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憶昔大唐貞觀世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九十一章 高句麗使臣入京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九十一章 高句麗使臣入京

軍中多趣事,一次入營儀式,讓眾位皇子對待訓練時,更添了三分熱度。

李愔和李治,慢慢開始適應這裡,一切都變得有條不紊。

入營儀式很簡單,簡單到讓他們深深刻印在腦海中無法抹去,這也是第一次,他們在一隻軍隊中,看到這樣的發言。

沒有什麼蠱惑人心,或是震徹心脾的勵志之言。

完全是用功勳、用軍紀去改變他人對於白狼的認知。

令必行,號必戰,白狼所致,萬里煙雲!

李泰的適應能力,那真是讓人無話可說。

第一天只訓練了三分之一,第二天開始,硬是咬牙堅持到最後,後來每天更是不曾喊一句苦痛。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種精神,極大地激勵了另外兩小,雖然他們還只是能完成四分之一不到的訓練量。

李方晨巡營結束,領著十七等人趕赴小方莊,打算去看看王萱兒。

入得莊中,直奔學堂。

一處小院子裡,歡聲笑語從中傳出,李方晨示意十七不必敲門,在門外待了片刻。

聽到的全都是王萱兒和孩子們的笑聲,隨後詢問他人,這位王姑娘近日來都做了些什麼。

守著王萱兒的白狼軍侍衛,給李方晨做了解釋。

這位王姑娘,似是十分喜歡這裡,每日從未見推辭,早早到來。

莊中年紀稍小的孩子,在她的指引下認字讀書,經常一起玩耍。

李方晨微微點頭,心道:“這姑娘真是不錯。”

不過,今日就算了打擾人家,秦王府剛傳來一條訊息,一個小國進貢。

本來李方晨不打算湊熱鬧,可一聽這小國的名字,忍不住撓了撓腦袋。

“怎麼還自己冒出來?本王本來還想著過一段時間,再去找你們的麻煩!”

剛想著高句麗的京觀,人家就派使臣入長安進貢?

“回長安,入宮!”

李方晨倒想看看,他們打著什麼鬼主意。

可他是萬萬沒有想到,除了高句麗,還有一個小國。

而且這個小國的名字,還特別熟悉!

倭國!

漢史學班固所著的《漢書》中,將一處化外之地,定名為倭,這邊是倭國之名的由來。

後貞觀十九年,倭國一統,其天皇更名為“太陽”。

自此之後,倭使頻頻與大唐走動,更有了“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不過眼下嘛,還是“倭”國!

李方晨忍不住冷笑,“一個兩個,該來的都來了!”

反覆小人,學唐而忘本,後世更將其看作當年徐福出海所帶三百童男童女的子嗣。

李方晨任僱傭兵時,也認識不少太陽國人,雖是賓禮有節,但骨子裡始終帶著一絲奴氣。

最令人不滿的便是,茶道、禮法之說。

不可否認,太陽國人為華夏文化保護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但是奪他人名史為己用,揚言他人先祖與自己有關,實在是有些讓人不恥。

“備馬,本王要入宮!”

李世民剛剛下朝,還在思考高句麗進貢的含義,卻聽內侍稟報,秦王歸宮,很是著急。

李世民不解道:“可是青雀他們出了事?”

連忙派人將李方晨招入殿中,入殿後,李方晨直言問道:“父皇今日可有高句麗、倭國兩處進貢宗主國?”

李世民點頭,“不錯,你如此著急入宮見朕,可是因為這兩國?”

李方晨拱手道:“父皇難道不希望毀去高句麗的京觀?”

李世民冷哼一聲,“朕如何不想?若非如今時局動蕩,不然朕早就發兵了!”

“還請父皇三思,此兩國絕非善於之輩!”

此兩國?李世民忍不住問道:“高句麗朕早有算計,只是不知那倭國又如何招惹了我大唐的秦王殿下?”

李方晨答:“沿海之地,漁民外出得歸,常言,海中匪盜猖獗,殺人劫物無惡不作!”

“那又與倭國何干?”

李方晨又道:“大唐沃土之東,有一處海島,《漢書》稱其為倭。其島上之人,未有人倫之說,不懂禮教之言。衣不蔽體,整日燒殺擄掠。後自學造船之術而出海,入隋,以國書獻之......”

說到此處略有停頓,就好像叫故事講了一半卡住了,李世民忍不住問道:“國書中何言?”

李方晨道:“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隋煬帝聽後大怒,對言鴻臚卿令,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

李世民微微點頭,“此事朕只是有所耳聞,倒還真沒有你知道的這般詳細。”

“兒臣早年曾見過倭人!”

“什麼!”

李世民忍不住站起身,李方晨說的早年,只怕是他與平陽相處的那一段時光中。

“臨海之地,一處村莊,老者遇見一落魄海難者。那時,兒臣與姑...姑母曾在那處村莊中隱居。老者乃是村中長者,頗有威信。見那海難者半死不活,便動了惻隱之心,將其帶回家中好生照料。卻不知引狼入室,此人口中言語極為混亂,大喊大叫也不知說些什麼。七日後,此人病好,跟著老漢學打漁的本事,為人倒還算老實。可誰也不曾想到,那人有一日趁著老者不在,玷汙了家中幼女,老者歸家後大驚,卻被其所殺......”

“那接著又發生了什麼?”李世民已經皺起了眉頭。

“村戶聽得叫喊,過去幫忙,好不容易將那人擒下。可惜老者與女,已經沒了生息。兒臣那時年幼,便多嘴問了幾句,村中人給兒臣答疑。海外之人,老者本不該多管此事。若救得是漢人,倒還簡單,可惜他救錯了人!”

李世民略有不甘地問道:“那落難者,最後可曾償命?又是出自何處?倭人?”

李方晨自顧自地講道:“後來,常有海難者出現,村中人有不管對方生死者,也有樂善好施者。可那些一口外邦之言的倭人,養好了傷,學會了恩人的本事,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殺死他的救命之人。”

“胡言亂語,世上怎會有如此混賬之輩?救命之恩,最後換得對方恩將仇報?”

李世民有些聽不下去,覺得李方晨在騙自己。

李方晨苦笑道:“父皇又怎知沒有?父皇難道還沒想明白?”

李方晨的故事中,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些人,在學會恩人的本事後,立刻選擇了背叛。

“汝之言,難不成是指倭人喜好笑面藏刀?”李世民最後還是猜到李方晨想說什麼。

李方晨點頭道:“沒有禮教,不懂儒道,他們比之草原人,唯一一點聰慧之處在於,他們喜歡取長補短,等到對方無用之後,再痛下殺手。用以取代對方所處的位置,使得自己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