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現代 > 半盲女的英雄之旅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百一十五章 心靈之旅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百一十五章 心靈之旅

都有種,這一趟出行,所有瑰麗的風景,都抵不上這一次心靈的洗禮。

或許他們的俱樂部,應該叫心靈之旅!

老五聲音有些急盼地問,“這就完了?杜甫呢,接著講講杜甫吧。”

——“有所保留,才有所期待。杜甫我們留著,當下一趟出行的開胃菜吧。那麼,接下來就有請我們美麗大方的老大給我們講講真正的心靈洗滌方法吧。”

隨著堯裡瓦斯的話音剛落,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楚麗華都整得有些不好意思了,“都是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怎麼整個這麼隆重的開胃菜呢,那接下來我上這道算什麼?餐前開胃湯嗎?嗯,就是這個說法。既然是開胃湯,我們就一起開接著開開胃吧。”

又是一陣笑聲加掌聲。

楚麗華清了清嗓子,語調緩緩地開口,“道理,我們會在這一次次旅行中一點點積累,可很多時候是,道理我們都懂了。

要怎樣才能真正作用到自己身上呢?這才是我們挑戰的真正堡壘,只有攻破了它,我們才能佔領掌控我們人生的制高點。

我以前因為身邊人戒菸的事,看過有一項醫學調查,假如心內科醫生告訴病情嚴重的呼吸道發炎或者更加危險的哮喘之類的病患,如果不改變個人生活習慣,比如吃得不健康、喝酒、抽菸等,他們之後將必死無疑。

這挺嚴重的了吧?這還不改變,還更待何時?我們旁觀者肯定都是這麼想的,但是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就會發現事情真不是想象的那樣的。

習慣上癮的力量太可怕了,哪怕面對生死依然會有大部分人都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

那篇研究報告顯示,只有1/7的人會真正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其餘6/7的人是不想活了嗎?當然不是。他們肯定也知道該怎麼做,卻依舊沒法改變。

這是我們在改變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我們心裡有一個行為標準,希望自己做到,卻經常被現實打臉。好像我們心裡有一個自己,現實卻是另一個自己。

有時候,我們明明很討厭自己的某個行為,比如拖延,卻怎麼都改不了,這時心裡就會有很多的內疚和自責,怪自己意志力薄弱,不夠努力。

可是,指責自己並不能帶來改變。相反,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為什麼控制不住自己呢?

事實上,我們的軀體裡就是有兩個自我。一個是感性的自我,一個是理性的自我。區分這兩個自我,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對於我們理解改變,非常重要。

積極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曾用一個有趣的比喻來描述兩個自我之間的關係。

他說,人的情感就像一頭大象,而理智就像一個騎象人。騎象人騎在大象背上,手裡握著韁繩,好像在指揮大象。

但事實上,和大象相比,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發生衝突——騎象人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過大象的。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哪怕不是龐然大物的大象,就算是我們常見的馬兒,如果沒有掌握竅門,估計想要它聽你話也是很難的吧?

著名心理治療師艾瑞克森小時候就發現了怎麼控制馬的奧秘。

那時他家有一個農場,裡面有個馬場。天黑之前,需要趕馬進馬棚裡。但馬兒的脾氣上來了,是相當倔的。你越往里拉,它越往外,這樣,到最後往往需要好幾個工人才能制服一匹馬。

而那時的小艾瑞克森就想了個辦法,既然你要跟我反著來那我就往外拉你。欸,這下好了,小小的艾瑞克森很輕鬆就把馬兒給拉回馬鵬裡去了。

於是,心理學家就總結了一句話。對於改變而言,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動力。

那如果人的理智想達成改變的目標,就需要瞭解情感這頭大象的脾氣和秉性,利用大象的特點,才能事半功倍。否則,改變將非常困難。

那麼,大象的脾氣是怎樣的呢?在心理學家看來,大象有三個特點。

第一,它的力量大,一旦被激發,理智很難控制住它。

第二,它是受情感驅動的。它既容易被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驅動,也容易被愛、憐憫、同情、忠誠等積極的情緒驅動。

所以,它既能成為改變的阻力,也能成為推動改變的動力。

第三,它是受被強化了的經驗支配的。它只承認我們切實體會過的‘經驗的好處’,而不承認理智所構想的‘期待的好處’。

前面兩個,比較好理解,關鍵是,什麼是‘期待的好處’和‘經驗的好處’。

期待的好處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想象中的好處。比如,我們都能*想到*,每天早起跑步,會更有精神;不拖延,會更高效、更有成就感;堅持健康飲食,會讓身體變得更好。

但是……這些,都是想象出來的,我們可能並沒有深刻地體驗過這種好處。

相反,我們倒是體驗過睡懶覺時被窩的溫暖、看小說電視的快樂、胡吃海喝的感官刺激,這些都是經驗的好處。

期待的好處是抽象的,目前不可觸摸到的,而經驗的好處是具體的,實實在在體驗過的;

期待的好處發生在未來,而經驗的好處發生在過去或者當下;期待的好處是被教導的,而經驗的好處是能切身感受到的。

當期待的好處和經驗的好處發生衝突時,雖然騎象人想要尋求期待的好處,他身下的大象卻不由自主地轉向了經驗的好處。

哪怕有時候,期待的好處要比經驗的好處大得多。

巴普諾夫就做過一個狗和食物的實驗。

狗開始在籠子裡都是隨意走動的,可是當有一次,它做出了某個動作,就會有食物從上方的投食口掉進來;多試了幾次以後,它就找到了自認為的規矩,認為食物是因為它的某個動作而來。

在這個實驗裡,狗不過是被它的動作以後出現了的食物強化了。

人的某些行為也是依據這樣的原理被塑造的。我們可以把強化看作是經驗的好處,一旦我們的某個行為獲得了好處,它就會被保留到經驗裡。哪怕我們沒有意識到,它仍然會影響我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