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之化龍最新章節列表 > 第755章 戰!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755章 戰!

大將軍府的搬遷,雖然說起來是個大工程,但過程並沒有太過麻煩。

李易只是換個指揮部,再帶一些百姓過去,又不是遷都,而且定陶附近有著許多的空置田地與房屋,在百姓自願的前提下,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減少搬遷的成本。

而且,這件事情還是分步走的,在中樞核心安置妥當之後,其他事務都可以慢慢來,這同樣大幅削減了人力與財力上的負擔。

可是,李易慢悠悠的有條不紊,旁人卻不這麼想。

李傕郭汜,還有韓遂,都來信詢問李易,這麼大的動靜是不是準備對河北用兵,如果是,他們表示自己雖然不才,唯有一腔熱血可用,也願意為李易盡一些微薄之力,從旁策應。

直白的說,就是請戰!

甚至,就連天子來派人來問詢,看李易是不是想要搞什麼大動作。

當然,天子的語氣就非常委婉了,只是隱約中透著一種以和為貴的味道。

這也正常,在天子眼中,李易與袁紹的這一對固然是狗咬狗,奈何他卻沒有坐收漁利的本錢,在兩頭惡狗決出勝負之後,下一個被狗咬的就是他了。

對於天子使者,李易自然是隨便給糊弄了過去,他雖然不想透過欺負天子來獲得什麼快感,但他的善意也就僅限於此了,給好臉,正經事情上卻絕對不會真的給面子。

倒是李郭等人的積極性,有些出乎李易的預料。

李易一直都是將他們當做鹹魚來看待的,等著自己搞定河北之後,這些鹹魚會主動往鍋裡跳,卻不料,他們竟然也有主動參與其中的意思。

原因倒也不難推斷,這些人是想立功,更準確的說,是為將來多爭取一些立身的本錢。

參戰,有了戰功,然後追隨李易,他們就是新朝的功勳,為新朝流過血,分量就算不及李易的老部下,但也不會差太多。

沒有戰功,他們的投靠,其實就是投降,莫說李易看不起,甚至一個被李易親自提拔的縣令都不會正眼看他們。

兩者分量絕對天差地別。

事實上,他們的選擇也確實是博得了李易的好感。

之前李易讓他們對付馬騰,這件事情其實就算沒有李易,換個可以被信任的人去撮合,他們一樣有很大機率會產生合作。

因為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在忌憚與警惕中維持起來的平衡,對於一方來說,其他人都是對手,在有限的生存空間內幹掉一個潛在對手,都是他們願意接受的事情。

馬家的覆滅,李易心中固然少了一個隱患,但最直接的受益人卻是他們。

可這次不同,他們主動要求參戰,這就是真真切切的為李易賣命了,只要不是想著背後陰李易一手,他們絕對會非常的賣力。

李易一直都是個很現實的人,雖然他不可能對這些人完全信任,不會與他們並肩作戰,但李傕郭汜統兵打仗都是一流的,西涼軍戰力雖然不如從前,卻也不是泛泛之輩,如果讓他們組成一支兩萬人的聯軍,從河內或者河東出兵,殺向幷州,那效果……

現在的幷州刺史是袁紹的外甥高幹,治民或許有一手,但打仗肯定不如李郭等人,而且,幷州一直都不是袁紹的核心,駐軍非常有限,說不定不用李易動手,李傕他們就能為李易將幷州給打下來。

但是,在李易決定給李傕等人回覆的時候,荀攸提出建議,讓李易拖上一拖,不可操之過急。

荀攸認為,李易大軍北上的時間還沒定下,早早給李傕等人定下計劃,不見得是什麼好事,他們不明白李易的佈置,也不像李易的部下那般聽話,長時間的等待很可能會消磨他們的戰意,甚至讓他們在焦躁中生出一些別的念頭。

李易想了想,覺得荀攸說的有道理。

現在他一統天下幾乎成為必然,雄踞中原,四周只有袁紹一個敵人,益州劉璋捂著耳朵眼睛裝不知道,其餘剩下的都願意給他做小弟,甚至要不是李易自己嫌麻煩,擔心消化不好,不然讓他已經黃袍加身,以一道手令將司隸、涼州以及交州納入控制。

在這種大好局面下,莫說李傕等人不淡定,就是李易自家的兵將也是按奈不住,基本上隔一段時間就有人旁敲側擊,話裡話外的透著一種,我們咋還不打過去的意思。

顯然,求戰心切。

對此,李易很無奈,一般的將士們覺得只要糧草能讓他們管飽,就是糧草充足,就可以打仗了,戰前戰後那些看不見的消耗,他們根本不會計算在其中,但李易作為上位者,作為放眼整個天下的人,他卻不得不去考慮許多更加細緻的問題,也因此將決戰拖延。

但他沒想到,李傕和郭汜這些人竟然也著急了。

李易尋思著,把李傕他們的書信按下半個月再做回覆,讓他們感受一下自己的從容不迫,然而,出乎意料的,公孫瓚竟然也派出信使,送來了親筆書信。

公孫瓚在書信中訴說了袁紹的一大堆罪狀,甚至把劉虞的帽子也扣給了袁紹,最後表示希望可以和李易結盟,然後雙方約定九上旬出兵,南北夾擊,誅殺袁紹於冀州。

相比李傕他們的求戰,公孫瓚顯然更加直接,也更為讓李易動心。

不過,李易請了身邊謀士做參詳,卻是摸不準公孫瓚的意圖。

公孫瓚可是剛剛被麴義給坑的滿臉是血,兵力遭到重創,內部空虛,後腰位置還有一個一直按兵不動,卻不能叫人無視的閻柔存在,形勢完全可以用朝不保夕來形容。

就這點來看,公孫瓚不應該是主動挑起戰火的那一個人,就算聯絡李易,他也不可能採取攻勢,不然一個不小心,可能家都沒了。

而且,公孫瓚只說合擊袁紹,卻沒有說戰後應該怎麼辦,是讓李易給他劃一塊地方,還是像李傕他們一樣,憑著戰功搏一個封侯的待遇,這些公孫瓚都沒提。

甚至,李易問送信的使者,可那使者就是個跑腿的,支支吾吾,同樣不甚清楚。

這就讓李易越想越納悶,完全不明白公孫瓚到底是個什麼打算,難道他想一吃兩家?

荀攸,蒯越等智謀之士對此同樣摸不著頭腦,說不好公孫瓚的真正打算,最後,徐晃給出了一個猜測,他認為公孫瓚怕是已經魔怔了,知道無法自保,就想拉著袁紹去死,其他可能壓根就沒有考慮。

徐晃的解釋能說得通,但眾人都不願意接受,因為公孫瓚畢竟是一方諸侯,這思路未免太過荒唐兒戲,不符合他的身份。

這時候,魯肅給了一個建議,趙雲熟悉公孫瓚,何不叫趙雲給個建議?

李易想想也是,反正這件事不急於一時,當即叫人將書信給趙雲送去,然後,數日後趙雲回信,雖然其中言語稍稍有些含糊,但跟徐晃猜測的竟然差不多,認為現在的公孫瓚已經不是當初英雄了得的白馬將軍了,他可能真的只是想殺了袁紹洩憤,僅此而已。

看到趙雲的答覆之後,李易等人都是良久無語,既為未來少了一個強敵而松了口氣,但多少也有些唏噓。

尤其是李易,任何一個為大漢守衛過門的將軍,他都打心眼裡喜歡,都有著與其把酒言歡的想法,可是公孫瓚這樣子,已經不像是英雄了,更多的反而是瘋狂,甚至是自我毀滅。

為公孫瓚惋惜的同時,李易也開始認真對待公孫瓚的合作建議。

的確,公孫瓚已經很弱了,但在大戰開始之後,李易肯定會吸引袁紹的大部分全部主力,那麼,袁紹的後方必定空虛,如果公孫瓚真的有那股子瘋勁兒,不怕閻柔抄他老家,還真有可能用幾千人打出上萬人的效果出來。

更別說,另一邊還有李傕他們,幾路其出,絕對可以讓袁紹焦頭爛額。

李易對這個建議非常意動,唯一的憂慮就是今年的糧食收成如何,是否足夠支援他開啟戰端。

數日思索,李易回信給李傕等人,對他們的想法予以肯定,但又委婉表示,糧草尚有欠缺,用兵之事暫緩,一切等到秋後再定。

對於公孫瓚,李易的態度就更好了,請他稍安勿躁,暫且積蓄力量,等到準備充足,區區袁紹根本不在話下。

安撫這些人的同時,李易也不忘與黑山軍張燕加強聯絡,甚至安排周倉去張燕那裡走了一趟,且收穫不菲。

對張燕那些黃巾出身的人來說,他們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同時,對於權貴也充滿了不信任,但李易自己是平民出身,派去的周倉又是他親衛營的重要將領,張燕一方完全沒有拒絕的理由,很輕易的就許下承諾,將來李易若是對袁紹動手,他們同樣也會在常山出兵。

至於說張燕他們為何沒有表態效忠李易,這並不是張燕他們不願意,而是李易沒有提。

這種事情主動開口,難免有逼迫之嫌,而李易現在都這麼強大了,他完全可以矜持一點,就像是交州一樣,讓張燕主動靠上來。

在與幾方勢力斷斷續續的溝通接觸中,時間終於接近九月,荊南各地已經開始秋收,中原地方也開始準備,而李易在沉寂了幾個月之後,也終於離開了定陶,開始巡視兗州,以及徐州、豫州部分地方。

按照各地上報的情況來看,荊州揚州兩地已經確定豐收,單單是荊北,就能入庫少說兩百萬石糧食,再算上荊南,還有揚州,只要中原的糧食產量差不多,甚至只是自給自足,他就有了北上冀州的本錢。

而李易之所以巡視,實在是擔心一些地方官員為了政績,給他瞞報虛報,讓他對事實情況產生誤判。

尤其是對兗州這樣被戰火傷害最大的地方,真的經不起折騰。

這不是李易杞人憂天,實在是之前有過案例,而且還不止一次,那些官員為了能讓他高興,真的是什麼事情都能辦的出來,僅僅是這一年,李易聽到的祥瑞已經將近二十次了。

起初還有點新鮮感,可後來……

李易喜歡聽人拍馬屁不假,可他卻更加厭惡那種屁事沒幹,憑著一張嘴就想上位的傢伙們。

好在,似乎老天爺也在憐憫滿目瘡痍的華夏大地,李易在兗州走了一圈,又繞路豫州去了徐州,各地的莊稼都很不錯,半數已經開始收割,只要別忽然連天暴雨冰雹,絕對是一場大豐收。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隨行的官員,又開始試探,看李易有沒有出兵北上的打算,甚至,連徐晃都參了進來。

當初李易體量輕,身家小,說幹就幹,不帶一點猶豫的,可現在他權勢越來越大,做決定時卻越發猶豫,甚至是瞻前顧後!

因為他需要考慮陳登那邊的時機情況,計算幾個月能打到鄴城,是在冬天到來之前,一口氣幹掉袁紹,還是先在河北佔據北岸城池,作為踏板,然後熬來年,再一舉蕩平,在這些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什麼意料之外的情況。

這一次,李易請教蒯越等人的時候,他們卻是態度曖昧不明,這代表什麼,李易很清楚,這些人也想打了,雖然準備還稱不上萬全,但相對於戰爭的勝利來說,只要殺了袁紹,之後可能存在的問題都是小問題。

這一點上,他們比李易更加果斷,或者說心狠。

就在李易心思搖擺不定的時候,一騎快馬自北方而來,風塵僕僕的信使將一封加急密信送到了李易的面前。

八月二十五,河北各地百姓開始忙碌秋收的時候,袁紹卻不顧天時,親率一萬五千兵馬,悍然北上!

公孫瓚上次戰敗之後本就沒能恢復元氣,這回又是措手不及,被袁紹輕易突破易水防線,然後公孫瓚在易縣抵擋,戰敗退走,袁紹繼續攻下了范陽,方城,如今公孫瓚被困在涿郡孤城,若非漁陽等地兵馬死命救援,涿郡怕是已被袁紹攻破了。

這個訊息傳開之後,李易麾下文武齊齊請戰,這一次,李易沒有多說,只是長長吐出一口濁氣,將心中的種種顧慮全都丟下,然後,數十騎信使連夜奔出,天下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