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現代 > 半盲女的英雄之旅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百四十六章 世紀難題,你媽和我同時掉水裡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百四十六章 世紀難題,你媽和我同時掉水裡

——“接下來,我們就說說,在面臨選擇時,怎麼提高決策的正確率?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得先說說,我們在面對選擇時,為什麼會出錯?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影響我們正確的評估選項?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在希娜那本書裡,她找到了很多種,影響選擇決策的思維偏見。我從中選擇了兩種,生活中最常見的跟大家說說。

第一個叫資訊框架偏見。意思是,我們在評估選項時,所使用的資訊框架,會影響我們的選擇。

說白了,就是描述選項的方式,會干擾選擇。比如,有一個地方爆發了病毒,有兩種治療方案讓你選。

選擇方案 A,有30%的人會確保獲救,另外70%無法獲救。選擇方案 B,有1/3的可能性是所有人全活,但也有2/3的可能性是所有人都死。

這時,為了保險起見,大多數人都會選方案 A。畢竟,落袋為安,能救一個是一個。

但是,假如換一種表述。選擇方案 A,有70%的人必死無疑,只有30%能活下來。選方案B,有1/3的可能性是無人死亡,另外2/3是全部死亡。

這時,大多數人都會選方案 B。畢竟,不能眼睜睜看著70%的人送死啊。

你們看,明明是同一套方案,描述的方式不同,做出的選擇就不同。

在第一種表述裡,衡量的指標是存活率。這時,大家就會更注重存活率,滿腦子想的都是能多救一個是一個。

而第二套表述裡,衡量的指標是死亡率。這時,大家的關注點,也跟著變成了死亡率,想著能少死一個是一個。

其中,存活率和死亡率,就是我在描述兩個選項時,所使用的資訊框架。

即使選項不變,只要資訊框架不同,我們評估選項的依據就會不同。這是我們在選擇決策中的第一個思維偏見。

第二個思維偏見,是我從希娜分析的案例中,為大家總結出來的。我們可以管它叫選項混亂偏見。

意思是說,我們在比較選項時,對比的維度本身就是混亂的。很多選項之間,其實根本就沒有可比性,只不過做選擇得人沒意識到而已。

舉個例子,網上有個段子。女朋友問男生,我和你媽同時掉水裡,你先救誰?

很多人想破了腦袋,還是左右為難。其實,這就是因為回答的男生始終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對比維度。以至於找不到這兩個選項之間的可比性到底在哪。

這時,他就需要建立一個能同時容納這兩個人的對比體系。比如,學法律的人會認為,在法律上,兒子對母親有贍養義務,不救,就構成了犯罪,但對女朋友沒有法律上的義務。所以,先救母親。

當然,重點不是這個選擇對不對。而是透過這個例子,大家會發現,我們大多數人缺少建立選擇維度的意識。只有少數有著特定專業知識的人,有這個意識。

暫且不說他選的對不對,至少對他來說,這個選擇是能說服自己的。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選擇難就難在,缺少這麼一個清晰的對比維度。

比如剛才我們提出來的如何養活自己,最直接的就是先找工作;我們先假定現在同時有好幾個選擇;

工資倒是可以量化的,但是,離家近帶來的幸福感,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和同事相處時的愉悅感,這些是沒法量化的。

再比如,你們今天休假,就會猶豫到底是去參加一個行業聚會,還是去公司加班掙加班費。之所以在這兩個選項中糾結,也是因為缺少一個清晰的評判標準。

也就是,要做出選擇之前,要找到自己到底更在意什麼?從長期價值看,更應該去參加聚會,給未來鋪墊更多的人脈。

從短期價值看,加班能馬上拿到錢。假如不建立一個明確的標準,找到兩個選項之間的可比性,就總是會左右為難。

就像我們現在,是先花時間打磨好自己呢,還是先找個工作養活自己。選擇不難,難的是兩個選擇之間的可比性。

這就是我們在評估選項時的第二個思維偏見。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就叫選項混亂偏見吧。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提高選擇的正確率呢?希娜認為,最好的方法,不是正面強攻。而是換一條迂迴的路徑,直搗黃龍。

也就是,只要能夠找到一套更高階的選擇策略,這兩個問題就自然解決了。

就像有時候,說的是我沒懷孕的時候哈,我精神不振的時候,喝一杯濃茶臨時提提神,就屬於正面強攻。

而如果我養成健身的習慣,從根本上提升體能和精力,就屬於從另一條途徑,直搗黃龍。

我接下來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兩種方法,就屬於這一類。

第一種,是我從希娜的書裡為大家總結出來的,叫選項分層法。第二種,是我從希娜的個人經歷中獲得的啟發,叫創造選項法。

先說第一種,選項分層。有時候選擇之所以難,就是因為選項太多,而又沒有一個清晰的對比依據。

比如,我們也與時俱進一下,高考填志願,全國那麼多院校,到底要報哪一所?家裡人可能會為此爭得不可開交。親戚朋友都是各有各的說法,每個人的建議聽上去都是那麼有道理。

其實這種情況在當時我填報志願是事比較羨慕的,因為我是按照正常孩子來上學的,那時根本就沒有什麼盲文學校之類的;所以,填報志願,我當時也是格外頭疼,不過,最後卻是選不出來了,隨便塗的數字。哈哈。

言歸正傳,在填報志願這個事情上,有人看重學校所在的城市,有人看重學校的排名,也有人看重專業。

這時,需要做的,就是給選項分層。把它們按照個人的實際情況,分成幾個梯度。

比如,剛才說的填志願,國內的幾個頂級名校,北大、清華、南開、復旦等等。學校本身就是一塊金字招牌,對個人的價值提升很大,它們就應該被列入第一梯隊。

只要個人分數允許,不用考慮城市,不用考慮專業,有機會就一定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