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網遊 > 三國領主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551章 公孫瓚的活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51章 公孫瓚的活躍

袁紹欲立劉虞為天子,其他關東諸侯要麼表示支援,要麼無可無不可。

袁術卻表示反對。

汝南袁氏為著名門閥,世代顯貴,四世三公更讓袁氏門生故吏遍天下,討伐董卓戰役時,十八路諸侯裡有好幾位州刺史,但盟主是渤海太守袁紹,負責調派軍糧的是南陽太守袁術,袁氏兄弟佔據了聯軍最重要的兩個位置,不難看出袁氏影響力多麼強大。

實力往往與野心成正比。

袁術的成見不及其兄袁紹,但他才是真正的袁氏嫡子,按照家族慣例,基本可以肯定袁術會成為袁氏正統繼承人,因此袁術向來都是“志存高遠”。袁術見漢室衰微,早已心懷異志,袁紹想立劉虞為天子,他堅決反對。

袁術反對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1、劉虞是成年人,不便操控。

2、劉虞在幽州,袁術離得太遠,立劉虞為天子,便宜的是袁紹等河北諸侯,遠在南陽的袁術什麼好處都沒有。

3、不讓袁紹過得太滋潤。劉虞當天子,最大受益者必是袁紹,袁紹很可能就此擺脫寄人籬下的尷尬境地,成為關東最具權勢者。兩人雖為兄弟,但庶出的袁紹一直混得比袁術好,外界對袁紹的評價普遍比袁術高,以袁術的驕傲自負,心裡哪會服氣。況且,世家大族雖有重視嫡子的傳統,但如果庶子太過優秀,廢嫡立庶也是有可能的,袁術安能不擔心。

於公於私,袁術都見不得袁紹好。

袁術以大義反對改立天子,袁紹不能說他不對。

畢竟天子年幼,無有過失,不比歷史上某些暴君昏君,僅僅因為董卓把持了朝政,就要把年幼無助的天子廢掉另立,情理上存在瑕疵。

但袁紹也不是會輕易放棄的人。

他知道袁術反對是出於私心,而袁紹自己想立天子,其實也是有私心,大家都為了各自利益,不是某人反對就會甘願作罷的。當今天子雖然無錯,可朝政被董卓把持也是事實,關東不遵王令,延宕久了,天下必大亂,袁紹另立天子重整關東秩序,大義上也完全說得過去。

袁紹不顧袁術反對,以關東眾將名義,派遣原樂浪太守張歧去見劉虞。

張歧趕赴幽州,向劉虞呈上眾議,表示關東諸侯願立他為天子。

忠於漢室的劉虞斷然拒絕。

袁紹仍然不死心,建議劉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同樣被劉虞拒絕。

劉虞不願當天子,袁紹借另立天子攬大權的如意算盤徹底落空,只能繼續困守渤海一郡,承受韓馥不斷擠壓生存空間。

事成事敗只在一線之間,待遇相差卻是天遠地遠。

另立天子不成,韓馥步步進逼,袁紹心中的苦悶可想而知。

最近還有一件讓他煩心的事情,那就是公孫瓚的活躍。

公孫瓚和袁紹有很多相似之處,兩人都是一郡太守,同在河北,一起參加了討伐董卓行動,甚至連與本州上官有齟齬都一般無二,公孫瓚和幽州牧劉虞因為政見分歧,關係一直比較緊張。

可公孫瓚的日子比袁紹要好過得多。

他與劉虞不睦,不過劉虞是個溫和的政治家,又不通武事,雖然對公孫瓚一味強硬對待遊牧民族不滿,劉虞也沒有利用職權對公孫瓚全力打壓。其中有公孫瓚在幽州威名赫赫不宜輕動,和劉虞自身性格寬厚的原因,另一方面,跟幽州局勢也有關係。

劉虞知道,他對異族實施懷柔政策之所以反應良好,並不是這些異族本質多麼淳樸善良,而是跟公孫瓚的血腥鎮壓脫不了干係。

以往幽州遊牧民族經常寇邊,掠奪財貨,製造殺戮,白馬將軍橫空出世,以殺止殺,殺得遊牧民族膽戰心寒。劉虞上任後施行懷柔。對幽州遊牧民族而言,無異於黑暗中的一盞明燈,而公孫瓚是確保幽州秩序的基石。劉虞是卓越的政治家,深知治理好幽州必須剛柔並濟,他濟之以柔,公孫瓚以剛勇輔之,異族才不敢貿然妄動。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正因如此,雖然政見嚴重對立,劉虞也沒有過分壓制公孫瓚。

劉虞不通武事,而震懾異族必須有強大武力,於是公孫瓚對異族的威懾力得以維持,公孫瓚雖然只是一郡太守,手中掌握的武力卻是幽州最強。憑這一點,公孫瓚穩居河北軍事強人寶座。

關東無天子,諸侯拼實力。

公孫瓚是北平太守,受幽州牧劉虞節制,但軍力強盛的公孫瓚最近不太安分,顯得過分活躍。黃巾戰役結束這麼久,由於朝堂紛爭和天災人禍不斷,沒有餘力征討各地黃巾餘黨,很多地方的黃巾軍聲勢復起,其中尤以青州、徐州為最,公孫瓚派人告訴袁紹,他打算起兵南下討伐青徐黃巾。

表面上看,公孫瓚是為國平叛,應予支援。

但袁紹心知並非如此,公孫瓚是想借平定黃巾之機,擴充其勢力範圍。

當今關東,但凡稍有些實力的諸侯,都會有擴張之心。

幽州是大漢北方邊陲,公孫瓚地盤在北平,以他目前掌握的軍事力量,自然不會滿足於偏居北平一隅之地。公孫瓚想擴張,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在幽州佔地盤,要麼南下逐鹿,再沒有第三條路。

在幽州擴張也有兩個選項,向西或向東。

右北平西面,是幽州人口最多、最富庶的精華部分,那是劉虞的地盤。

公孫瓚現在還沒有膽子直接跟劉虞開戰。

軍事方面:劉虞雖不懂軍事,但州牧能調動諸多軍隊,州府軍隊戰鬥力如何姑且不論,數量卻是不會少,而較精銳的護烏桓校尉部、護鮮卑校尉部都遵劉虞號令,還有眾多被公孫瓚打怕的異族站在劉虞那邊,以右北平現在的軍力,真要跟幽州府開戰,除非速勝,否則很可能被拖進泥潭。

政治方面:劉虞是漢室宗親、重臣,又是幽州牧,出身和官職都在公孫瓚之上,關東不遵奉天子號令是一回事,公然以下犯上、誅殺宗室重臣又是另一回事,畢竟現在還沒有諸侯宣稱反對漢室。不需要天子號令過來,關東諸侯人人都有權力出兵討伐他。何況劉虞到幽州後懷柔異族,愛護百姓,幽州民眾都很愛戴他,公孫瓚如果對劉虞用兵,大機率成為過街老鼠。

向西不可行,向東呢?

右北平東面是遼西、昌黎、遼東等地,土地不能說少,人口卻是不多,物產也不豐富。這些地方更加遠離中原地區,偏居一隅很難參與中原爭霸,而且北面都是異族,需時刻提防異族劫掠,佔據這些地方得到的不只資產,還有負擔和麻煩。更重要的是,東邊這些地盤也歸劉虞,公孫瓚私下侵佔,將不可避免地與劉虞對上。

如果公孫瓚願意與劉虞開戰,他要搶的不會是右北平以東,而是西面!

對公孫瓚而言,在幽州就地擴張,目前是不可能的。

如此一來,公孫瓚擴張方向只能是南面。

幽州以南是冀州,冀州的刺史韓馥和渤海太守袁紹都參加過討伐董卓,公孫瓚向冀州擴張,先不說他打不打得過韓馥和袁紹聯手,背盟的惡名會一直伴隨著他。關東諸侯們雖然各有各的打算,恨不得一口吞掉其他諸侯,但至少目前大家還保持著表面上的和諧,誰都不想第一個當反面典型。

冀州再往南,是青州。

冀州不能打,青州卻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目標。

首先,青州現在沒有州刺史,存在權力真空。

黃巾起義失敗已經多年,但青州一直是黃巾重災區,前任青州刺史是漢中南鄭人張琰,張琰於前年(189年)去職,由於朝堂鬥爭等原因,新的青州刺史遲遲沒有任命下來,後來董卓上臺搞得天怒人怨,關東集體不買他的帳,想任命青州刺史更是不可能的事,青州就這樣出現權力真空。

公孫瓚輕輕鬆鬆就讓劉備當上平原令,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青州參與討伐董卓的諸侯僅北海相孔融,公孫瓚只要不動孔融的北海國,量其他諸侯也不能指責他背盟亂來。

其次,公孫瓚的同門好友劉備在青州,劉備能夠以縣令身份參加討董戰役,正是公孫瓚帶他共襄盛舉,退兵時,公孫瓚表劉備為平原相,讓劉備完成了從縣令到國相的飛躍,正式成為一方諸侯。以公孫瓚和劉備關係,他率部南下青州,劉備必定會予以支援,最起碼不用擔心糧草會接濟不上。等他在青州打下地盤,也能指望劉備就近相互照應。

第三,青州黃巾聲勢浩大,正好給了公孫瓚出兵干涉的藉口!

公孫瓚說要南下青、徐平定黃巾,提徐州只是掩人耳目,畢竟徐州黃巾也鬧得厲害,公孫瓚只平定青州黃巾,近在咫尺的徐州黃巾卻不管不顧,難免會惹人質疑,索性一併提出來。徐州刺史陶謙也有參加討董,公孫瓚不會將陶謙視為目標,至少現在還不會。

公孫瓚派人向袁紹說這事,正是想試探袁紹的態度。

袁紹是關東盟主,公孫瓚想搞大動作,如果沒得到袁紹默許或者支援,搞不好忙活半天,白歡喜一場;除此之外,公孫瓚沒有自己的水師,北平軍南下青州必須從冀州過境,最近的路就是從渤海郡南下,無論如何,公孫瓚都必須跟袁紹商量好。

北平使者來了幾天,袁紹至今沒有給出答覆。

答應公孫瓚到青州鎮壓黃巾,公孫瓚會順勢坐大,讓幽州軍事強人坐大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公孫瓚在青州擴張,絕不是讓他多塊地盤那麼簡單。

如果公孫瓚擴張到青州,勢力範圍分為互不相連的兩部分,稍稍有點常識,都知道這樣的局面不保險,最好是能將勢力範圍連在一起。要想將北平和青州連在一起,只有吞併冀州才有可能做到!

袁紹怎麼可能蠢到引火燒身?

但公孫瓚打著平定黃巾的旗號,袁紹倘若拒絕,勢必會被斥責“不顧青徐百姓死活”。袁紹現在還沒有想到怎樣才能體面地回絕,既不給公孫瓚衝出幽州的機會,自己又不至於落下被人抨擊的口實。

這件事情,讓袁紹傷透了腦筋。

公孫瓚要求平定青州黃巾,背後折射出有實力的關東諸侯正蠢蠢欲動,甚至已經展開實際行動。別的太守已經摩拳擦掌準備開拓疆土,身為關東盟主的袁紹,卻還受制於冀州府的壓制,在夾縫中生存,讓袁紹怎能不急?

有心腹幕僚提議:與其公孫瓚南下平青州,不如袁紹自己動手,只要他拿下青州自領青州刺史或州牧,有了立足之地,總好過繼續留在渤海郡,被韓馥排擠要好許多。

這個提議讓袁紹心動,但反對的聲浪也不小。

反對者指出:青州殘破,百業凋蔽,人口物資遠不及冀州,倘若袁紹佔了青州之地,韓馥必不會容許他繼續盤踞渤海,從而徹底錯失吞併冀州的機會,從長遠看,舍冀州就青州不智。況且袁紹現在是關東盟主,借平定黃巾為名進佔殘破青州,獲利不豐,卻會被外界視作假公濟私侵吞土地,有損信譽,有失人心,很可能直接動搖他關東盟主地位,為大敗筆。

反對者的擔憂,給袁紹潑了一盆冷水。

他當上關東盟主,靠的是出身和名聲,聲譽受損失去人心,非他所願。

袁紹這幾天一直在糾結,反覆權衡利弊,拖著沒有給右北平準確回覆。但袁紹不可能一直拖下去,公孫瓚已經出招,他必須儘快做出決斷。

大家都在等待他的決定。

不僅是北平使者,還有渤海太守府的心腹重臣。

這個決斷對袁紹實在太重要,他至今沒能下定決心。

進退兩難。

袁紹閉上眼睛,揉著脹痛的太陽穴,一聲長嘆。

一名侍女輕輕走了進來,告訴袁紹,逢紀求見。

袁紹猛然坐正,臉上的疲憊迅速斂去。

逢紀進來時,看到的依然是那個威嚴自信的袁紹。

“元圖這個時候過來找我,何事?”

逢紀面色凝重:“黑山軍昨夜偷襲飛魚領。”

“當真?”

“應該不假,不智城主就在外面,怒不可遏,親自登門討說法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