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之鐵騎南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九十章血戰黃縣(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九十章血戰黃縣(一)

袁譚的命令下達不久之後,一中年男子聞訊而來。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袁紹的謀士,袁譚的心腹之人—辛評。

“知子莫如父”。

袁譚的能力,袁紹是知道的。

守青州這一州之地,還是綽綽有餘的;

但袁譚的性格,袁紹也是知道的。

必須安排一位‘老謀深算’的謀士和他‘中和’一下。

辛評博古通今,滿腹文章。

在文化方面,深得袁紹的喜歡。

但其為人頑固不化,不喜歡袁紹廢長立幼的做法,讓袁紹不喜。

我袁紹乃一方之主,我的所作所為,你一謀士,安敢評頭論足?

故而在此情形之下,辛評便被袁紹派到了青州,用以輔佐袁譚。

對辛評來說,能派到青州,也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是而到了青州之後,對袁譚十分忠心。

辛評到來之後,行了一禮,便直接就對著袁譚說道:“大公子,聽說你要率軍出征東萊郡?”

袁譚對這位忠心於自己的謀士也是十分尊重的。

就算自己以後接替了袁紹的位置,辛評對自己的幫助也是十分巨大的。

聽到了辛評的話後,袁譚主動解釋道:“是啊!奮武軍拿下了東萊郡,我若無動於衷的話,萬一影響了父親在幽州的戰局,這可就是天大的麻煩了。”

聽了袁譚的話後,辛評十分欣慰。

辛評的年齡,和袁紹相仿。

袁譚對辛評來說,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

看著逐漸成長的‘孩子’,‘那個父親’會不高興?

此時的袁譚比幾年之前的袁譚大了幾歲,也更懂事了一些。

至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懂得了顧全大局,而不是呈一時之勇。

辛評對著袁譚問道:“大公子的想法很正確,出兵之舉也很不錯!

但是從北海郡前往東萊郡共有兩條路可走,一條經黃縣,一條經曲城縣。大公子要選哪一條路啊?”

對於這個問題,袁譚的心中,早就有了計劃。

便立即回道:“我會兵分兩路,同時攻打這兩縣。

因為在這兩縣中,無論哪一縣被我的大軍攻破了,我都可以順勢收服東萊郡。”

此時屋中只有辛評和袁譚兩人,故而有些話,辛評也不必說的遮遮掩掩。

袁譚說完之後,辛評便說道:“大公子的計劃很不錯!但還不夠好。”

袁譚聽了辛評的話後,態度變得極其恭敬,謙遜地問道:“請仲治叔父指出小侄的不足之處,小侄不勝感激!”

辛評微微一笑,然後緩緩道來:“十幾天前,奮武軍在司州河內郡的野王縣,幷州上黨郡的屯留縣,剛剛和曹操軍大戰了一場。

此時的奮武軍又在幽州漁陽郡和主公大戰一個月有餘。

假設韓成有二十萬兵馬,這兩場大戰就牽扯了其兵力的七七八八。

幾天前,奮武軍又攻破了東萊郡。

我青州腹地兵力空虛,奮武軍完全可以繼續進攻。

待我們收到訊息,他們至少也能拿下北海郡。

為什麼他們不繼續攻打了?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兵力不足了。

打下來,卻守不住。

打下來幹什麼?

故而我猜測,攻打我青州的奮武軍軍隊,最多能有三萬人。

而從北海郡到達東萊郡,有兩條必經之路,那一條不防守都不行!

僅有的三萬人馬又要兵分兩地防守。

每一縣的兵力將更加稀少。

而反觀我們,整整有五萬大軍。

若我們在其中的一座縣城之外,佯裝大舉屯兵;然後對另一座縣城,則發動最猛烈的攻勢。

我認為,不出三日,此縣城必破。”

袁譚聽後,大喜道:“仲治叔父之策,小侄定會銘記於心。此戰若勝,仲治叔父當居首功!”

辛評再次笑道:“大公子,你這話可就說錯了!

這一仗,我並沒有參與,我能力有限,只是在後方,為大公子籌備糧草,治理郡縣。”

袁譚眼中的精光一閃,然後對著辛評深深的一拜,說道:“叔父!大恩不言謝!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若有朝一日,我能榮登大位,叔父定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

這是我對叔父的承諾,亙古不變!”

此戰的交戰雙方,兵力懸殊,故而取勝的難度不大。

若讓袁譚獨自領兵前去,所有的功勞,必然是袁譚的,不存在辛評幫忙的成分,能充分的證明了袁譚能獨當一面的能力。

在袁紹傳位的時候,這可是一個大大的加分項,袁紹不得不考慮。

想明白了這些的袁譚,才會對辛評深深的一拜,並說出那番話,來表達自己的謝意。

辛評等的就是這句話,但此時卻不能表現出來,故而只能輕輕的擺了擺手,說道:“屬下的一切,都是大公子給的,理應為大公子謀劃一切!

大公子說這些,就見外了!

哦,對了!大公子,此番前去,有一點需要注意:奮武軍中的猛將眾多。

就連我軍中昔日的猛將顏良文丑都不是他們的對手,故而不要與其鬥將。

一力降十會,直接大軍壓上!”

袁譚對著辛評點了點頭,說道:“謝叔父的建議,小侄記下了。”

......

三日之後,黃縣城外。

袁譚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選擇了攻打黃縣。

之所以選擇黃縣,原因有二。

一是據袁譚所知,黃縣的城牆的修建年代久遠了一些,故而好攻打一些;

二是曲城縣依山而建,大軍不能完全展開,兵力上的優勢不能盡數發揮。

當袁譚看著面前這高大的城牆時,心中卻是怒火中燒。

曾幾何時,這是自己的地盤,自己到來,城中的眾多官僚都要出十里地來迎接自己。

可是現在,這裡卻變成了奮武軍的地盤。

自己率領四萬五千大軍到來,迎接自己的,只有那冰冷冷的箭矢和巨石。

袁譚也不多說廢話,直接下令道:“給我攻!第一個上城牆者,官升三級,賞黃金百兩!”

隨著袁譚的命令下達之後,袁紹軍的將士便朝著黃縣衝了上去。

袁紹軍可是這個時代的正規軍隊之一。

攻城武器齊全,什麼巢車,投石車,破城錘,木幔,雲梯等等,應有盡有。

首先說第一件攻城武器—巢車,又名樓車,是一種專供觀察敵情

用的瞭望車。

車底部裝有四個輪子,車子可以推動,車上用堅木豎起兩根長柱,柱子頂端設一轆轤軸,用繩索系一小板屋於轆轤上,可升降。

小板屋高九尺,長、寬各四尺,四面開有十二個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敵人的箭矢和巨石的破壞。

黃縣城中,面對的袁紹軍的這面城牆之上的奮武軍的兵力部署,被巢車之上的士兵看的清清楚楚。

然後在彙報給袁譚,袁譚在進行兵力上的合理安排。

當袁紹軍的士兵還未到達黃縣城牆之時,巨大的投石車便率先發動了。

這是第二件攻城武器—投石車。

這時的投石車還是很笨重的。

既可以叫做投石車,也可以叫作拋石機。

要用投石車,首先要先將車架固定在地面上,或者是將底座埋在地下。

投石車的機架兩支柱間有固定橫軸,上有與軸垂直的槓桿,可繞軸自由轉動。

槓桿短臂上固定一個重物,長臂末端填裝石頭。

發射時,用絞車把長臂向後拉至幾乎水平,突然放開,填裝的石頭即可迅速升起。

當短臂重錘完全落下時,投射物會從長臂末端處,呈四十五度角飛出去。

三十公斤左右的巨石,射程大約為一百八十步到三百步不等。

對奮武軍來說,這是大殺器。

三十公斤的巨石,攜巨力而來,命中者,非死即傷。

然而城上的奮武軍也不是束手就擒之眾。

你們可以用大型的投石車,我們不會用小型的?

我們在城上居高臨下,雖然射程沒有你們的遠,威力沒有你們的大,但勝在持久力強啊。

當你們士兵在城牆之上搭上雲梯,或者是用破城錘,木幔等攻城武器進攻時,你們還能再用投石車嗎?

萬一打到自己人怎麼辦?

而我們在城牆之上,就不顧及這些了。

一時間,雖然雙方的士兵並未接觸,但是戰場之上,巨石亂飛。

只是投石機的殺傷力有限,雙方的傷亡都不是很大,在可承受範圍之內。

隨著破城錘,木幔等攻城武器的靠近,袁紹方的投石車逐漸停止了攻擊。

而奮武軍的投石車,還在繼續著。

第三件攻城武器—破城錘,物如其名。

數十名體壯如牛的士兵扛著一根巨木,對城門進行猛烈的撞擊。

這些士兵周圍,都有一些士兵舉著巨盾,對他們進行保護。

第四件攻城武器—木幔,則是一種裝有木板作為掩護的攻城車。

士兵躲著木板之下,靠近城牆,然後用‘飛天索’,‘鏈子飛爪’,‘雲梯’等攻城工具進行攀登。

第五件攻城武器—雲梯,這個大家都比較熟悉,就不多說了。

城上的奮武軍對於此戰,也做了十足的準備。

當雲梯搭上城牆之時,便有幾名士兵,用一大大的鐵鉤,將雲梯推出去。

與此同時,無數的滾木、箭矢從城頭落下,傷害著攻城的袁紹軍士兵。

雙方各施手段,一時間打的是難捨難分。

這一仗,是奮武軍至今為止,最慘烈的一仗。

沒有任何計謀,有的只是真刀實槍的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