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憶昔大唐貞觀世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三十四章 物價漲,學堂難建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三十四章 物價漲,學堂難建

“太子哥,有話就別藏著噎著了好吧?”

看著李承乾三天兩頭往這跑,李方晨哪能想不到,他是有事找自己。

“唉,既然二弟你都看出來了,那我也不瞞你,確實有事。”

李泰一旁命人準備茶水,正事要談,他不敢插嘴,同時也想著聽聽他們要談些什麼。

“二弟,之前我與孔穎達、王績等人,主持天下興學,遇到了一個難題。至今沒有相處對策......”

李方晨下意識端起茶喝了一口,同時腦中開始思索,關於後世創辦學校的一些經驗。

“是這樣的......”

天下興學,天下八成世家大族,都有出資,朝堂更是每年砸下去百萬貫。

短短七年時間,建起學堂數千座。

本是為寒門子弟創辦的學院,後來因為監管不力,也曾鬧出過亂子。

幸虧李方晨等人及時察覺,查漏補缺,及時修正,這才讓學堂重新步入正途。

可是,事情又怎會一帆風順?

李承乾一心為此,初起數日不得眠,為的就是將李方晨策論中,那一副天下大興,學文盛行的場景呈現在大唐。

可惜事與願違,如今出的亂子,連李承乾都有些摸不著頭腦。

之前是因為官員貪財,學堂變作他人斂財之物。

如今又出了一個大事,本該在今年建造的學堂數量,缺少了十六座。

李承乾命人細查之後發現,並未有人貪墨建學之財,只是因為學堂所耗費的錢財,相較於前幾年,翻了兩倍!

每一所學堂,旁人出資所建時,耗費的錢財都是固定的。

李方晨當初,把後世希望小學提前搬出,才有了如今這般。

花錢建學堂,學堂會以出資人的名稱命名,同時還會在門前刻上出資人的身家和背景。

如此行為,還真讓不少世家大掏腰包,為建學堂做出了貢獻。

別的不說,光是長安城中,今年就多了三處學堂,由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以及勳國公張亮,三家出資所造。

所有出錢人都會被記錄成冊,由李承乾和孔穎達共同保管。

麻煩就出現在,因為材料漲價,建學成本增加,導致原本該在今年建好的學堂少了十六座。

李承乾手中,還有十七座學堂的費用,可這些錢最後只怕能建出九座就算不錯了,也就是說還會有八座的漏洞。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怎麼辦?

明碼標價的學堂,如今錢不夠了,還能去跟人家出錢之人再要不成?

若真去要錢,那太子和孔家的名頭還要不要了?

建一座學堂,該是多少錢?

李承乾剛開始,想找戶部將餘下的錢補上,可數量太多,少說也得幾萬貫的漏洞。

也想過從東宮出錢補上,可東宮又能有多少?

如今補上了六座學堂所欠的費用,還缺不少,更是麻煩。

之所以來找李方晨,就是想問策,定個一勞永逸之法。

若是以後,建學費用再行增加,那他們提前收下旁人所捐之財,又該如何?

難不成,不夠的還給人家退回去不成?

至於讓秦王出錢補上,這事李承乾根本沒想過。

實在不行,再跟父皇上個摺子,找戶部要錢!

李方晨聽完後,腦袋嗡嗡作響,李承乾說的有點模糊,好半天才讓他想清楚這其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太子哥,實話實說,我覺得,捐學是時候停下了。”

李承乾驚道:“二弟,難道你也沒有辦法?”

李方晨搖頭道:“並非如此,起初這麼做,還是因為朝堂每年稅收並不算多,而興學之事又不能耽擱,才出了此計。如今大唐發展甚好,每年修學建堂的花費並不算沉重,這捐錢建學之事,還是停下來由朝廷自己來做就好。”

李承乾遲疑道:“二弟,難不成,你打算今後全部讓戶部出資?”

李方晨點頭,“本就該如此,此乃國學之所,若全成了旁人出錢所建,成何體統?”

“可若是今後還有人出錢呢?”

“收!但是不能按照之前的標準,每年派人將建學的花費做個統算,每處學堂捐多少,在哪蓋都要提前選定好,有效期一年。”

“沒懂......”

“就是安排幾個人,去把建一處學堂,該花多少錢的事,年初就算好。然後確立今年建學一處要捐多少,一年之內皆是如此。”

“那如果還出現這種事情怎麼辦?”

“由戶部補貼,但是此事你最好跟父皇說清楚,不然是個大麻煩!”

“容我想想。”

“太子哥,興學不能停,為了天下百姓,蒙學之所必須越多越好!”

“可這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有了旁人捐錢建學,戶部又怎願意再自行出錢?”

“必須要出,戶部的錢本就取之於民,如今用之於民又有何不妥?再者說,你不會去找父皇?”

李承乾腦中昏沉,資訊太多。

看二弟的意思,之前捐錢建學之事,差不多可以停下了。

到底是國學之所,不能讓百姓只念著旁人的好,而不考慮大唐的聲望吧?

想想那些個世家大族,如今在民間威望很是深厚。

不少人,李世民都不敢輕動。

建一處學堂,不過花千百貫,滿朝文武,就連家中落魄的魏徵都捐了兩處。

用他們的話來說,福及子孫,行善積德,這些錢,花的心裡痛快。

尤其是各位大儒,一個個更是捐出了近半的身家。

有那麼一段時間,大唐的風氣,就是攀比各家,看誰捐造的學堂更多。

李承乾甚至還設立了一個功勞碑,上面銘刻著十位捐學最多之人的名字,每年一換。

李世民也沒有小氣,稱讚、請酒,更是在宮中設宴,讓那些人虛榮心得到了全面的滿足。

誰都不蠢,捐學不僅僅能得到民間百姓的稱讚,更能讓李世民重視,怎麼看都不虧。

等到他們老了之後,也能在兒孫面前,耀武揚威指著遠處喊道:“老子當年捐建了十處學堂!”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能花錢辦成的事,那都不叫事!

前年,還有一位四品官,因為連著捐了十六處學堂,被李世民升做正三品大員。

花錢買官?不!我們是為了大唐的黎民百姓!

又過了幾日,李承乾又跑到李方晨面前,“二弟!”

“怎麼了?”

李承乾匆匆灌下一大杯茶,“還有一件事,昨日忘了問你。”

“莫急,先坐!”

“二弟,你那秦王妃身邊是不是有個丫頭?”

丫頭?秦王妃身邊?

李方晨臉色一變,“你問她做什麼?”

李承乾苦笑道:“前幾日,秦王妃入宮給母后請安就帶著她,雉奴看上眼了,讓我問問,能不能給他帶回宮中做個侍女。”

李方晨猛然起身“萱兒怎會把那丫頭給帶進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