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搖滾教父最新章節列表 > 第160章 三首情緒核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60章 三首情緒核

聯合巡演談判、單曲收入分賬、還有一些其它雜七雜八的事情,都交給了安妮和理查森去監督。

羅傑將自己關進了錄音室裡,專心對付最後的三首歌。

最後的三首歌,按照前世原版的分類來說,都屬於【情緒核】的型別。

但這是指歌曲本身。

事實上,這三首歌的原唱樂隊,僅有一支是純正的情緒核樂隊。

情緒核是硬核朋克的一個分支,完整的名稱是【情緒化硬核搖滾】,簡稱emo。

這種搖滾流派在90年代之後開始出現,在短短幾年之內,經歷了數次革新,成為新千年搖滾樂壇中極具分量的一個分支。

通常來說,情緒核大多數情況下是指歌曲本身,而不是樂隊。

很多朋克或者其它型別的搖滾樂隊,都有情緒核向的作品,但樂隊本身卻並非情緒核風格。

即使是以情緒核為主打的樂隊,通常也混雜著其它的風格。

比如《怪胎》專輯中的《in.the.end》,原唱就是後硬核&情緒核樂隊。

而在《希望》專輯中,有一首歌在羅傑前世的原作者,就是一支後朋克&情緒核樂隊new.。

new.並不是一支大牌樂隊。

但在朋克搖滾逐漸沒落的2000年之後,除了少數幾支流行風更重的大牌之外,new.算是第二梯隊的佼佼者。

大約和paramore和my.處於同一階層。

儘管這幾支樂隊在太平洋對岸的知名度都不算太高,但實際上在北美很受歌迷追捧。

new.最初成立的時候,根本沒有錢做專輯,只能在東海岸的各種酒吧等場合做演出。

直到一年之後,樂隊才攢夠錢製作了第一張ep唱片,但因為備貨量不足,僅僅兩週的時間就賣斷貨了。

1999年,樂隊發行了第一張正式的專輯,並因此進入主流唱片公司的視線,與mca簽約。

2000年,在唱片公司的協調下,new.跟隨當時的教父級朋克樂隊blink-182,開始在北美進行大範圍的巡迴演出。

一同演出的,還有許多其它當時和new.處於同一階層的樂隊。

但僅僅只有new.在巡演中打響了名氣,和blink-182一起成為了巡演的雙主角。

不過由於能力的天花板限制,new.只能算是一支中規中矩的朋克樂隊,缺乏所謂的“創造性”。

因此樂隊一直不溫不火,穩定在二線,提不上去也掉不下來。

這個樂隊還有一個特點,喜歡時長偏長的歌。

大部分朋克樂隊的歌,普遍都在三分鐘以內,超過三分鐘的歌比例不會超過一半。

而對new.來說,三分鐘只是起步,四分鐘以上的歌很常見,五分鐘以上的也不少。

在羅傑選入《希望》專輯的單曲《boulders》,時長就是整張專輯裡最長的,比《》還要長,達到了五分半。

不過相較於《》音樂劇式的篇章來說,《boulders》只是簡單的重複。

變化當然是有的,但僅僅只是在音階力度上做出變化,實際上整首歌的結構根本沒有半點波動。

無意義的重複,對於專輯的整體感官而言,絕對是嚴重的破壞。

《boulders》重複的篇章,聽一遍,感覺很驚豔,聽兩遍,會覺得還不錯。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但再重複下去,帶來的就只有反效果。

因此羅傑毫不猶豫地砍掉了近一半的內容,將單曲的時長控制在三分鐘左右。

儘管不斷的重複,本就是情緒核的一種表達方式。

但這種方式,或許在一張純粹的情緒核專輯裡是好事,但在《希望》專輯裡,卻只會帶來負面的效果。

…………

在三首歌裡,除了《boulders》以外,還有一首同樣是“柔”和“慢”的歌,不過卻僅僅只是唱法上柔。

而在樂器的演奏上,力度雖然遠遠比不上重金屬,但在朋克之中,卻也算不上是柔和的範疇。

當然也不算很重,大約中等偏重一點。

這首歌叫《breathe》。

從曲風上來講,《breathe》可以打上很多標籤。

情緒核、後搖滾、電子搖滾、古典流行樂……

等等。

the.,這支來自紐約的樂隊成立於2004年,並不是一支純正的搖滾樂隊。

或者說,樂隊喜歡在搖滾之外,更多的嘗試一些其它的東西。

比如電子樂,古典樂,流行樂等等。

並將這些東西融入搖滾之中。

對於這一類樂隊,有一個泛指的稱呼,叫做“後搖滾”樂隊。

又稱為“實驗搖滾”,一個“實驗”,就足以說明一切問題了。

這是一種嘗試性的革新,並沒有形成一種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體系。

絕大多數的後搖滾樂隊,在融合上做得都不怎麼樣,搞出來的作品簡直是一團糟。

既不搖滾,也不像流行,或者是其它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

the.樂隊也經常幹出這種事。

不過他們比其它後搖滾樂隊更好的一點在於,這支樂隊經常會拿出一些在融合上做得很好的單曲。

“經常”兩字要畫重點,考試會考。

成功的、出色的融合作品較少,也是後搖滾很難真正大火起來的原因。

融合,在搖滾之中很常見。

但大多是兩三種風格的融合。

而後搖滾樂隊想要做的,卻是將所有,或者至少是絕大多數音樂流派融合到一起。

簡而言之,就是野心太大,駕馭不足。

但若是能夠做好融合,後搖滾之中的精品單曲,質量卻是驚人的出色。

比如《breathe》,就是一支這樣的單曲。

搖滾,電子音,管弦樂器的完美融合,讓它有了一種特殊的魅力。

無論是喜歡搖滾,喜歡古典,還是喜歡流行的人,都會愛上這一首歌。

對於這樣的一首歌來說,任何修改和點綴都是多餘。

全面照搬原版,就是最好的做法。

…………

最後一首歌,勉強也可以歸入情緒核的範疇之中。

當然,這是指單曲,而不是原作的樂隊。

但從風格上來講,這首歌和樂隊本身一樣,是以後垃圾搖滾和硬搖滾融合的風格為主。

融合,也是數字唱片時代以後的新搖滾樂隊中,最常見的情況。

單純一種風格的搖滾,在這個年代已經不吃香了。

事實上,這種情況在80年代末就有所體現,在90年代就已經很普遍,而到了數字唱片時代,更是被放大到了極致。

在數字唱片時代,真正獲得成功的搖滾樂隊,幾乎都至少融合了兩種以上的風格。

比如sum.41的朋克&金屬核。

比如my.的後垃圾搖滾&硬搖滾。

這支樂隊來自加拿大,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依靠“裙帶關係”起家的。

樂隊的主唱兼創始人馬特-沃爾斯特是另一支加拿大樂隊貝斯手的弟弟。

憑藉著這樣的關係,在等一系列知名樂隊的巡演中,my.作為嘉賓,在其它大牌樂隊的演出之前負責熱場演出。

依靠著遠遠比其他人高得多的起點,my.很快吸引到了北美許多主流唱片公司的注意。

最終,同樣是因為裙帶關係的緣故,my.與【五分錢】樂隊成立的604.records唱片公司簽約。

很多人因為過分藉助裙帶關係這一點,對這支樂隊進行吐槽。

但事實上,這一點沒什麼值得針對的,有關係不用的人才是白痴。

在行業內的關係,只是讓他們擁有了一個更高的起點。

但穩定住“江湖地位”,憑藉的卻是實力。

沒有足夠的實力,光靠關係,在樂壇這個領域根本混不開。

比如說弗蘭妮-柯本。

這位女歌手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科特-柯本,母親是the.hole樂隊的主唱柯特妮-洛芙,教父是r.e.m樂隊的主唱邁克爾-斯普泰,教母是好萊塢明星德魯-巴里摩爾。

按理說,擁有著這樣的關係,起點遠遠超出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樂壇和好萊塢明星。

然而弗蘭妮-柯本自以歌手身份出道以來,壓根沒有給歌迷留下任何印象,根本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作品。

或者說,唯一的印象是:啊,那個傢伙我知道,柯本的女兒,比她老爹差遠了。

說起弗蘭妮-柯本,my.樂隊的主唱馬特-沃爾斯特是科特-柯本的崇拜者,樂隊的後垃圾搖滾風格,就是受到了nirvana的影響。

在數字唱片時代的樂隊中,my.算是比較成功的一支。

儘管他們在太平洋對岸的知名度也不高。

鬼知道這是為什麼,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年代,許多在歐美樂壇獲得巨大成功的歌手和樂隊,在太平洋對岸都沒什麼名氣。

大概要歸結為某一堵牆的影響?

樂隊最活躍的時間,是從2005年到2013年,隨後便不知道什麼原因而沉寂了下去。

在那段時間裡,北美現代搖滾榜和公告牌榜單上,my.樂隊都是常客,時不時就會殺入前幾名,甚至是第一。

這支樂隊的作品,由於融合了硬搖滾的風格,大多也以熱血、激情而著稱,頗有邦-喬維的風範。

《希望》專輯中的最後一首歌,就是一首這樣的作品。

《》。

這首單曲曾經登上過北美現代搖滾榜的前十,在公告牌單曲榜上也進入過前三十的位置。

雖然比起《》和《》這樣雙榜第一的冠軍單曲來要差了許多,但也是一首精品。

而且更符合《希望》專輯的要求。

不過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羅傑捨不得將版權拿出來和二十世紀娛樂分享,因此選了一首相對來說“不值錢”一點的。

在《希望》專輯的十首歌裡,《》是最“熱血、激情”的一首。

但本質上,卻依然是一首黑暗風格的單曲。

當然,這是指羅傑改編以後的版本。

原版的《》是一首充滿了正能量的搖滾,寓意在絕境之中也要堅持奮鬥和抗爭。

但因為《希望》專輯整體主題的緣故,羅傑打算將這首歌改成充滿絕望的黑暗風格。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困難。

編曲、唱法都不需要做出任何調整。

只需要在後期制作過程中,讓聲音的環境顯得更空曠,像是在無邊的荒野裡,就足夠了。

再配上《希望》專輯的整體主題,一首充滿正能量的歌,瞬間就會變得負能量滿滿。

對於羅傑來說,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小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