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現代 > 半盲女的英雄之旅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一十章 細遊草堂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一十章 細遊草堂

——“快看前面有一個亭子,頂好像還是茅草的呀!”

王青青可謂是這群人中最活潑的眼神也最好使的了。

根據王青青的描述,提前做好攻略的楚麗華知道,大概是到了少陵草堂碑亭了。

少陵草堂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頂的亭子,內樹有一石碑,鐫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筆力渾厚,筆姿秀潤,是果親王允禮所書。雍正十二年果親王送達賴進藏,經過成都,特拜謁草堂,留下此手跡。

走近一看,這個景點感覺是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畢竟杜甫好像自是少陵吧,他應該叫杜少陵。這個寫著少陵草堂。而且停額頂還是茅草做的,也不知道隔了多少年了,看上去有一種很遠古的味道。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接著,穿過來一條樹蔭裡細碎的小道。突然一道綠油油的水流橫穿道路。水流兩旁是各種綠色的植物,倒影在綠綠的水裡面別有一番滋味。

這種自然風景的美,具有人工修葺的韻味在裡面,又帶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詩人就是詩人,他住的地方都修葺的如此怡人心脾。

再往前走就是一排低矮破舊的小茅屋坐落在綠油油的水塘岸邊。

王青青和楚麗華兩人本來想到那一排茅屋門前去拍兩張近照的。不過,一條小道用石頭攔上呢,而且還隔著水,想了想就算了吧,其實遠處拍了倒映在水裡的照片也是別有一番韻味的。

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徑,他在詩中曾寫到:“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或許就是描述的這個小徑吧。

楚麗華想起了自己查閱時記錄下來的一些片段,就在這裡給王青青和張姐賣弄了一下。

——“現在的花徑,是連線杜甫草堂紀念建築群與原草堂寺的一條紅牆夾道小徑,花徑盡頭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勸業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字於此,數度毀損又幾經修復。1958年***視察草堂時,曾對著這兩個字久久凝視。這是我在網上查了記下來的,畢竟裡面帶著***。”

——“那這個地方非常值得來張合影啦,青青快來給我拍張照片。”

從來沒有主動要求拍照片的張姐也讓王青青幫忙給他拍了幾張照片,還擺了幾個比較年輕化的動作,看來張姐的心態也是很年輕啊,或許是跟年輕人待久了的習慣吧。

作為草堂標誌之一,楚麗華也舉起了拍下了這珍貴的一幕,順帶把周邊也拍了下來。當然,她的手機相簿裡全是景沒有人。所以她儘量選擇在有人走過以後拍照。

過詩史堂折而向西,經水檻,穿月洞門,梅園就在眼前了。或許是來的季節不對,反正說是梅園,卻沒有看到一株梅花。位於草堂的西北角,佔地數十畝,據說原是一處私家花園,也是建國後劃歸草堂管理的。

站在月洞門外,便可見一座四層磚塔聳立湖畔,一座曲橋橫跨湖上,塔名“一覽亭“。取杜甫《望嶽》詩“一覽眾山小“的句意。塔影倒映水面,與曲橋形成絕妙的呼應,而月洞門則成了取景框,在它恰到好處的取裁下,塔、橋、湖、花、樹,渾然構成一幅精美的畫面。楚麗華低頭看了一下自己手機裡的拍下來照片,她忽然想站在那片綠水面前留下自己的倒影,拍一張照片。

不過最後王青青幫她拍的和她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就放棄了。

拍完照片就跟著人流走,很快就來到了大雅堂。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寶殿, 2002年正式開放。門上匾額“大雅堂”三個字是集的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字。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

看到這恢宏壯觀的一幕。楚麗華突然想去看看和杜甫齊名的李白,有沒有故居或者草堂之類的地方。再想想,或許風流瀟灑的李白是居無定所的吧,又或者他混的比杜甫好,畢竟他當時和楊貴妃是一夥的。那裡白住的,或許和杜甫的這個差距就不是一兩個檔次了。

出去玩有時候沒有導遊也是一件煩人的事情。不知怎麼的,走著走著,她們又轉到了詩史堂。

這一次,張姐說應該從北往東走,王青青和楚麗華根本不知道東南西北就有張姐在前面開道。王青青還在後面偷偷的給拍了幾個背影。

楚麗華看了那背影的照片以後才發現其實拍照完全沒有必要,傻傻的站在那裡,本來就不會白造型,相反這種背影,隨意的融入在畫面中的感覺反而很唯美。

在花徑紅牆的中部有一門樓,門內一廳兩廂獨院,粉牆青瓦,花木散佈,古色古香,小巧雅淨。看著樣子應該是到了為紀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傑冀國夫人,而於清光緒十二年修建的浣花祠了。

正廳塑冀國夫人和兩仕女像。據傳,杜甫離成都後,冀國公崔寧將杜甫舊居的一部分闢為別墅讓其妻冀國夫人(又稱浣花夫人)居住,後冀國夫人舍宅為寺。冀國夫人死後,寺中立專祠並繪像紀念她。祠幾經變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緒年間,才建造成如今所見的浣花祠。

對於這段歷史,楚麗華是昨天現從網上查資料看到的,而且因為也是第一次聽說,所以看這浣花祠的時候其實沒有多大感覺。

隨後順著人群往前走,來到了一個突然凹下去的大坑旁邊兒。

一開始楚麗華還沒明白這是什麼一個情況。又跟著王青青和張姐進了門。然後,根據王青青和張姐口中的語言來推測這裡應該就那個什麼唐代遺址陳列館了吧?

玻璃櫃裡面有很多什麼唐三彩呀,什麼筆洗,大大小小的毛筆呀就是文人墨客用的那些東西,以及還有趕馬車的小人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