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我成了富一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二十四章 雙方是合作共贏的關係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百二十四章 雙方是合作共贏的關係

“絕對能!”葉風肯定回答道:“相比攝像頭的顯示屏,電池的技術含量明顯沒那麼高,我們完全可以走出自主替代的路子來。”

葉風詳細解說道:“電池產業規模很大,是個上百億美元以上的市場,主要分為上游的消費電芯和下游的電池模組。”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下游的電池模組是採購電芯後,把電芯和保護板、外殼、配上膠水,貼上商標,做成一個可以即插即用的電池。這個部分毛利率只有10%上下,扣掉費用後,淨利潤常年在3-4%貼地飛行,是個稍有不慎,就要關燈吃麵的行業。”

“上游消費電芯行業佔了電池市場一半的價值,而且毛利率高達20%-40%,利潤十分豐厚。”

葉風舉例道:“像深市的德賽電池,業務主要集中在下游電池模組這個辛苦活上。原因也簡單,深市有著眾多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的廠商,終端電子產品需要就近配套。”

“電池模組企業會跑,但核心的電芯企業基本上安營紮寨在東洋、韓國。ATL、LG化學、三星SDI、村田等四大廠商佔據了超過60%的市場份額。”

“其中比較可惜的是ATL新能源,本來是華國人創立,但是2004年被東洋的TDK收購,成為了東洋企業的子公司,目前國內成規模的消費電芯大廠僅剩天津的力神和光宇,主要面向國產機。”

“恩恩!!”

聽到葉風對電池行業如數家珍,瞭如指掌,來自天津的力神和光宇兩家電芯公司負責人齊齊點頭。

正如葉風所言,國內電池行業還任重道遠,但好歹上下游都有廠商。

比起前面所說的攝像頭和顯示屏要好發展得多。

接下來,葉風指出手機產業的第四大部分:聲學元件。

葉風看了看臺下的眾多供應商,笑道:

“聲學部件主要由聽筒、揚聲器、和麥克風,三個主要零件市場組成。在座的各位,相信大部分都涉足此類產品。原因很簡單,因為聲學元件組裝極其複雜,需要依靠大量手工而非自動化器械,因此我國廠商發展很快,比如瑞聲科技和歌爾聲學,就佔據了一部分的市場份額。”

葉風話題一轉,“不過,像這種低門檻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難免招來同行的追擊。所以,掌握核心技術,像麥克風晶片這樣的技術,勢在必行,國產廠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瑞聲科技和歌爾聲學的負責人正在臺下聽著呢。

沒想到,葉風居然還知道他們這樣的小廠商,還向大家提起他們。

不可否認,葉風說得很對。

但是像麥克風晶片這樣的核心技術,兩人苦笑,這根本玩不轉啊。

他們廠子賺點錢,就拿來招更多的工人,建更多的廠房擴大生產,哪還有心思想著研發核心技術啊?

其他廠商不也這樣嗎?

麥克風晶片只管向美國廠商訂購就行。

這時。

葉風面向眾人,鄭重地說:“不管大家今後有多少人,成為華風手機的供應商。只要在技術和資金上,需要我幫忙的,我都義不容辭。晴風集團旗下不僅有網易、騰訊、淘寶、永珍、傳奇眾多網際網路軟體公司,還有中海中芯國際、蓉城晶片IC設計室、深市晴風智造等硬體公司。相信我葉風還是有這個實力的。”

“那肯定有。”

“我們相信葉董。”

臺下上百供應商代表齊聲應道。

葉風點頭微笑:“那好,希望各位回去以後,拿出自己最精尖的技術,為華風手機提供元器件。大家最好都把工廠建在深市富士康周邊,相信以後的消費電子市場會越來越大的。”

……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

2005年很快過去。

除舊迎新來到2006年1月9日。

美國蘋果公司終於在這一天,釋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機產品:iphone。

喬布斯在發佈會上精彩紛呈的展示著蘋果手機。

引發巨大的討論。

細心的網友很快就發現了iphone和一個多月前釋出的華風手機,有巨大的相似之處。

外觀尺寸基本相同。

只是一鍵返回iphone是圓形的,華風手機是圓角方形的。

iphone用的是ios閉源系統,華風手機用的是安卓開源系統。

iphone是美國首發,主打美國市場。

華風手機是華國首發,主打華國市場。

其他的地方,幾乎沒有區別。

“不會吧?華國的智能手機效能比得上我大蘋果?”美國網友紛紛驚呼。他們更多的是不相信,覺得華風手機不可能有iphone的效能。

“不會吧,美國的智能手機效能和我們的華風手機差不多?”華國網友也紛紛驚呼。他們更覺得不可思議,什麼時候,華國的電子產品效能,可以比擬美國蘋果這種尖端科技公司了。

美國網友覺得華風手機肯定是抄襲iphone。

華國網友反駁說華風手機更先釋出。

兩國網友在網路上互噴口水,互相問候家人,紛紛指責對方抄襲。

雙方吵得不開交。

就在這時。

葉風和喬布斯發表聯合聲明:“華風手機和蘋果手機在多項專利技術上存在互換。雙方是合作共贏的關係。”

一紙宣告。

像一顆重磅炸彈。

雙方的爭吵平息了。

華國網友齊聲振奮。

“華風手機太強了。”

“竟然是互換專利?”

“我一定要買一部華風手機,支援國產。”

“支援國產,反正和蘋果手機效能都是一樣的。”

“時間時間快些吧,哥已經等不及了。”

……

關於智能手機的討論在網上沸沸揚揚。

此時的手機巨頭諾基亞卻沒引起重視。

時間進入2006年,這是諾基亞有史以來最輝煌的一年,全年出貨手機數億臺,是手機市場的絕對霸主。

要說智能手機,諾基亞光是N系列智能手機就有好幾種,也有自己的塞班系統。

哪裡理會什麼華風智能手機、蘋果智能手機。

不僅諾基亞沒引起重視。

第二大手機廠商三星也沒引起重視。

此時,三星會長李建熙正在密謀一件大事。

那就是幹翻灣灣積電。

灣灣半導體代工巨頭積電公司,其創始人張中謀渴望為家人留出更多的時間。於是在2005年6月,張中謀宣佈卸任CEO,退居二線。每天7點準時下班陪伴家人,吃吃飯、聽聽音樂會。

然而,他的老朋友李建熙,卻正在集結兵力,準備殺入積電的腹地。

李建熙是三星創始人李秉喆的第三子。三星半導體的總設計師。

在1974年他就提出了規劃,並先後50多次前往美國引進技術,要把三得打造成全球半導體的霸主。

這也打動了他的父親李秉喆,表示一定要在自己閉眼前啟動這個事業。

但是,面對80年代如日中天的東洋,直到李秉喆去世,三星半導體也僅僅虧光了3億美金本金,毫無收穫。

而就在李建熙接位的1987年,三星半導體也等來了機遇。當年,東洋東芝私下出售裝置給蘇聯的秘密被美國發現,被東洋半導體壓著打的美國,立刻藉著機會揮舞起了制裁大棒。不但對東洋存儲芯片徵收100%關稅,還啟動了讓不少貿易國聞風喪膽的“301”調查。

眼瞅著東洋半導體被美國按倒在地,三星喜大普奔,立刻衝了過去,踩上一腳。

李建熙的訣竅是“高價買人、低價賣貨”。

用三倍工資挖空了東芝工程師,快速提升技術,再用低於成本的價格戰發動攻勢,而且還大打感情牌,呼籲海外韓國工程師回國參戰。在IBM工作了7年的技術骨幹陳大濟聽到後馬上沸騰了,當即回國參戰。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三星依然保持著高資本支出,敢打價格戰,不怕價格戰,使用“反週期”投資大法越虧越投。終於,在2004年時,擊垮東洋東芝等公司,成為存儲芯片霸主。

隨後,李建熙大手一揮,炮火瞄向了積電,開始進軍晶片代工。

李建熙的策略很簡單,發揮三星多元化優勢,以點帶面,全面突圍。比如面對積電第一大客戶高通,三星採用的方式是“以買尋賣”,讓三星手機去買高通晶片,然後說服高通把晶片代工也交給三星;而對蘋果,三星則丟擲了存儲芯片、面板、晶片代工的捆綁銷售策略,所謂賣顆白菜送根蔥。

三星整體戰略都在半導體霸主的道路上。

鄰國釋出華風智能手機,三星是根本不在意的。

“華國能研發出什麼智能手機?不過是山寨機翻版罷了。”三星高層如此想。

“反正我們的半導體戰略成功了就好。這不,美國蘋果的手機芯片,也得讓我們來代工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