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搖滾教父最新章節列表 > 第139章 現場和氣場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39章 現場和氣場

無論是流行音樂,還是搖滾,分辨一名歌手或者一支樂隊的好壞,通常而言都是從兩個角度來區別評判。

錄音室專輯,以及現場。

對於流行歌手而言,前者更加重要。

而搖滾樂隊,卻更重視後者。

錄音室專輯一定能夠體現出這個作品的精良程度,但大多數情況下,並不能真正代表一個歌手或者樂隊的能力。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當然了,單純依靠錄音室專輯衝上一線,甚至幾乎觸控到頂端天花板的,也不是沒有。

無論是某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還是放眼整個世界,這樣的例子都不會少見。

現場不行,並不會妨礙一支樂隊成為一線大咖,因為他們的錄音室專輯足夠牛逼。

但只不過,看完他們的現場以後,你會產生一種感覺:原來他們的咖位可能沒那麼大牌。

現場不如錄音室專輯、錄音室專輯不如現場,這兩種情況都不少見。

所以你會經常聽到有人提起一支樂隊時,用這樣的話來形容。

“這個樂隊的歌不錯但是現場很蛇皮,建議不要去看。”

或者“這個樂隊現場超讚,比cd好多了,值得一看。”

只有現場,才能看出一支樂隊的真實水平。

而現場的表現,大致分為四個方面。

演奏、音色還原度、颱風或者說氣場、以及歌迷反應。

演奏是音樂的基礎,錄音室專輯可以讓你連續錄上幾百上千遍,直到錄出一次完美的、毫無瑕疵的演奏。

但在現場,可沒辦法因為你彈呲了,就讓時間倒退回去,重新再來一遍。

當然,在這一方面,絕大多數職業的樂隊,都不會犯下明顯的入門級失誤。

百分之百完美幾乎不可能,但完整地復現一首曲子,卻不會存在多大技術上的難度。

除非錄音室專輯是找“槍手”代為演奏的。

這種情況當然有,比如某位……這位大牌的n……粉太多,還是不舉例了。

第二就是還原程度。

如果有一支樂隊,能夠將現場還原到和錄音室專輯的版本完全一致,如果能夠確定排除假唱假演的可能性,那這絕對【至少】是一支優秀的樂隊。

這一方面,除了樂隊自身之外,還要看調音師的水平。

事實上,後者的重要性還要更高一些。

除了要對樂隊本身,以及各種各樣的音響設備熟悉之外,還要掌握相當繁雜的知識。

包括建築聲學、舞臺機械等等。

這個職務,在國外,一般是叫做“現場音效工程師”,一個“工程師”,就足以說明其要求有多高。

一般來說,前兩步做好了,一支樂隊的現場至少是及格線以上。

而想要得到優秀以上的評價,就要看後兩點。

氣場和歌迷反應。

這兩者實際上也是一回事,一個氣場牛逼的樂隊,絕對可以帶動起歌迷的情緒。

而一個毫無氣場的樂隊,再怎麼會自嗨的歌迷,也完全嗨不起來。

按照許多專業人士總結出來的經驗,需要注重的有三點。

第一,樂隊整體。

一支樂隊的好壞,不是看最強的位置,而是看最弱的那一個。

任何一個拖後腿的成員,都會將整個樂隊的整體水平拉低。

在精心製作的錄音室專輯中或許看不出來,但現場的感覺一定十分明顯。

一個牛逼的樂隊,不一定有哪個位置是世界上最好的,但一定沒有短板。

像齊柏林飛艇這樣,四個人都是頂級大師的樂隊,在整個搖滾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哪怕是其它的傳奇樂隊,也或多或少的有某一個或者幾個位置,相對來說不是那麼出色。

而這些位置,就決定著一支樂隊的下限在哪。

第二,節奏。

現場最能帶動歌迷情緒的不是旋律,不是唱功,不是其它任何亂七八糟的東西,而是節奏。

這裡只討論搖滾,至於流行、民謠等等,就不做討論了。

一個節奏掌控強的樂隊,更加容易讓歌迷們嗨起來。

這個節奏指的不是歌曲本身的節奏,而是根據觀眾的反應,隨時做出細微的調整。

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哪怕只是一段riff的細微改動,要在現場演奏中臨時調整,還不出錯,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首先要求樂隊每一個人的水平都足夠高,其次成員之間要非常的默契,一個人做出調整,其他人能立刻跟上。

除此之外,還要有一個“現場指揮”。

通常而言,這個位置都是鼓手或者主唱之一,前者是絕大多數搖滾樂隊的節奏主導者。

當然,也有以貝斯作為主節奏的樂隊,比如羅傑偶爾就會這麼幹,不過這種情況較為少見。

節奏核心做出變化,其它樂手更容易跟上。

而後者在舞臺上的站位更靠前,通常視野更好,可以更直觀地看到歌迷的反應,調整地也更加及時和有效。

第三,樂隊核心的氣場。

前邊有提到,樂隊最差的位置,決定了一支樂隊的下限。

而樂隊的核心則決定了樂隊的上限。

雖然不同的位置難以準確用資料量化,但通常情況下,核心都是樂隊裡技術最出色的那一個。

一個氣場足夠強大的樂隊核心,對於演出的幫助是非常大的。

比如科特-柯本、馬修-貝拉米、比利-喬-阿姆斯特朗等等。

氣場,是一個很玄學的東西,難以用科學來解釋。

時至今日,也沒有人能總結出這個籠統的概念到底是個什麼定義。

大多數情況下,咖位越大牌,演出經歷越豐富,live現場中表現出來的氣場也就越強。

但這也並非絕對,也有許多演出越多氣場越弱的例子,同樣的,一線大咖也有一些live現場爛到讓人看不下去。

為了避免被噴,就不舉例了。

而在名氣不大的二線甚至三線樂隊中,也不乏氣場極強的角色,比如瑞典的車庫朋克樂隊the.hives。

這支樂隊的名氣不大,但是live現場的氣氛,卻比許多頂級樂隊還要出色。

所以,一般認為,氣場主要靠天生,而後天的經歷,大多數情況下也會有所幫助。

在這一點上,羅傑做得不僅僅是不錯。

按照darkness樂隊如今的咖位而言,應該說做得非常出色。

在演出的一開始,多少有一點生硬的感覺,但很快就變得自然起來,舉手投足之間,都能帶動起歌迷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