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漢末孤峰最新章節列表 > 第392章 背後一刀捅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92章 背後一刀捅

諸葛亮是自己屁顛屁顛地來找劉備的,根本就沒有所謂的三顧茅廬。

關於原本的歷史上有沒有三顧茅廬的問題,歷史學家們已經快要打起來了。《出師表》上說有,但《魏略》和《九州春秋》上都說壓根就沒那回事,說是諸葛亮自己去找劉備,吃了飯之後,別人都走了,他諸葛亮還是賴著不走,硬是要找劉老板聊聊,聊過之後,才引起劉老板重視的。

不過,在這一世,沒有任何爭議了。

諸葛亮在用計擺脫了黑冰閣的“強請”之後,便意識到了危險。覺得此時此刻,只有呆在軍營才是最安全的!

於是,諸葛亮就透過徐庶的關係,見到了劉備。

而劉備呢,見到諸葛亮後簡直就是……欣喜若狂!因為,正是由於諸葛亮的那一封書信,才使劉備有了今天的成就!

劉備二話不說便讓諸葛亮做了左軍師,也就是首席謀士,而徐庶則為右軍師。

酒過三巡之後,劉備對諸葛亮道:“如今宛城錢糧豐足,本將想要再多徵些兵馬,你看如何?”

諸葛亮反問道:“主公想要再徵多少兵馬?”

劉備道:“當下錢糧不缺,再徵三萬五萬皆可。”

諸葛亮道:“亂世爭霸,自然是兵馬越多越好。不過,屬下以為,主公當下沒有必要急著擴軍,當務之急,乃是疏理民政。只要疏理好了民政,那劉鎮南(鎮南將軍劉表)手上雖有二十幾萬大軍,亦不足為慮也。”

這話說出來,就是要獻計的開場白了。

劉備福至心靈,趕緊謙虛地說道:“還請孔明先生教誨。”

這話說得有多低調?

想想吧,劉備貴為皇叔,成名多年,手握重兵;但諸葛亮此時還是一個年方弱冠的青年學生,而劉備卻對諸葛亮以先生稱呼,還請諸葛亮“教海”。這種態度,怎不讓諸葛亮感動?

諸葛亮感激地看了劉備一眼,卻也並沒有在這稱呼上糾結,而是直接說道:“夫爭霸天下,不惟強軍,當軍事與民政並舉,軍強且民附,才是王道。軍事與民政,就像將軍你的兩條腿,缺一不可,有兩條強壯的大腿,才能站得直,走得穩。”

“言之有理!”劉備先點了個贊,接著又問道:“在民政方面,孔明先生有何良策?”

諸葛亮道:“我們首先分析一下荊州百姓的現狀。現在的荊州,因為戰亂較少,使得大量百姓因避難而來到了荊州,這些前來避難的人,幾乎佔了荊州人口的一半。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但是,這些避難的人,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統計和安置,現在基本上都還是黑戶口。所以,將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編戶齊民”,把人口弄清楚,再把人口安置好。這是治理民政的第一步,試問,連人口都沒“編戶”,又怎麼談得上治民呢?”

劉備點了點頭,表示“嚴重支援”!

接下來,諸葛亮又道:“在完成了將軍控制的宛城及宛城以西各縣之後,將軍就可以逼迫劉景升了。”

劉備問道:“孔明有何妙策逼迫劉鎮南?”

諸葛亮道:“其實很簡單,將軍現在不差錢,直接宣佈免稅,不僅宣佈對將軍控制的地區免稅,還要直接“越權”宣佈對整個南陽郡免稅。”

劉備道:“這合適嗎?本將並非南陽太守。”

“這有何妨?”諸葛亮道:“宛城乃是南陽郡的治所,將軍居宛城,雖無太守之名,卻有太守之實,既然劉景升不給將軍太守印授,那咱們就自己弄一個好了。反正這天下,自制印授者已經多得數不清了,再多一個南陽太守的印授,又有何妨?”

徐庶在旁邊,也開口勸道:“主公幹的是免稅的大事,此令一出,誰不高興?不論是士族或百姓,都會支援主公免稅的決定,畢竟,沒有人會跟自己的錢糧過不去,除非那人是傻子。有了百姓的支援。將軍就是真正的南陽太守了。至於劉景升,他同不同意又有什麼關係呢?”

劉備強忍著心中的快意,裝出一副很為難的樣子道:“不妥不妥,這樣一來,恐怕劉鎮南就要與我徹底翻臉了。這實在不是本將所願看到的就情啊!本將這心中,實在是過意不去啊!”

說罷,劉備眼巴巴地看著諸葛亮和徐庶,那意思,分明是希望諸葛亮能為“以客欺主”找一個冠冕堂皇的“正當”理由,以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

徐庶見狀,開口說道:“義有大小之分,兄弟之義為小義,國家之義為大義。今劉景升雖對主公有恩,但其才能不足以為天下拔亂反正。主公以救漢室江山為己任,又豈可拘泥於“兄弟小義”而捨棄“國家大義”,這個藉口……呃,這個理由,足夠充分吧?”

“這個……這個理由是很充分。”劉備道:“可還是難免讓“不明真相”的人所詬病啊。能不能有更好的法子?”

諸葛亮道:“可用矯詔,假稱天子密旨。”

“天子密旨?”劉備心中一動,對諸葛亮道:“本將在許昌時,曾得到天子衣帶血詔一副,若用衣帶血詔為輔,再偽造一副南陽……不,一副荊州牧的聖旨,則名正言順矣。只是……”

說到這裡,劉備又故做不忍道:“只是衣帶詔若是被本將洩露出來,許昌城中的董承等人就麻煩了,恐怕連天子,也會很麻煩。若讓世人知道本將為奪荊州而公然洩密,更會詬病本將的不忠不義。”

“主公仁義!不過,請主公聽我一言。”諸葛亮道:“董承等人,乃無謀之輩,又豈是曹操對手?董承等人欲行蚍蜉撼大樹之事,本就難逃敗亡一途。主公暗中洩密,並非背叛,最多也只能算是廢物利用而已。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如此良機,切莫錯失。”

徐庶也跟著勸道:“行大事者,在小節上豈能樣樣顧豈?我們只要讓董承等人搶先發動,讓天下能都知道有衣帶詔之事,然後,主公再假借天子血詔而取南陽郡乃至荊州,都名正言順矣。”

劉備還是有些猶豫。覺得還需要更多一些理由來自圓其說。

諸葛亮見狀,滿臉疑重地問道:“主公可知今日之險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