自去了細水河邊割蘆蒿。

對於郭氏的舉動,李高地極為贊成––滿倉家有四個孩子的婚嫁呢,兒媳婦心無成算,不知道剩錢還能行?

在看到野菜的確切收益後李高地終於原諒了郭氏先前不養豬的過錯——他原先堅持養豬為的也是錢,現賣野菜來錢更快更多,他自然就改弦易轍支援賣野菜了。

於是,李高地和剛在李滿囤村裡宅子廚房給李滿園收拾好午飯碗家來後坐炕上喝茶的於氏道:“難得有個剩錢的路子,郭家的要去忙錢。”

“家裡的活計你也幫忙看著點兒。”

於氏嘴上笑道:“這還用你說!”心裡卻不大得勁:兒媳婦出門挖個野菜而已,這又是多大的點事兒,哪裡就至於耽誤家裡活計呢?

現這老頭子人是鑽到錢眼裡面去了。他也不想想她都多大歲數了,現一天兩頓給李滿園蓋宅子燒飯就夠累的了,還要使喚她做家務。

李高地也笑:“我不過是白囑咐你一句罷了。”然後又嘆:“可惜滿園在建房,不然他也挖了野菜,然後讓他家買的人在家門口看著賣賣,也不耽誤家務和帶孩子。”

於氏聽著也有道理,但她想到兒子滿園得了錢不說孝敬自己,反倒買了人伺候他媳婦錢氏,而自己這把年紀還要去給他家幫襯家務,心裡膈應得厲害。偏這話還不能和人抱怨,於氏心中氣惱,懶得接話。

李滿倉能看到李滿囤賣野菜賺錢,買了騾車日常在北城門口拉活的劉好當然也知道了他大舅哥賣野菜的事。事實上,不止他知道,整個大劉村、甚至大半個高莊村的人都知道了——大劉村不說了,原就離城近,而高莊村則是因為最近蓋房的人多,族人多聚在一處,其間只要有人進城瞧到,然後隨口一說,可不就全知道了嗎?

野菜這玩意,不似百合,除了細水河河邊有外,麥田裡多得是。

現麥田裡麥苗、野菜和雜草混長。等清明後,還要全家一起下地鋤草。現能邊挖野菜邊就把草給順手拔了,倒是便宜––野菜賣錢不說,麥苗也能長得更好些。

於是,幾乎一夜之間,雉水城的居民發現家門外大街小巷,充滿了賣野菜的農人。

驚訝之餘,掏一文錢買一把野菜嚐嚐,結果發現味道竟然還算不錯。於是,家常的就買一兩把做菜。

由於賣菜的人越來越多,似薺菜這種漫山遍野的大路貨,價錢很快就跌成泥了。一文四把,還不夠工夫錢。

餘財多自第一次發現薺菜賣不完後就一邊減價賣,一邊讓莊子減了送貨––畢竟孩子們挖菜也不容易。

如此不過幾天,餘財多就發現他這店能賣的便只剩了蘆蒿。

這年頭,還不流行分河段到戶。所以自知道蘆蒿能賣錢後,河邊的蘆蒿很快被想錢想瘋了的人給挖絕了種。以致現雉水城裡還有幾個賣蘆蒿的,都是家裡有騾車,可以到遠地野河岸裡割蘆蒿的。

劉好現在每天天不亮,就去離家三十裡的野湖邊割四筐蘆蒿,然後再拉回到城裡賣,一天能得近五百錢。

而李滿倉家沒有騾車,只有牛車,且每天還要接送孩子,所以,李滿倉便只能改賣薺菜這些便宜野菜。

一文四紮就四紮,李滿倉如此想:橫豎他一天一文不得也要進兩趟城。而現今,能額外得二三十錢,有啥不幹?若說辛苦,給人扛活不辛苦嗎?可幹一天,也就五十文。他家現只是挖挖野菜,然後賣賣,就抵半天的短工,夠買一斤肉了。所以,這一份辛苦,他和他媳婦認了。

對於李滿倉的想法,李高地極力贊成––生為莊戶人,只恨沒錢,不怕辛苦。

隨著菜價下跌,利潤減少,這進城賣菜的人便就少了––賣菜的農戶中很多人家裡都有枸杞這項大出息。他們現在熱情褪去,冷靜下來,細細一算賬,發現為賣點野菜吃這許多辛苦一點也不合算。於是,就主動退出了賣菜行列。

這賣野菜的人少了,而城裡人又吃慣了野菜,故而這菜價又慢慢地漲回了一文兩紮,然後穩定下來。

餘財多覺得這薺菜一文兩扎能賣,加上店裡問薺菜的人也多,便又讓莊子裡復了送貨。

自莊子開始賣菜後,紅棗就不大出門挖野菜了––現她家餐桌各色野菜都有,而挖菜的田地,隨著天氣日暖,開始化凍,出門就是溼漉漉的爛泥地。紅棗不想踩爛泥,穿毛窩也不願意,故日常便只在莊門花圃、客堂、主院,這些有石板路的地方活動。

李滿囤走多了石板路,現今再去高莊村給李滿園建房走村裡的爛泥土路,便就禁不住想:怪不得古話裡說“修橋補路大功德”,這石頭路確實利益子孫。

今春莊僕們都在建房,也就罷了。等今夏農閒的時候,他倒是買點石頭,讓餘莊頭安排人把莊子裡的路也修上一修。別的地方修不修無所謂,這磨坊到客堂這段路,倒是修好了走騾車便宜––不然每天進城送菜的車輪上帶的泥會滾得石頭路上到處都是,看著著實難過。

作者有話要說:  幹啥都是一窩蜂,賣野菜也是如此。

這次李滿倉和劉好都剩者為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