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現代 > 半盲女的英雄之旅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百五十九章 共生的兩面性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九百五十九章 共生的兩面性

阿德勒和榮格本就是弗洛伊德門下弟子,只因學得用心,悟得透徹,才得以自立門戶,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有一位小朋友,他的童年有點慘:從小就體弱多病,差點因為肺炎死掉,還得過佝僂病,所以個子很矮,運動能力也差。

就連運氣也不太好,他居然出過兩次車禍,成績也不行,班上倒數,所以整個人就很自卑。

但就是這樣的一位底子差、又自卑的小朋友,最後居然逆襲了。

他努力學習,從班上倒數變成了尖子生。因為小時候總生病嘛,所以他就想當醫生,最後考上了維也納大學的醫學博士,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更不得了的是,他還受到了全世界最出名的心理學家的賞識,跟著他學習了整整9年,成了一代心理學大師,最終創立了一個新的心理學流派。

這一套理論,就包含著他透過超越自我從而改變命運的經歷,以及關於自己人生意義的思考。

這是楚麗華對阿德勒崇拜以後,找到的他的個人經歷。

現在,楚麗華也想效仿他。

在自己最想改變的領域闖出一片天來。

她想用自己的故事,結合自己所學,最後來勉勵同樣遭遇的人。

楚麗華開始了自主學習心理學和醫學的道路。

她不知道該捨棄那個,所以,兩方面都去學,然後參加自考。到時候,考哪方面掌握得更好,就繼續往那方面發展。

目標定了,需要一步步詳細流程走下來,才能有所建樹。

一個人超越自我的動力究竟是什麼?

是人天生的攀比心理嗎?

在阿德勒看來,無論你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中,都一定不滿足於自己的現狀,一定想超越自我。

不論你是什麼樣的人,都會想著讓自己的處境變得更好一點。

為什麼會這樣呢?按照個體心理學的分析,是因為有兩種人類最底層的情感在背後推動著我們:

就是之前楚麗華已經用自己分析過的兩種,一種是自卑感,一種是優越感。

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會認為,自卑感並不是人人都有的,可能有些人條件不好,或者信心不足,才會感覺自卑。

但阿德勒說,不是這樣的,自卑感人人都有,而且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所以在他的個體心理學裡,自卑感是一個核心概念。

這樣,就正好契合了楚麗華的心靈缺口。

不過,剛才只是籠統知道了這兩個概念,用自己的理解進行了自我的反省。

既然要真正的好好昇華自己,那麼,就得要用阿德勒本人的定義來精確輔導自己。

阿德勒說:有些人看起來比較害羞,或者做事情畏首畏尾,或者像他自己那樣,小時候體弱多病成績差;說這些人自卑,楚麗華都能理解。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但那有些看起來很強勢的,甚至很自負的人,他們難道也自卑嗎?沒錯,在阿德勒看來,這些人也自卑,甚至更自卑。

他在自己的書裡舉了個例子。說有三個孩子第一次去動物園,看到了獅子,他們仨心裡都很害怕。

第一個孩子就躲到媽媽背後,說:“媽媽我要回家”。

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都嚇白了,但是嘴上說:“我一點都不怕”。

第三個孩子瞪著眼睛,好像很英雄的樣子,還問媽媽,“媽媽,我不能向它吐口水呀?”

阿德勒說,其實這仨孩子都怕,都心虛,但表現方式不一樣。

自卑也是一樣,有些人看起來很自負,實際上是因為內心很自卑。但他又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沒辦法,所以只能自欺欺人,強行讓自己相信“我比別人厲害”,要不然就活不下去了。

這麼一來,他內心其實更自卑了,但是外在表現好像是很強勢的樣子。

想想,其實這樣的人,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紙老虎”嘛。這麼一說,楚麗華覺得自己可能就明白了。

我們人人身邊都可能有這樣的人:說話做事不容置疑,哪怕你提出一點點反對意見,立刻就翻臉了,或者給你小鞋穿,因為他太心虛,經不起質疑嘛,外強中乾,內心自卑。

想想,反駁最大聲的,其實就是心裡最沒底的。

楚麗華想起曾經在文山獨自一個人守店時:關門了,門外有動靜,他人其實嚇得半死了,但是,還是用很大的聲音問外面是誰。

直到,動靜消失,又過了許久,她才敢躡手躡腳走到門口,豎起耳朵聽聽。

確認外面確實沒人了,她才敢放心會去那個隔出來的小床上躺著。

手裡握著的手機,介面是已經按好了的110,只等情況不對,就立刻撥打出去。

……

所以在個體心理學看來,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表現形式不同。

接下來一段話,讓楚麗華眼前一亮,阿德勒不是說有自卑感就不好,恰恰相反,他認為自卑感很重要,是促進人類進步的動力,是人類文化的基礎。

為什麼這麼講呢?帶著問題繼續往下尋找答案,他說的自卑,其實是人對自身狀態的一種不滿,所以人人都想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

也就是說,在個體心理學裡面,自卑感是一個基礎概念。它不是一個貶義詞,也不是一種不好的心態,而是一個中性詞。

除了自卑感以外,還有一種人人都有的心態,叫優越感。

阿德勒說,人人都有自卑感,而且人人都想彌補這種自卑感,追求優越感。所以這兩種感情,其實是一體兩面的。

一個人追求什麼樣的優越感,也就是想實現什麼樣的目標,跟他個人的自卑感有關。

阿德勒舉了一些例子,比如說很多醫生在小時候都經歷過家人或者朋友死亡的場景,所以他們就有一種自卑感,認為人生不安全。

為了彌補這種自卑感,就選擇了做醫生,去跟死亡對抗,藉此來實現自己的優越感。

但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優越感並不是一個非常清晰的目標,也不是只有一種實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