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貞觀小財神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七十八章 農事入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百七十八章 農事入手

“這你就放心吧。”

“我又不是財迷生風,怎麼可能一開始就大張旗鼓的賺錢,一切可以循序漸進的來。”

“再者,現在不是也沒有原料,作坊根本就開不起來嗎?”

“那現在就不必擔憂了,你把這件事先辦好了就成。”沈安拍了拍書架上的書冊,塵土登時就升騰了起來,沈安登時就沒有話了。

狐狸治,果然是個物盡其用之人!

翌日清晨,天才剛剛亮,李治就把他拉了起來。以送飯為名,攪得他不得安寧。

作為太子,今天的他也是不得清閒。崇文館裡早就給他安排好了課程,鑑於他才剛剛升任太子,又年齡尚小。

李世民的意思是,讓他先在崇文館中,和眾位貴戚子弟一同學習,不僅可以增長知識,同時也可以廣泛交友,增長見識。

關鍵是,小雉奴不是一個耐得住寂寞的人,沒有人比李世民更加瞭解這件事。

在初當太子的這一段時間,還是讓他先和幾個學生共同學習,有一個活潑的環境比較好。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也正是因為這個,李治才早早的就把沈安給叫了起來,老子都開始上課了,你還在清閒,這說得過去嗎?

於是,一身懶骨頭的沈安,也只能是勉強打起精神,鑽到崇文館的藏書室去了。

從後世的眼光看去,大唐的各種制度,可以變革改進的地方當然是數不勝數。

可是,從哪裡入手,一直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

沈安把各種卷冊堆滿了桌案,卻一個字都沒有看,看了也沒有多少用處。

還不如老老實實的回憶上一世學過的各種知識,爭取找出一個可行的計策來。

處於中古時代的大唐,還是一個純粹的農業社會,同時,奴隸制尚存。在這種社會結構之下,最為重要的兩件事,就是發展農業和促進軍事武功的建設。

別看李治吹得大,有什麼看法都儘管說,建議也可以隨便提,但那是他的說法。

沈安還是很明白自己的定位的,那些貨幣制度、兵制上的問題,想要解決,也不是他能插手的事情。

正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又不是朝廷肱骨,提出的建議若是太尖銳了,一下子觸動了各位老臣們的敏感神經,可就得不償失了。

於是,他還是把目光投向了農業。

這是最保險的,不會出差錯的。

從歷朝歷代的歷史記載之中也可以發現,承平時代的皇帝也好,太子也罷,一年到頭干預最多的也是農業。

勸課農桑,鼓勵農業種植,引進各種新鮮的果蔬品種,這些都是他們熱愛做的事情。

沈安現在不過是掛職東宮的小官,既是如此,從這裡入手是再好不過的。

說起大唐的農業,沈安認為,最應該有所變革的,而且也很容易變革的,便是畲田制。

所謂畲田制,在現代已經比較少見了,在南美的熱帶雨林或許還可以尋覓其蹤。

便是放火燒山,燒草,用營養豐富的灰燼作為肥料,現燒現種。同時,灰燼的熱力還有助於植物種子萌發。

古代人不會想這麼多,只要能便利的耕種,來年收成好就可以了,他們也不會在意什麼環保因素,臭氧層的空洞。

當然,這樣的畲田肥力是無法長久保持的,最多三年,肥力就會退化,無法種植。

那怎麼辦?

就換下一片地方,繼續放火燒山唄。

被放棄的土地,不用管理就可以繼續茁壯成長。

這樣的種植方法,當然是不利於農業的發展的,但是,唐人不管是上層的貴族,還是下層的普通民眾,都根本沒有科學種植的觀念。

雖然也知道種田需要澆水施肥,可對於他們來說,畲田要方便多了,反正這個年代,整個國境之內,人口還是比較稀少的,人均耕種面積極大。

土地也沒有受到多少破壞,不用鬆土,不用經常照看的田地,自然是最好的。

至於將來,將來還不知道人在哪裡哩,想那麼多做什麼。

古代人口的平均年齡就在那裡擺著呢,他們想的沒有那麼長遠。而對於沈安這樣的觀察者來說,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眾所周知,王朝時代土地兼併一直都是非常嚴重的,在貞觀這樣的年份,因為是大唐剛剛建立,一切還屬於煥然一新的階段。

不只是人,就連制度也是一樣。

人們的精神面貌昂揚奮進,人人都以身為唐人而自豪,經歷了隋末的喪亂,豪強們的勢力也大大減弱。

目前,在大唐的治下,大多還是比較老實的。

不過,即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承諾分給農戶的土地,往往也不能足額的分配到他們的手中。

一面是良田不夠分,一面是很多荒蕪的土地,根本就沒人照應。即便是長安這樣的超大城市,出了裡坊區,照樣有一眼望不到邊的荒地,根本就沒人耕種。

這還都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由於種植技術不高,開墾土地不多,大唐的許多州縣一直是處於糧食不夠吃的境況之中。

一年到頭,四處鬧災荒,這就需要健全的儲糧制度,嚴格來講,大唐都城周邊設立的糧倉已經不少了。

可是,不管是長安,還是洛陽還是時常出現饑饉的災民,實際上,是因為漕運仍然不夠便利。

以及糧食的產量並沒有高到可以自給自足的地步。

便利漕運,疏浚河道,這些事情,沈安自然是心中有數,也知道這項工作應該提早進行。

有唐以來,到了唐玄宗執政的時期,從南往北的水陸運輸路線就得到了很好的維護。

以至於兩京之內,以及沿岸的許多州縣再也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饑荒。

這件必須要做的事情擺在眼前,之所以一直沒有人去提起,並不是沈安膽子小,也不是因為朝臣們就頭腦不好使,沒有想到。

而是因為,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動用巨大的人力物力,不是動動嘴皮子就可以做到的。

疏浚河道需要數以萬計的丁夫,這還不說,就算是轉運糧食,不管是走水路還是走陸路,要調撥的勞工就不計其數。

比如洛陽最大的國家倉庫含嘉倉,其起運的碼頭附近,常年停留著無數的窮苦人。

他們是腳伕,是人力,數不盡的糧食需要經由他們親身揹負,甚至是人力牽引貨船才能抵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