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之化龍最新章節列表 > 第304章 諸葛亮的迷茫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04章 諸葛亮的迷茫

“這……”

袁術一時陷入了沉吟。

他知道張勳說的很在理,甚至,袁術自己內心都覺得讓諸葛亮去南陽挺合適的,但人這種東西,哪怕智商再高,許多時候對行為起主導作用的都是感情,而非理智。

袁術就是如此,他真心不想讓諸葛亮去南陽啊。

一半原因是出於單純的不捨,還有一種卻是……

冥冥中似乎有個聲音告訴他,諸葛亮這一走,想再見可能就很難了。

看著袁術如此糾結,李易心裡難免有些緊張,雖然張勳的出面有些出乎意料,但張勳都這麼說了,袁術還不答應,之後縱然再有旁人相勸,希望豈不是依舊不大?

緊張的不光是李易,還有袁耀與張勳,特別袁耀,眼看著袁術遲遲不下決斷,他心中急切,不由將目光看向李易,卻見李易正低頭倒酒,似乎渾然沒有眼前的情況當回事一般,這態度讓他很是無奈。

於是,袁耀再次求助的看向張勳,張勳自然察覺到了袁耀的心思,也的確很想給袁耀幫忙,奈何他方才已經將能說的理由都說了,縱然想要再勸,卻也不知該從何說起。

無奈,張勳只能給袁耀一個歉意的眼神,表示自己已經盡力了。

袁耀見“智囊”與“心腹”全都無法幫他,心中焦急,一個沒忍住,脫口道:“父親既然為難,何不聽聽在場諸位意見如何?”

“嗯?”

袁術看了袁耀一眼,他正想讓別人幫自己參謀一下來著,卻沒想到袁耀居然搶先開口了。

袁術當即就打算順勢發問,只是剛要張嘴,就察覺到了一絲不對。

袁耀對諸葛亮是什麼態度,袁術心裡自然是清楚的,但袁耀自己不開口勸袁術將諸葛亮送走,反而是叫袁術去問詢旁人,這就很有耐人尋味了。

再考慮到之前,李易,張勳兩人陸續出言,意思全都是讓諸葛亮離開揚州,袁術當時沒有反應過來也就算了,此刻再一對照袁耀的異常,袁術哪還不清楚,這幾個人多半是串聯到了一起,想一起使力,讓諸葛亮離開揚州!

袁術再次深深的看了袁耀一眼,被自家兒子算計,雖然沒什麼直接惡意,但袁術心裡肯定是有些不快的,不過,真要說憤怒,倒也沒有多少。

而且,袁術還不太清楚,此事到底是以袁耀為主,或者以李易為主。

如果是前者,袁術雖然心中不快,但同時也會暗暗讚賞袁耀幾分,畢竟拋開對諸葛亮的態度不談,袁耀沒有自己下場,而是借勢去打擊對手,特別是能夠讓李易這樣的人作為棋子,單純就手段佈局來看,是值得肯定的。

不過,要是後者的話,袁術除了嘆息一聲,就實在沒別的好說了。

心中猜測,袁術卻沒有在臉上表露出什麼異樣,順著袁耀的話問道:“諸位怎麼看?”

其實,袁術現在已經不在乎旁人的意見了,他只想知道,他麾下的這些人,其中到底有幾個,願意為袁耀說話,或者說,袁耀暗中的準備,到底拉攏了多少人。

李易在一旁聽著袁術的話語,感覺袁術語氣似乎有些不太對,有心懷疑袁術看出了什麼,但他也不能確定,只能在態度上又恭謙了一些。

而袁耀,卻是渾然不覺自己的心思已經被看破,聽到袁術採納了他的建議後,更是喜形於色。

袁耀對自己很有信心,他按照李易說法,但凡袁術身邊骨幹,他一家不落,全都上門拜訪了一遍,袁耀覺得,這些人肯定會支援自己的想法。

隨著袁術目光落下,坐在武官一列第二席的紀靈首當其衝。

紀靈喝的有點暈乎,莫名被袁術盯上,想都不想就要開口,但忽然間又看到坐在斜對面的韓胤一個勁兒的對他擠眼睛,這讓紀靈一愣,已經到了嘴邊的話又吞了回去,搖頭道:“不知道。”

“你”

袁術無語,不過旋即又明白,他麾下忠心之人不少,但紀靈卻算是其中最為心無雜念的之一。

想到這裡,袁術笑了一下又問:“那我非讓你說不可呢?”

其實袁術的語氣中並沒多少壓迫,反倒是與紀靈調侃居多。

紀靈無奈,一拱手道:“唯主公之命之從。”

袁術哈哈一笑,對著紀靈按了按手,又命人賜酒,旋即搖搖頭,看向了其餘人,意思是輪到他們回答了。

楊弘不著痕跡的看了袁耀一眼,他作為文臣,心思本就活絡,多少察覺到了袁術此刻的心思,按說這時候最好就是學紀靈那樣,但想到昨日袁耀登門的事情,楊弘終究挨不過那份面子,出言道:“弘以為張將軍之言,可行!”

袁術笑著點點頭,對於楊弘的回答,不算意外,因此也沒什麼多餘表示。

但袁耀就很開心了,決定以後要與楊弘多走動走動,至於剛剛那個打馬虎眼的紀靈,呵呵……

袁術之後又連著問了數人,基本上是少半人支援讓諸葛亮回南陽,剩下的則是兩可的態度,至於說要諸葛亮留在揚州的,卻是一個都沒有。

對於這個結果,袁術滿意之餘,還有些心酸。

在袁耀暗地裡動了小手段的情況下,只能讓少數人幫他說話,證明袁術自己的掌控力還是很強的,這點自然是值得高興的。

但是,雖然其中許多人並沒有明確表態,但袁術都清楚,在許多的時候,不表態與否定其實沒什麼區別。

袁術固然可以一言而決,但因為諸葛亮與所有部下對著幹,實在不智,而且,縱然他強留下諸葛亮,可看眾人的態度,將來只怕是稍有不慎,就會害了諸葛亮的性命。

面對如此情形,袁術也不得不做出了決定,但他並沒有當眾說出來,只是將碗中酒水一飲而盡,酒入愁腸,分外惆悵。

袁耀可不知袁術已經有了決定,只當他還在猶豫,不一會功夫明心中就生出了許多的怨氣。

這怨氣不是針對袁術,而是那些沒有明確表示讓諸葛亮去南陽的人。

特別是閻象、李豐、袁渙,這三人在袁術心中分量很重,如果他們也開口,袁術多半會答應,結果三人全都在關鍵時刻做了烏龜,讓袁耀感覺自己就像是被騙了一樣,惱怒非常。

袁耀心裡憋屈,袖中藏著的拳頭握的緊緊的,不由得想起了李易之前曾經告訴他,議論諸葛亮事情的時候,但凡是記得他這位大公子恩義的人,肯定會站在他這一邊。

當時袁耀感覺還很美,哪想到轉眼就被現實敲了一悶棍。

於是,袁耀舉一反三,頓時就悟了,那些不幫他說話的人,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根本就不敬重他這位大公子?

袁耀越想越是惱火,雖然臉上依舊維持著牽強的笑容,可在心裡,已經將這些沒幫他說話的人全都暗暗記了下來,等將來找到機會,他一定要讓這些傢伙體驗一下揚州大公子的厲害!

只是袁耀不知道,他在心中惦記著給人穿小鞋的時候,李易眼角的餘光,其實一直都不曾離開過他。

雖然袁耀臉上的掩飾還算可以,但在有人心人眼中,那明顯不自然的表情真的沒太多作用。

李易的嘴角輕輕勾了勾,他知道,自己給袁耀挖的這個坑算是成了,甚至隱隱有些自得,明明挑撥離間,卻又不露絲毫痕跡,可謂是功力爐火純青,深藏功與名啊。

當然,這種挑撥離間短時間內難有什麼成效,甚至,永遠都不會有什麼大的收穫。

但在李易眼中,這種事拼的就是一個機率,沒有他今天的佈置,將來袁耀壞事的可能性大概只有一成,但有了他的安排,袁耀展開窩裡鬥的機率,可能會一下子提升三四成。

這就像是做生意,沒穩賺不賠,但投入了可能有回報,不投入絕對沒有回報。

於是,在這須臾之間,除了李易再無人知道,整個揚州勢力圈子之中發生了一次無形的,但影響力卻很大的變化。

問過眾人意見之後,袁術就沒再說什麼,心情明顯低落,以至於這場原本很是歡快的酒宴,在結束時的氣氛竟然有了許多壓抑。。

李易拜別袁術,回了自家府邸,對袁術的模稜兩可感覺很是頭疼,他現在也摸不準袁術的心思了。

而就在李易糾結的時候,諸葛亮卻是忽然登門求見。

讓侍衛將諸葛亮領了進來後,李易發現諸葛亮竟然滿臉愁容,根本不像是小孩子的模樣。

諸葛亮對李易行了一禮,小聲道:“酒宴之後,袁使君將我留下,說了許多話,雖然袁使君有些醉酒,言語含糊,卻是答應了過些時日讓我隨襄侯去南陽。”

李易聞言,頓時心中一喜,松了口氣道:“之前雖然感覺此事應當無差,但袁使君不開口,我心中多少有些擔心,如今,一切總算是徹底妥當了。”

說罷,李易奇怪的看了諸葛亮一眼,疑惑道:“此乃喜訊,也是你所求心願,可我看你為何愁眉不展?”

“我……”

諸葛亮猶豫了一會,方才低聲說道:“襄侯,亮心中有疑惑,不能自悟,懇請襄侯指點。”

李易也看出諸葛亮的心態似乎出了點問題,拿過熱毛巾擦了擦臉,讓自己清醒了一些,笑道:“好,你儘管開口便是,與我無需客氣。”

頓了頓,李易想起前世的心理醫生,又補充道:“你可以放心,稍後無論你與我道出何事,我都向你保證,絕對不與第三人提起!”

見李易如此承諾,諸葛亮小小的身子動了動,明顯松了口氣,然後這才說道:“袁使君無故出兵豫章,使我叔父丟官,不得不遠遁荊州,而我與姐弟盡皆淪為俘虜不說,就連大兄如今也是不知所蹤,多半已經是……”

“就此來說,我諸葛一家,與袁使君乃是死仇,袁使君收我我義子,我也是不得已委曲求全,從未有片刻忘記家仇,可如今……”

諸葛亮說到這裡,似是不知該如何往下講了,不過李易卻已經明白諸葛亮為何這般糾結了。

李易出聲問道:“你可是想說,你現在心中已經不再如同之前那般嫉恨袁使君了?”

“嗯。”

諸葛亮低垂了一會腦袋,這才輕輕應了一聲。

“唉。”

李易忍不住發出嘆息,摸了摸諸葛亮的腦袋道:“袁使君……我不喜其為人,不過,平心而論,拋開父輩之間仇怨,袁使君對你,的確讓人說不出半點不是,甚至勝過親子,否則袁耀也不至於對你心生嫉妒。”

“在袁使君如此照顧之下,你對他生出些好感,也在情理之中,我之前也有所預料,只是想不到會這麼快。”

諸葛亮咬了咬壓,道:“可我為人子,為人弟,如今恩仇混淆,豈不是大不孝?”

“那倒不至於。”

李易笑了笑,拉著諸葛亮在邊上坐下,心中莫名想起了關羽的華容道,口中說道:“做人,自當恩怨分明,袁使君對你雖然有照料之恩,但此番恩情,卻比不得對你諸葛家造成的傷害,所以,縱然將來與袁使君為敵,你心中也無需顧慮太多負擔,大不了,可效仿晉文公退避三舍之事,以此成全袁使君今日照顧之恩,如此即可。”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諸葛亮點點頭,表示理解,但看他臉上的表情,顯然並沒有真的就輕鬆了下來。

李易略感無奈,他知道感情這東西,不是說說就能明白的,再加上以後諸葛亮就住在南陽了,李易也不能把諸葛亮往冷血無情的方向上培養。

思索了好一會,李易方才說道:“你可知我有今日成就,誰助我最多?”

諸葛亮面露疑惑,他雖然聰明,但李易這個問題,顯然超出他聰明的範圍,只能搖搖頭,表示回答不了。

李易微微一笑,不過笑容有些複雜,然後緩緩的道出了兩個字:“董卓!”

“啊?”

諸葛亮情不自禁的發出了一聲驚呼,董卓可是國賊,李易又是殺了董卓之人,現在李易反過來說董卓幫助他很多,這讓諸葛亮如何能夠理解?

李易抓了抓諸葛亮的腦袋,慢悠悠的將自己進洛陽之後的事情,選了一些重要的與諸葛亮說了一遍,然後感慨道:“我能以區區白身一夕之間踏入朝堂,盡皆仰仗董卓青眼,所以,董卓雖是國賊,但無董卓,也無今日李易。”

“董卓,國賊也,禍害百姓無數,為天下計,我不得不殺,。”

“然而,董卓對我有提拔之恩,我不得不報答,因此董卓死後,我全力保下他屍身不受辱,對其下屬親眷逃竄,也視而不見,希望藉此償還之前情分。”

諸葛亮猶豫了一下,問道:“這般就可以兩清麼?”

李易笑著搖頭,道:“情分二字,最難說清,即便是如今,我想起當初洛陽之事,心中也時時愧疚,不過”

正說著,李易忽然語氣一變,帶著幾分凌厲道:“我雖然心中有愧,卻從未有半點悔意,因為大丈夫行走天地間,遇到當做之事,縱然揹負萬千罵名也要一往無前,遇到不可為之事,哪怕刀斧加身也不能有半點猶豫!”

“你現在之所以心生彷徨,就是因為你還不清楚什麼事當做,什麼事不當做,只是此中意味不便明言,只能用心體會,好在你年紀尚幼,之後可跟在我身邊,多看,多想,若你能夠明悟,將來我當親自為你束髮加冠,贈你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