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之鐵騎南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九十六章埋下禍端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九十六章埋下禍端

戰爭不是兒戲。

每個統軍主帥的每一個命令,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方能下達。

因為在一場大戰中,一個錯誤的決定,代價也許就是幾萬條人命,誰都賠不起。

這也是為什麼在歷史記載中,三國時期名將輩出,但有統軍帥才之人,卻寥寥無幾的原因。

因為種種因素的限制,故而交戰雙方同時退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奮武軍撤軍了,袁紹軍也撤軍了。這決不是偶然碰到的,雙方必然都有一些不得不退兵的理由。

奮武軍撤軍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目的達到了。

這一戰,韓成選擇出戰對敵的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奮武軍將士們的士氣,讓奮武軍的將士們不會因為袁紹的人馬眾多而畏懼,不敢與袁紹軍對戰。

透過現在的結果來看,反應很不錯。

趙雲率領青龍軍衝陣和玄武軍的破陣之舉,讓奮武軍的士兵們的士氣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

因為透過這戰場中兩個簡簡單單的小勝,讓奮武軍的士兵們明白了一個道理—袁紹軍雖然人數眾多,但當死亡降臨之時,也是會第一時間選擇逃跑的;面對強大的玄武軍之時,也是會死亡的。

既然目的已經達到了,韓成就不想再繼續戰下去了。

然而奮武軍統軍主帥張遼的想法和韓成的想法不謀而合,故而傳令鳴金收兵。

韓成和張遼兩人都知道:雖然奮武軍現在撤軍可能會有一些損失,但如果再戰下去的話,損失將會更大。

雖然袁紹軍是可以戰勝的,但是至少現在奮武軍是戰勝不了袁紹軍的。

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經過一番對戰,袁紹軍大約傷亡了四萬餘人,其中三萬餘人的傷亡是由張燕率領的兩萬軍隊和玄武軍以及朱雀軍的強大攻擊所造成的。

袁紹軍傷亡了四萬餘人,並未傷筋動骨,此時還剩二十一萬大軍。

據戰後統計,奮武軍在此戰中,也至少有了六千餘人的傷亡。

二十一萬對七萬四,奮武軍面前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既然玄武軍和張燕的軍隊已經碰到了一起,那麼迅速撤退,無疑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袁紹軍撤軍的原因也不是很複雜,主要是因為糧路被襲擊,糧食被燒掉了。

糧食,是戰爭的第一要素。

無論主將或者主帥在軍中的威信多高,斷糧三日,必其謠言,斷糧五日,士兵必反。

餓,是戰爭中最大的敵人,但誰都解決不了。

當糧路被襲擊,糧食被燒掉了,敵人情況未明等複雜的訊息傳到正在交戰的袁紹軍中。

得到訊息後的郭圖立即對著袁紹進言道:

“主公,糧食乃大軍作戰之根本。

我們的糧路被襲擊,糧食被燒掉,定是對面的奮武軍的手段。

屬下以為,我們現在要做的當務之急就是立即退兵,然後安營紮寨,派遣大量騎兵,去往糧食出事的地點及其周圍檢視情況。

若我們在此處和奮武軍繼續交戰,則正中了他們的‘下懷’。”

一旁的逢紀聽到,立即出言,對著袁紹勸道:

“主公,公則所言的前面幾句,屬下比較贊同,此番糧道出事,定然是奮武軍做的無疑。

但後面幾句,屬下不是很贊同。

現在的奮武軍和我們對戰,沒有一丁點的勝算,故而不存在引誘我們再此處繼續交戰的可能性。畢竟,若我們把他們都滅了,他們燒了我們的糧草又有何用?”

逢紀說完之後,郭圖再次說道:“元圖,別說的這麼信誓旦旦的。萬一我軍因為斷糧而輸,這巨大的責任,你是承擔不起的。”

逢紀也不甘示弱的說道:“公則,你這話說的就嚴重了。我只是和你有不同的意見,難道就要承擔戰敗的責任嗎?”

郭圖再次說道......

袁紹見兩人爭論不休,優柔寡斷的毛病又犯了。

也正在此時,想起了多謀善斷的田豐。

若田豐再此,自己何須如此?

便對著一旁的荀諶問道:“友若,你覺得現在的我們應該怎麼做才好?”

荀諶知道,無論怎麼說,必然會得罪郭圖或者逢紀中的一個。

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這兩個人,都是小人無疑,要不然也不會爭論不休。

故而荀諶在心中默默的嘆了一口氣,然後對著袁紹說道:“主公,屬下以為此時撤軍與不撤軍,皆有利弊。屬下能力不夠,無法定奪。”

袁紹的臉上閃過一絲失望之色,思索了片刻之後,便對著郭圖和逢紀說道:“公則,元圖。你兩人也別爭了,都是為了我,我知道。現在我決定暫時撤軍了。 ”

郭圖一聽,用一副洋洋得意的模樣看著逢紀。

袁紹看到了郭圖的所作所為,便對著‘臉紅脖子粗’的逢紀解釋道:“元圖,你說的也很有道理。但我感覺,我們現在撤軍,然後安營紮寨,派遣大量騎兵捉到這股埋伏在冀州內部的奮武軍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無論逢紀聽與不聽,袁紹都不在意。因為對袁紹來說,很多事情,有個態度,便已經很不錯了。

當撤軍的命令傳到了鞠義處,鞠義卻說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若再戰一會兒,我們的軍隊就要形成對奮武軍的合圍之勢了,現在撤軍,豈不是前功盡棄?”

鞠義的話,很快的便傳回了袁紹的耳中,袁紹一拍戰車的圍杆,殺氣騰騰的對著傳令兵說道:“鳴金收兵!不收兵者,殺無赦!”

鞠義聽到袁紹的強行鳴金之聲,心中失望之極。

而袁紹看著前方的鞠義的眼神中,帶著滿滿的怒火。

......

袁紹軍的人馬眾多,每日的糧食消耗,都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故而,袁紹在後軍中足足留下了十員大將以及六萬餘名士兵負責護送大軍的輜重糧食。

這次出事的護送糧草事件,便是由主將蘇由,副將眭元進和呂威璜,率領的二萬人所造成的。

原來在年初之時,奮武軍的趙孚和耿武便帶領一萬大軍,經兗州來到了冀州。

雖然趙孚和耿武對袁紹的仇恨很深,但經過時間的推移和在閔純的不斷勸說下,兩人心中的仇恨逐漸淡了下去,在也沒有那種‘見面就是幹’的衝動了。

兩人也逐漸的懂了一個道理:報仇還是要用腦子的。

若因為報仇而損失了大量的奮武軍士兵,這不就是本末倒置了?

畢竟,活著的人永遠比死人重要。

觀念大變的趙孚與耿武,一邊派人前去鄴城打探訊息,一邊帶領軍隊,小心翼翼的在冀州境內穿行。

當袁紹的二十五萬大軍出了鄴城直奔常山郡之時,趙孚與耿武感覺機會來了。

然而探馬帶回來的情報,讓他倆的激情瞬間冷去了。

原來,鄴城兵力空虛之時,曾經被張燕帶領黑山軍佔領過,自此以後,袁紹就加強了鄴城的防禦。

雖然此刻袁紹帶走了二十五萬大軍,但在鄴城之內,依然還有袁尚帶領的三萬精銳軍隊鎮守。

一萬對三萬,數量上有巨大的差異;

鄴城內的袁紹軍皆是精銳,而趙孚與耿武只是率領了一萬普通的士兵,質量上有巨大的差異。

無論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雙方都有巨大的差距。

趙孚與耿武便在心中打起了‘退堂鼓’。

這樣子回去,丟失面子是小事,能不能全身而退卻是大事。

於是乎,對冀州地理位置很熟悉的耿武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能不能乘袁紹兵臨常山郡之際,率領這一萬人馬北上,截斷袁紹的糧道?

同時既能平安的到達常山郡,又能建立功勳。

此番前來,趙孚就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聽到耿武的建議之後,略微一思考便同意了。

於是乎,兩人帶領一萬奮武軍,來到了冀州鉅鹿郡南和縣南三十裡處,一個叫做驚龍崗的地方。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驚龍崗雖然不是什麼戰略要地,但若從鄴城往常山郡的前線運送軍糧的時候,選最快的路,必然會經過這個地方。

無巧不成書。

因為在鄴城內籌備糧草耽誤了幾日,當袁尚將糧草交到主將蘇由等人的手中之時,距離交糧日已經差不了幾天了。

雖然袁紹走時,曾經對三人再三囑咐,讓三人知道糧食的重要性。

但蘇由的心裡依然發急,畢竟是跟隨袁紹多年的大將,很懂袁紹的脾氣。

若袁紹打了勝仗,自己晚幾日到達則無傷大雅;若袁紹前方失利,自己必然是袁紹的‘替罪羔羊’。

故而蘇由建議經驚龍崗走最快的路徑。

但眭元進覺得走最快的這條路,路徑不熟,不安全。

雖然在途中會派出大量的探馬,但情況未明,不建議走。

蘇由便對著眭元進說道:“都是在主公的統治地區之內,也許會有數百人的小山賊團伙。但我們有兩萬人,不去打山賊的主意,山賊都該謝天謝地了。”

眭元進雖然感覺蘇由的話好像很對的樣子,但總感覺哪裡不對,卻又說不上來。

於是乎袁紹的運糧隊便經過驚龍崗,用最快的速度,將糧食送到前線。

耿武知道,運糧隊必然會派出大量的探馬。

便令士兵們在驚龍崗的道路上,挖了許多鴻溝,並鋪上一層木板,然後再用土掩蓋。

同時趙孚率領著大軍,隱藏在二里的探查範圍之外。

人走在木板上面,絲毫沒有問題;但沉重的糧車從上面經過,必然會掉到鴻溝裡。

當糧車掉進入鴻溝之時,負責觀察的人則會將這個訊息快速的彙報給趙孚,趙孚便率人從二里之外的埋伏之地殺來。

到了驚龍崗時,趙孚軍沒有與袁紹軍的士兵過多的糾纏,直接將手中的火把扔了出去。

因為在鴻溝內,早已準備好了乾草等易燃物,遇火即燃。

況且此戰,只要燒燬了袁紹的糧草,則就是最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