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之化龍最新章節列表 > 第394章 徵南將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94章 徵南將軍!

得到龐德公的“重禮”之後,李易很高興,宴會還沒結束,便讓典韋去傳令,將龐家送來的那些東西千萬妥當保管,不要讓人毀壞或者丟失,然後李易又拉著龐季說了好一會的話,這才放他離開。

龐季走後,郭嘉便問道:“看主公神色,似乎對龐家所贈之物極為看重?”

李易笑道:“奉孝可能覺得子尚直言有所誇大,呵呵,據我所知,天地之妙,其實更甚,不過其中道理一時難以描述,回去後我讓人抄寫幾分,奉孝拿去一看便知。”

郭嘉當即點頭,他雖然對龐德公瞭解很少,更覺得龐季說的玄乎,但他卻極為佩服李易的眼光,既然李易敢這麼說,那絕對是不會差了。

然後李易又對旁邊的賈詡張遼說道:“先生,文遠,如今荊州形勢隨時都有變化,屆時需要先生要穩定後方,文遠也要領兵在前,閒暇實在太少,等此事過後,兩位也可研讀龐德公所贈之物,絕對受用非凡。”

兩人紛紛點頭應下,心中也對那些書冊多了一絲期待。

給幾人說罷,李易目光下意識的瞥向跟著諸葛玄吃東西的諸葛亮,他想了想,卻是決定先不把這些東西交給他。

李易對諸葛亮已經很好了,但他知道許多事情過猶不及,諸葛亮如今還小,還不是後來的諸葛武侯,李易可不想因為自己無休止的給予,結果讓諸葛亮有了才華,卻在性格方面長歪了,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李易決定先讓諸葛亮過上幾年的常規生活,讓性子穩定下來,然後再考慮深層次的培養。

之後再無他事,等過了正午,宴會告終,到來的賓客也紛紛散去,只是在離開書院的時候,有個別人忍不住頻頻回頭,其他人也紛紛效仿,於是眾人這才發現,原來空曠的書院大門之上,不知何時多了一塊金字黑木大匾,其中四個大字異常醒目,正是襄侯書院。

對於書院名稱,李易有過許多想法,不如什麼中華閣啊,中華大學堂,甚至清華北大他都想過,但最後斟酌下來,覺得與其弄那些“情懷”,還不如實用一點,直接就叫“襄侯書院”,保證不管書院的宗旨是怎樣的,但將來書院裡出來的都是他李襄侯的門生,怎麼看都是最具價值的命名。

只是考慮到以自己名號命名,有些張揚,所以李易一直都沒說,而眾人也沒問,倒不是他們不好奇,而是之前有風聲說,這個書院會叫做“南陽書院”,自然也就沒必要再問了。

但眾人沒想到,直到他們臨走,才發現了書院的“真面目”。

眾人的目光在匾額上微微停頓,先是有些恍惚,隨後就變得理所當然,因為不管是李易拿出來的那些東西,還是他自身表現出來的胸懷抱負,都足夠撐得起這家書院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至於說李易掛上自己的名號,這背後是不是有什麼野心……呵呵,古往今來,那些個厲害的人物,要真是丁點野心都沒有,反倒是不正常了。

襄侯書院開門之後,“生意”明顯非常不錯,除去李易原定的那些學生,不少世家大族也主動送了家中子弟過來,不管他們這麼做是向李易示好,還是看重李易這個學院本身,總之都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情況,李易自然是非常高興。

但在李易熱熱鬧鬧忙乎書院的時候,有不少人卻是愁得頭髮都快掉光了。

袁術使者韓胤離開之後,雖然沒有給李易回信,但袁術卻是再度往襄陽方向進軍了,這也代表著,袁術是採納了李易的建議,準備先打到襄陽城下,給劉表施壓。

於是,首當其衝的就是駐守在宜城的張虎。

劉表當初撥給了張虎四千人,其中有半數是荊州老兵,還有半數是沒上過戰場的新丁,算不上是精銳,單純憑藉這些人就想抵擋袁術是根本不可能的。

張虎武藝可以,但軍略不行,連張允都能甩他一截,不過好在是有了江夏的一連串慘敗,再加上袁術修整的緣故,讓他有了充足的時間做準備,所以這段時間裡張虎給宜城的城防增加了不少,單單是現成的滾木石一項,就足夠一月消耗。

然後張虎又接收了不少從江夏逃回來的士卒百姓,從中挑挑揀揀,選精幹之人編入軍中,再加上宜城原本就有的守備兵馬與本地青壯,一時間張虎能掌控的人馬增加到了將近一萬五千人。

雖然這個人數與袁術的大軍相比不值一提,但也算是讓宜城有了一戰之力,畢竟守城嘛,難度相對比較低一些。

在張虎準備妥當之後,袁術也親自帥大軍到了宜城城下,先是勸降,許下高官厚祿,張虎回絕的很乾脆,甚是還放箭射袁術的使者。

袁術很生氣,當即就想強攻,但綜合了一下自己這邊的觀察,以及城中細作送來的訊息,卻是忍不住暗暗咂舌。

太細節的東西不提,只說宜城的城門吧,張虎叫人用泥土把所有城門堵死夯實不說,還在每個城門下設了一營兵馬,這架勢簡直是比烏龜還烏龜,氣的袁術大罵張虎膽小如鼠。

不過罵歸罵,袁術也沒昏頭,知道張虎這安排讓宜城城防增加不少,雖然強攻肯定能拿下,但損傷多少士卒就難說了。

袁術雖然在後世名聲不好,甚是是愚蠢的代名詞,但人家也是有將才的,與身邊人一番商議後,袁術便有了決定。

留下大將陳紀帶兵三千駐紮在宜城城外,另有兩千人埋伏在遠處山林旁邊作為策應,然後帥大軍繞開宜城繼續往前行進,目標是黎陽,那裡有黃忠的八千兵馬駐紮。

袁術已經得到訊息,紀靈所率先鋒已經另走道路先行達黎陽,黃忠見狀單騎出城與紀靈叫陣,紀靈自然不慫,但交手後紀靈才發現自己竟然不敵,便想退去,不料被黃忠抓住機會放了冷箭,得虧紀靈反應快,外加李易送了他一匹好馬,紀靈雖然肩膀中箭,但總算跑得快,保住了性命。

雖然受傷的是紀靈一個,己方兵力並沒有折損,但紀靈所部卻是士氣大跌,已經不再適合攻城,只能等待袁術大軍。

而袁術放棄強攻宜城,也有一部分是紀靈前鋒受挫的緣故。

袁術大軍行進很快,很快就抵達黎陽,黃忠見狀,便要再次出城鬥將,不是黃忠好勇鬥狠,只是他心裡清楚,想要給襄陽爭取時間,固守自然是必須的,但如果能擊殺對方一兩個大將,也一樣可以起到效果,正如射了紀靈那一箭,紀靈的兵馬就一連幾天都沒動靜。

但是,讓黃忠沒想到的是,袁術大軍剛剛到達黎陽城下,一天都沒停,直接就展開了攻城。

這與黃忠的預計有些不一樣,雖然黃忠知道,因為黎陽距離襄陽太近的緣故,袁術不可能跟宜城一樣繞過去,但怎麼說也該穩紮穩打才對,結果一上來就全力猛攻,實在讓他有些措手不及。

黃忠自然不知道,袁術這次的目的不在於殺傷多少,而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將大軍推進至襄陽城下,儘快給劉表造成壓力,然後讓李易施行計劃。

所以,遇到可打可不打的宜城,袁術選擇了繞路,但面對必須那下的黎陽,袁術就是不顧一切,要以最快速度將之拿下。

於是,黎陽的戰事一爆發,直接就進入了絞肉機模式,雙方損傷都是不少,但黃忠畢竟兵少,而且劉表給黃忠的兵馬雖然多了一些,但就質量上而言,還比不上張虎的,因此,第一天就有揚州兵馬殺上城頭,若不是黃忠身先士卒鼓舞士氣,黎陽城恐怕第一天就要丟了。

但黃忠知道,面對袁術不要命的攻擊,黎陽是危險了,於是當天就向襄陽發了告急。

劉表收到黃忠送來的訊息,自然是召集眾人商議。

之前劉表安排張虎與黃忠,是為了拖延時間,而且這個安排大抵上是沒問題的。

按照常理,張虎藉助宜城地利,可阻擋袁術大軍一段時間,而黃忠這邊在戰敗紀靈之後,劉表等人更是歡喜,覺得袁術兩個月都不一定能說殺到襄陽。

但誰也沒想到,袁術劍出偏鋒,竟然不顧後路,直接圍了黎陽,讓荊州外圍最堅固的一座堡壘直接失去了作用。

劉表他們當然看得出,袁術這麼幹是有風險的。

古代打仗,糧草物資輸送非常重要,行軍打仗必須保證後續道路暢通,因此大軍遇到城池一般都要拿下,步步推進,不能在後方留下隱患,能做到不顧後路往前打,而且軍隊不出事的,華夏歷史上也就寥寥幾個牛人能做到。

袁術現在把最難啃的宜城給丟一邊去了,這是一種冒險,但何嘗袁術的自信?

因為張虎在宜城佈置的烏龜殼,雖然堅固難攻,但正如袁術罵的那樣,張虎是真的怕了,所以才拼了老命打造防禦。

那麼,就算袁術走了,張虎敢出城打劫袁術的糧道麼?

而且就張虎出來了,他的部下能有多少膽氣?更不要說城外還有袁術留下的人馬,弄不好張虎出城的結果就是直接丟了宜城。

這個道理劉表他們也看得出來,因此雖然宜城對襄陽的防禦起不到什麼直接作用了,但誰也不敢讓張虎冒大風險回撤,現在放在宜城,最起碼能牽制袁術幾千兵力。

那麼,宜城不能動,黎陽的處境就很尷尬了。

讓襄陽再派援軍不現實,雖然已經聚攏了不少兵馬,但其中許多新丁,守城還行,讓他們出城ye戰,絕對要遭。

但也不能再叫黃忠死守了,畢竟雙方兵力差距那麼大,用黃忠和幾千將士的性命去爭取一兩日的時間,實在不划算,劉表也沒那麼狠心。

最終,劉表一臉黯然的對黃忠下達了讓他見機撤兵的命令。

之所以讓黃忠自己找機會撤,實在是黎陽被袁術大軍圍著,黃忠就算想走,也不見得能脫身。

而且,這道命令一下,也就代表著劉表之前針對袁術大軍做出的阻敵計劃徹底告吹,接下來的戰事就是防衛襄陽了。

隨著荊州戰事的不斷變化,這些情況自然也以最快的速度傳入了長安,現在朝堂上那些人也是坐蠟,誰也沒想到,整個荊州戰事,除去張允有過曇花一現的不錯戰績,其餘大小戰事的表現是叫人一言難盡。

於是,理所當然的,就有人開始質疑劉表的能力了。

其實劉表在荊州的表現不算差,畢竟袁術來的太突然了,劉表事先根本沒有準備,而之後的佈置,除去用張允這點有錯之外,劉表的其他安排雖然不能說太好,但也絕對不壞。

但朝臣們不考慮那些,他們只看結果,現在除去尋找解決之法外,還必須有人為此事背鍋。

於是,有人建議天子除去劉表官職,讓劉繇接替劉表之位,主持荊州戰事。

只是沒等天子表態,劉繇自己就跳出來表示不幹。

荊州都被打爛了,讓他主持誰去?怎麼不直接說叫他千里送人頭?

其實,朝廷也是對荊州實在沒辦法了,建議讓劉繇過去,八成目的是告訴天下人,朝廷已經有了動作,另外一成是讓劉繇過去儘量拖時間,最後一成才是期望劉繇能擋住袁術。

但劉繇不往泥坑裡跳,眾人只能再尋解決之法,只是討論了幾天,最後也沒能拿出主意,直到有一日,在眾人盡皆無言之後,伏完站了出來,繼李之後,舉薦李易為徵南將軍,讓李易都督荊州戰事。

這次再提議李易,反對的人就少了許多了,一方面是伏完的面子,還有就是荊州的爛攤子沒人敢伸手接了,那就丟給李易負責唄?

荊州完蛋了罪過是劉表和李易的,但如果李易能做出點功勞,朝廷也能挽回一點顏面,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朝廷不費一兵一卒,只需要給李易一個徵南將軍的虛名罷了。

但在朝堂言論偏向李易的時候,王允卻是站出來表示了反對,不光反對,還指責李易一直按兵不動是瀆職,甚是已經與袁術有了勾結,為防意外,請天子儘快將李易罷免!

其實王允說的挺對的,但這個世界的董卓是李易殺的,跟王允半點關係都沒有,所以現在的王允並沒多少實權,相反,伏完卻是小皇帝的親戚,再加上李知道他是李易老丈人,平時多少給點面子,所以,伏完還是有一定話語權的。

於是,對於這個問題,雙方又討論了不到半日,在李也介入的情況下,朝堂意見終於達成一致,小皇帝下旨,加封李易為徵南將軍,接管荊州一切兵馬,全面負責荊州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