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搖滾教父最新章節列表 > 第125章 沖銷量的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25章 沖銷量的歌

除了《on.my.own》之外,另外兩首歌,在前世的原作者或者說演唱樂隊,名氣就要大得多了。

和。

前者有著“加拿大五月天”之稱,這個說法多少帶著點貶義的意味在裡邊。

這支樂隊從出道起就打著流行朋克的標籤,不過後來就越來越偏向流行,朋克和搖滾的元素越來越少。

尤其是到了2013年以後,簡直不像是一支搖滾樂隊,幾乎變成了小鮮肉式的偶像組合,雖然年齡不那麼小鮮肉就是了。

這種情況,在朋克樂隊,尤其是流行朋克樂隊中很容易出現。

因為朋克追求簡單的風格,和流行有著太多的相似性,商業的元素稍稍濃一些,搖滾的味道就剩下不了多少了。

很多以朋克風格出道的樂隊,都有這樣的問題,比如,,all.等等。

在許多對搖滾有著執念的歌迷眼裡,這種行為是毫無疑問的背叛。

對於這種指責,實際上沒有太多站得住腳的地方。

一切僅僅只是利益驅使,僅此而已。

有歌迷的一句話說的很中肯,時代不同了,如果不向商業妥協,堅持朋克,你連他們的歌都聽不到。

就連被譽為朋克教父的,後期都開始向商業妥協,何況是其它的樂隊。

後期的如何不朋克、不搖滾,姑且不做評判。

這支樂隊至少在第一個十年裡,確實拿出了不少非常不錯的【流行朋克】作品。

這支樂隊的歌,羅傑u盤裡存有的不多。

在為數不多的幾部作品裡,羅傑挑出了《astronaut》這支單曲,加入到《怪胎》專輯中,排在第四位。

這個排序僅僅只是按照歌詞主題以及曲風變化來排,以保證整體的統一性,和歌曲本身在專輯中的地位或者說分量關系不大。

這首歌,或者說它原本的專輯,幾乎可以算是最後一張帶有朋克風格的專輯。

雖然流行的比重已經高得有些過分,遠遠壓過了朋克。

這一首歌出現在《怪胎》專輯裡,唯一的理由就是衝傳唱度、衝銷量,僅此而已。

雖然它多少會拉低整張專輯在硬核搖滾樂迷中的口碑,但相比於帶來的銷量提升而言,這是可以接受的代價。

畢竟這是一個商業化的時代,獨立樂隊堅持自我風格的選擇固然值得尊敬,但如果想要成名,向商業妥協,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在樂隊發展的初期。

至於成名之後,地位足夠穩固,那時候想怎麼玩硬核都可以,反正會有足夠多的粉絲買單。

但很顯然的是,樂隊現在並沒有這樣的基礎。

而另一支樂隊,名氣比起來要小得多,至少在太平洋對岸的那個國家是如此。

不過在北***樂隊的知名度並不低,唱片銷量也還算不錯,是各大銷量榜單的常客,儘管從未獲得過較高的排名。

這支樂隊很有意思。

他們的樂手技術都不錯,主唱的嗓音也很有辨識度。

但整個樂隊卻有點奇怪。

後硬核的手法、流行搖滾的曲風、視覺系的造型、以及正能量的音樂理念。

就像他們樂隊的名字一樣,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樂隊。

黑色面紗的新娘,這個名字的靈感,來源於羅馬的天主教會的修女加冕儀式。而眾所周知,羅馬的修女是禁止結婚的。

羅傑對這支樂隊,僅僅只是喜歡他們的歌,而不是其它。

甚至於,因為樂隊的視覺系造型太過於辣眼睛,羅傑幾乎從不去看樂隊的mv。

演唱會現場要好得多,至少沒有mv重那麼辣眼睛的視覺系造型。

和的《astronaut》出現在《怪胎》專輯中的原因一樣。

《in.the.end》,這首樂隊的代表作,同樣是為了衝銷量而誕生。

這首歌也是唯一一首登上公告牌前半區的單曲,並在單曲榜單上保持了超過二十周。

儘管排名都不算高,但對於一支流行元素不那麼濃的搖滾樂隊來說,二十周的在榜時間,已經是極為難得的事了。

尤其是考慮到那是數字唱片的時代,這一點就更為難得。

這兩首歌,雖然都是為了衝銷量而放進專輯裡,但仍然需要做出符合專輯整體的改編。

歌詞方面當然是不需要的,本身就符合專輯的主題。

如果從專輯整體的角度來解讀的話。

最大的問題在於歌本身。

《in.the.end》還稍微好一點,雖然和另一首來自更加大牌的樂隊的同名歌曲完全不同,但整體曲風上,搖滾的比重還是很重的。

大段的吉他solo,雖然難度不高,但卻是這首歌的亮點所在。

尤其是從朋克搖滾的角度來看。

羅傑所做的很簡單,只是稍稍加重了吉他的音量,使其不會被聲嘶力竭的人聲所蓋過。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而另一首《astronaut》,為了使其更具有“搖滾風格”,而不是變成一首純粹的“流行口水歌”,要做出的改動就更大。

首先是吉他和貝斯的失真,在羅傑的要求下,兩人選擇了顆粒感更粗、偏乾燥、力度更強的失真音色,這樣可以顯著增加這首歌所缺乏的力量感。

朋克搖滾很少像金屬搖滾那樣,使用非常強烈的失真效果。但是用得少並不代表完全不用。

事實上,任何一支搖滾樂隊,失真效果總是必不可少的。

區別僅僅只是在於使用哪一種。

除了失真效果的調整之外,羅傑還對這首歌的唱法做出了改動。

不使用原曲那種洗腦式的流行唱法,而是運用沙啞乾澀的嘶吼,在歌詞本身與世隔絕的疏離感之外,又新增了一絲絕望的情緒。

這樣的一番改動下來,整首歌已經是面目全非,完全變了一副模樣。

雖然還保留著原作的特點,但給人的感覺已經變得截然不同。

如果說原作裡,朋克搖滾的比重最多只能佔到百分之十五,在羅傑的調整之後,朋克搖滾元素的分量,已經超過了百分之六十。

儘管這仍然是整張專輯裡,朋克比重最低的一首歌,但也已經不再是power-pop,而是pop-punk。

《astronaut》、《on.my.own》以及《in.the.end》這三首歌的錄製,斷斷續續用去了超過十天的時間。

這個效率並不算讓人滿意,不過擺在樂隊面前的,只剩下最後兩首歌的錄製。

兩首慢節奏的搖滾,雖然是迷幻搖滾,但從曲風上來講,和《》有很大的相似度。

不過在那之前,樂隊首先要搞定其它的工作。

先導ep中的四部mv的後期處理和剪輯已經完成,需要樂隊參與到最終稽核當中。

雖然最終審核權在二十世紀娛樂手中,但樂隊的建議,分量也相當的重,只要合情合理,或者說符合專輯的利益,絕不會被輕易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