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之化龍最新章節列表 > 第245章 書院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45章 書院

對蔡邕的投效,黃承彥都感到意外,李易就更不用說了。

甚至,李易覺得是自己的耳朵出問題了。

蔡邕居然開口喊主公?

不要開玩笑好不好?

其實,這是李易進了自己的思維誤區,雖然李易一直都比較理智,但他還是難免將身邊的許多人當做歷史“名人”來看待,給他們加了一層無形的光環。

一般的人也就算了,像蔡邕,關二哥這些名頭太大的,李易很難將他們當做一個有私心,有所求,有所畏懼,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來看待。

其實就說蔡邕吧,當初被李易帶離長安,後來又開始給李易寫那些小材料,這在實際行為上,蔡邕已經成了李易的同黨,已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而蔡邕剛剛的主動,不過是做出了目前情況下最有利的選擇罷了。

稍稍驚訝過後,李易快步上前,雙手扶住了蔡邕的手臂,顫聲道:“蔡中郎,這……這如何使得?”

李易也說不清自己的激動是發自真心的,還是說裝出來的,不過,讓蔡邕看到他的手臂微微發抖絕對是沒錯的。

相比李易的激動,蔡邕反倒是比較冷靜,畢竟這個念頭他已經轉了許多天了。

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蔡邕和黃承彥是一類人,他們不像是蔡瑁那種,在選擇面前猶豫不決,甚至還打算腳踩兩條船,乍一看四平八穩,實際上卻很容易兩邊不討好。

但蔡邕就不一樣了,雖然平時看上去溫溫吞吞的,連點脾氣都沒有,被李易欺負的像個苦哈哈,可只要真正做出選擇,絕對是雷厲風行。

“老朽今後願以襄侯為主,為主公成就大事獻上一分薄力,還請主公應允。”

不管李易的攙扶,蔡邕沒有起身,因為李易沒有答應,他只能重複了一遍。

李易緩緩吸了口氣,讓自己的語調儘量深沉,然後說道:“能得蔡中郎相助,易三生有幸,多謝蔡中郎了。”

蔡邕這麼客氣了,李易也不能含糊,說著,同樣俯身對著蔡邕拜了回去,這樣,兩人的主從關系算是定下了,只是李易還是多少有些恍惚,這個收穫實在出乎預料。

原本只是打算收一個做門面的傀儡副院長,不想卻是多了個可以讓自己為所欲為的高階骨幹,這收穫大了!

片刻後,兩人緩緩起身,互相拉著手臂,對視一眼,按說這時候李易該大笑三聲,來一番深情感慨,可看著蔡邕的老臉,嘴角動了動,忽然感覺有些笑不出來。

因為蔡邕的表情跟李易一樣一樣的。

實在是之前雙方的關係太尷尬,忽然就變成了主從,這個彎轉的實在有些猛。

黃承彥看了看兩人的表情,忽然笑道:“恭喜主公,賀喜主公,有蔡兄相助,成就大事,指日可待。”

聽到自家父親的話,黃月英一縮脖子,趕緊低頭,努力不讓旁人看見她那狂翻的小白眼。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蔡邕認李易做主公,雖然意外,但終究是正個八經的認主,可黃承彥這聲主公叫的就太突兀了,之前根本沒有這回事,擺明是不想落到蔡邕的後頭,這才直接就喊上了。

果然,聽了黃承彥這一聲主公,蔡邕詫異的看了黃承彥一眼,有心懷疑黃承彥這是忽然亂喊的,可黃承彥喊的順暢無比,叫他也摸不清。

不過,看看黃月英,再想想女兒,蔡邕若有所思……

由不得蔡邕不多想,就尋常眼光來看,將來李易身邊與他影響力最為接近的就是黃承彥了,雖然黃承彥的名氣比他小了一些,但荊州是黃承彥主場,而且人家是主動跟了李易的,跟他這個被搶來的不一樣。

還有,看黃月英這模樣多半是李易的人了,而且還被重用,可再看蔡琰呢,雖然被李易扣著,但並沒有被李易下手。

蔡邕開始琢磨了,女兒的事情該怎麼說?

李易感覺到細微的氣氛變化,再看看這兩人的反應,暗暗覺得好笑,還稍稍有些頭痛。

這還沒開始打江山呢,就開始有內部爭鋒的苗頭了?

而且看這兩位之前的樣子還是極為投緣的,結果眨眼間友誼的小船就要翻了?

李易張了張嘴,但最終還是什麼都沒說,裝作沒看到。

有些話不好說,也不用說明,畢竟這兩人都是智謀之士,李易相信他們不會因小失大,而且,李易很明白他們的訴求,他們自己或許追求名利,但是,真正影響他們關係的,卻是兩人的女兒,李易想做點什麼,還是從女人這一方面下手最為合適。

想明白這點後,李易笑了笑,說道:“能得蔡老相助,此乃大幸事,當有美酒助興啊。”

蔡邕此刻已經收回目光,恢復了原本模樣,聞言便笑呵呵的請人送上酒水,李易對他們二人分別敬了三杯,暖和了氣氛,這才重新轉回正事。

蔡邕拱了拱手,問道:“主公那三篇文章,句句經典,老夫拜服,用作啟蒙綽綽有餘,之前主公提起書院,可是打算以這三冊書卷為根基?”

“正是!”

李易先是笑了笑,表示謙虛,然後說道:“書院,將來可分為內外兩院,外院為基礎蒙學,教人識字,讀書,算術,明理,然後外院中成績優異者,可以進入內院,內院所教則稍稍複雜,經史子集,兵略戰陣,農田水利,醫道數數,等等,這些只是暫定,待書院穩固,可繼續增設學科,但凡有利於國家,有利於百姓,書院中盡可傳授。”

蔡邕與黃承彥都是連連點頭,李易的心果然很大,不過也很穩,知道循序漸進。

“書院初創,我打算以兩位為副院,只是兩位名聲雖然響亮,但在書院揚名之前怕是沒多少人會主動求學,所以,我打算在城外流民中選十歲到十六歲孩童分批次入外院,當然,年輕大一些也不是不行,只是需要他們主動上門求學才可以,只要開口求學,書院來著不拒,而且費用全免。”

李易正說著,看到蔡邕與黃承彥臉色明顯有些不對,問道:“兩位可是覺得其中有哪裡不妥?”

蔡邕與黃承彥對視一眼,黃承彥開口道:“主公書院難道專收寒門子弟?”

蔡邕也臉色嚴肅的看著李易,雖然沒開口,但與黃承彥明顯是一個意思。

這兩個人的心胸都是都是很寬的,並不會因為出身就小覷了寒門子弟,可如果李易真的要培養寒門打壓世家,這幾乎就是逆天而行了,是死路一條。

現在他們已經喊了主公,踏上了李易這條船,李易又是前路光明,自然不能看著李易在關鍵地方行差踏錯。

李易瞧著兩人謹慎的態度,搖頭失笑道:“兩位莫急,且聽我說完。”

李易雖然臉上是笑著的,心裡卻是暗暗給自己提了個醒,他原本的想法是借用世家上位,然後成功之後再掉過頭來清算世家,可現在看來,所謂世家,遠比紙面上的兩個字要有壓力的多,眼前還沒怎麼著呢,這兩位就緊張了起來,所以,自己與世家的關係,必須千萬小心才是啊。

心裡轉過數個念頭,李易解釋道:“我方才說的只是外院,不要忘了還有內院呢。”

黃承彥忍不住插嘴道:“內院可是專收世家子弟?”

李易先是點頭,旋即又搖頭,道:“世家子弟多在家中蒙學,所以可直接入內院,不過需得繳納‘學費’,至於由外院進內院的寒門子弟同樣如此,不過寒門弟子家中缺少錢財的話,可以用學成後的俸祿抵扣。”

說道這裡,李易頓了頓,道:“外院弟子做人,內院弟子做官,大略如此,所以,內院弟子奉上些許束乃是應有之意。”

眾人都笑了笑,李易真的很大方了,而且內院外院差別明顯,內院弟子除非腦子壞掉了才會與沒收費的外院弟子比較。

李易繼續道:“外院講師隨便尋找一些品行過得去的文士即可,至於內院就要慎重一些了,暫時只能由兩位先生親自講學,弟子大概學習一年後出師,當然,若是兩位喜愛,也可以將弟子在身邊多留幾年。”

蔡邕與黃承彥點點頭,原本感覺一年確實太短,不好塑造,還好可以將好苗子多留幾年時間,倒也算是可以接受。

只是,他們還沒有意識到,這些被留下的學生,才是李易的書院核心所在。

李易建書院,除了揚名就是給自己培養人才。

內院出來的基本都有做官的機會,但只學一年就出來的,多半也就是基層官員了,真正能走上高位的,則是那些能夠被老師看中,而且自己也願意多花一些時間繼續學習的內院弟子。

可以說,李易直接透過書院的學習,在“畢業”的時候就給學生的前途劃出了三六九等,而且在這個劃分中,世家佔了絕對的優勢。

李易知道這樣的安排對寒門弟子非常不公平,可是,世家子弟從小耳濡目染,各種薰陶培養,固然會有不成器的,但成材率真的是很高的。

而寒門子弟,縱然資質不錯,但小時候壓根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再好的材料也浪費了。

李易現在能做的,而且不引起世家反感的,就是給寒門子弟開一條路,雖然這條路起點低,坎坷,而且前方阻力很大,但李易相信,這就是淘金,能盯著內院世家弟子壓力,從這條路中走出來的寒門弟子,無論心性學識,自然都是極為優秀的,也是李易登頂之後改變格局的根本。

李易搖搖頭,強迫自己不去想太遙遠的事情,道:“暫時也就罷了,將來,南陽官員但有空缺,優先從書院弟子中選取補充,我希望再回襄陽之時,南陽官吏中有五成出自書院!”

蔡邕與黃承彥聽了李易的想法,全都拱了拱手,別說五成,哪怕只有三成官員是出身書院的,這南陽就真的是李易的了。”

李易看他們二人對自己的計劃應該還算是滿意,笑問道:“這只是我粗略想法,其實還有許多欠缺之處,還請兩位多多參詳。”

黃承彥問道:“主公所言,黃某看來並無任何不妥,只是,主公可曾想過,世家弟子是否願意入內院聽人講學?”

李易眉頭微微一皺,道:“以兩位名聲,遠的不說,宛城的世家大戶,應當都是樂意的吧?”

黃承彥看向蔡邕,蔡邕有些為難的看了李易一眼,說道:“若老夫是院長,自然是無妨,可院長是主公,這恐怕就……”

蔡邕雖然沒說完,但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蔡邕做院長,書院的學生都是來做拜師學問的,可李易做院長,學生們可就不是做學問那麼簡單了,進入書院,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示著一種立場傾向,肯定會慎重對待。

蔡邕也補充道:“其實,若是世人知道了那三篇文章,叫世家子弟入學不難,只是這需要時間,不知主公是否等得起?”

李易沉默了一陣,他原本覺得只要有蔡邕這塊招牌就夠用了,可現在看來,卻是沒自己想的那麼好使,

李易考慮了一會,很快就有了主意,說道:“賈先生已經安排今晚宴請宛城世家,屆時每人一冊書卷相贈,有心人必然見獵心喜,必然叫家中弟子去書院求了下半卷來看!”

蔡邕聽罷忍不住笑了,因為他現在就很惦記那下半卷,沒想到,李易又用這一手段用到了其他世家身上。

不過,蔡邕馬上就察覺到了李易話中的問題,詫異道:“每家一卷,不是三卷麼?””

李易搖頭道:“其實是四卷,還有一卷是我說創的易數之法,不過贈送之時,每人只能到手一卷。”

蔡邕與黃承彥對視一眼,心中越發不解,這種情況下送禮都是送一樣的最好,哪能像李易這樣還分著來的?

李易心中暗笑,古人聰明不假,但還是單純啊。

李易一隻兩人,道:“假如黃公與蔡老手中,分別有千字文與三字經,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