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搖滾教父最新章節列表 > 第838章 單調?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838章 單調?

在樂隊過去,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由羅傑作為“主要創作者”來完成的。

或者換句話說,在大部分的作品當中,作詞、作曲這兩欄裡,填的都是羅傑的名字。

當然,例外也是有的。

比如說在《寂靜嶺》專輯中,“作詞”一欄就是寫上了羅傑和安妮兩人的名字。

又比如,在一些作品的改編當中,安妮會適當地對吉他,尤其是吉他Solo的部分進行修改。

這種情況下,在“作曲”一欄中,也會加上安妮的名字。

但除了作詞、作曲之外,在“編曲”的部分中,雖然也是由羅傑來完成大部分的工作,但在最終完成的版本時,都是由整個樂隊一起來完成的。

舉個栗子,當羅傑將一首前世的經典搖滾,針對樂隊自身的特性進行了重新編曲之後,樂隊會先嘗試排練,在排練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然後當場就進行調整。

這個過程並非是由羅傑主導,而是每一個人都會參與到其中。

無論是誰,只要有好的想法,都會提出來,大家再一起嘗試、討論之後決定是否採納。

事實上,大多數樂隊,無論創作的過程是否由某一名成員單獨完成,但在最終“定稿”之前,幾乎都要經歷這麼一個“流程”。

對於搖滾樂來講,在創作過程中,單論“譜曲”的這一部分,並沒有什麼固定的流程。

可以先確定主音旋律(多數是吉他),再在這個基礎上完成其餘樂器的部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也可以先將Bass-Line確定下來。

甚至於,以鼓點為基礎,也是完全可行的。

當然,最後一種情況比較少見就是了。

在《講不出再見》這首歌上,羅傑採用的是第一種方法。

而且主音旋律的創作,也是交給了安妮來完成大部分的工作,羅傑所提供的,僅僅只是一段自己認為非常適合這首歌的“片段”,只有區區十幾個小節,連半分鐘都不到。

依靠這段“片段”作為基礎,創作出整首歌的主音旋律? 其實是並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

儘管安妮在吉他方面的才華稱得上萬中無一,但在短時間內,最多也就是拿出一個相對粗糙的吉他譜出來。

當然? 在一開始,這已經是足夠了。

接下來? 兩人分工合作,安妮繼續完善吉他的譜子? 不斷精修細改,而羅傑則是根據安妮拿出的吉他譜,搭配上合適的Bass-Line。

至於鼓……

只要Bass-Line確定下來? 鼓要如何與之搭配? 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倒也不用特別去費心。

這份工作說難不難,但說簡單? 卻也未必簡單到哪裡去。

在演出的間隙,花費了幾天的時間,羅傑才算是拿出了一份勉勉強強讓自己感到滿意的曲譜來。

這只是“初稿”? 若是最終發行錄音室版本,還需要花費相當的精力去精雕細琢。

但若是在演唱會上作為一份“特別的禮物”,倒也是勉勉強強夠用了。

“用原音色比較合適,你覺得呢?”

安妮換了幾把吉他,嘗試著彈奏了幾遍? 提出自己的想法? 說道:“整個曲風應該是偏向民謠或者鄉村一類,如果吉他音色的失真過重,會破壞那種感覺。”

“既然是這樣的話,為什麼不直接用民謠吉他?”

羅傑反問了一句,立刻說道:“試試民謠吉他,感覺應該會更適合這首歌。”

《講不出再見》的原曲,曲風非常的柔和。

在羅傑的改編下,依舊保留了這種“慢、柔”的風格。

整體上來講,曲風是介於民謠搖滾和鄉村搖滾之間,兩者都沾點邊,但嚴格說起來,卻又是兩邊不靠。

這種曲風,其實是很適合用民謠吉他來彈奏的。

雖然說電吉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擬民謠吉他的音色,但模擬畢竟只是模擬,和真正的民謠吉他,彈奏出來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任何一名“職業樂手”,或許最擅長的是電吉他,但在古典吉他、民謠吉他上的造詣也不會太差。

畢竟,三種不同的吉他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說算是三種不同的樂器,但彈奏手法上卻是有很大的相通性。

在安妮的吉他收藏中,民謠吉他、古典吉他的數量也不算少,各自都有十幾把。

當然,最多的還是電吉他,單單只是琴,就有上百把之多,更不要說數不清的音箱、效果器了。

吉姆的吉他收藏要比安妮少一些,但卻也少不了太多。

即便是這次巡演的時候,只是帶來了常用的一部分吉他,那也是有數十把的。

——這些吉他當然不是在巡演中全部都會用到,但反正也不需要吉姆自己來拎,多帶一些,也是有備無患的事。

安妮沒有帶自己的吉他來,想要彈琴的時候,乾脆就直接“徵用”吉姆的吉他。

吉姆對此倒是沒什麼意見,關係好的樂手之間互相借用樂器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且吉姆知道,最近這段時間,羅傑和安妮兩人是在嘗試創作一首新歌。

對於這首“新歌”,吉姆也表現得很好奇,迫切想要知道成曲會是什麼效果。

終於,在灣北的演出結束之後,樂隊即將轉程前往香港之前,羅傑終於將樂隊眾人,包括吉姆,都召集了起來。

“這首歌,我希望能在香江的演出上演唱。”

羅傑將影印好的曲譜分發給眾人,說道:“距離演出還有四天時間,就算我們不需要達到很完美的排練效果,時間也很緊張,所以我希望能從明天就開始合練這首歌。”

這首歌的譜曲和編曲,都只是“初步完成”。

前者,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仔細修改和完善,但目前這種程度,應付一場演出卻是綽綽有餘。

畢竟,這首“新歌”,並非是演出的“主角”。

而且,演唱會現場的環境,些許的瑕疵,也是很難被人分辨出來的。

編曲方面,也未必要達到多麼完美的程度。

只要“差不多合適”,就夠用了。

剩下的,也可以和譜曲一樣,以後再慢慢完善起來。

但在排練上花費一些時間,卻是非常有必要的。

若是樂隊連基本的排練都沒有做過,那怎麼可能得到一個不錯的演出效果來?

“雙吉他?”

吉姆接過譜子,略微翻看之後,抬起頭看了賈森一眼,若有所思。

在這首《講不出再見》中,羅傑並沒有選擇讓賈森去彈鍵盤。

——這是賈森在樂隊中扮演最多的“角色”。

而是讓賈森作為“第二吉他手”,出現在這首歌裡。

不得不說,很多時候,一個像賈森這樣全面的“多面手”,能夠給樂隊省下不少事。

雖然在任何一件樂器上,賈森的水平都只能說是“合格”。

別說頂尖了,連優秀都未必能夠達到。

但賈森最大的長處,就在於全面。

樂隊需要他去演奏什麼樂器,他都可以信手拈來。

無論是鍵盤、吉他、貝斯、管絃類樂器,乃至於小提琴、鋼琴等等。

樂隊需要什麼,賈森就能演奏什麼。

這是很多樂隊都難以做到的。

若是沒有賈森這個“多面手”的存在,樂隊這麼多張不同風格的專輯,很多時候都是需要不斷招聘臨時樂手來“助陣”。

在這首《講不出再見》當中,賈森所扮演的,就是第二吉他手的角色。

——搖滾樂發展到今天,除了少數堅持“復古”的樂隊以外,很多樂隊雖然有著雙吉他手的配置,但早已不再有什麼主音吉他、節奏吉他的區別了。

只是按照“地位”的不同,分為第一吉他手、第二吉他手。

或者也可以稱作“主吉他手”和“副吉他手”。

第一吉他手肯定是輪不到賈森的。

這是屬於安妮的位置。

即便是安妮不參加這次巡演,這個位置上的人也是臨時加入樂隊的吉姆,而不會是賈森。

畢竟,在大多數時間裡,賈森並不會背上吉他來彈奏,而是在使用其它的樂器。

第一次進行排練的時候,吉姆和安妮還互相謙讓了一番。

吉姆的理由是,安妮才是樂隊的吉他手,自己只是“暫代”。

而安妮則是表示,在這次巡演中需要吉姆來掌控吉他的旋律,他更需要快速和樂隊建立起默契來。

兩人謙讓一番之後,還是吉姆來擔任吉他手,安妮則是“旁聽”。

不過,吉他的音色選擇上,還是以安妮的意見為主,吉姆使用的是電吉他,音色則是調整到“近似”民謠吉他的原音。

當然,也僅僅只是近似。

畢竟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樂器。

而賈森所使用的,則是一把傳統的民謠吉他,用來為這首歌增添一份柔和感。

賈森的吉他旋律率先響起。

幾個小節之後,吉姆也彈奏起來,兩把吉他,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旋律,交相輝映,營造出一種荒涼的氣氛。

和原版不同的是,出自羅傑和安妮之手的《講不出再見》,“前奏”很長。

漫長的鋪墊之後,低沉而厚重的貝斯音線插入進來,若有若無,卻是給整段旋律添上了一份空間感。

在鼓聲響起之前,羅傑便已是輕聲開口,低吟道:“

是對是錯也好,不必說了。

是怨是愛也好,不須揭曉。

何事更重要,比兩心的需要。

柔情蜜意怎麼可缺少……”

和譚詠麟的“原版”一樣,羅傑在唱的時候,用的是粵語。

前世,羅傑並非是兩粵人,但卻是在粵東生活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對於這種方言也算是頗為的熟悉。

而且,羅傑一直認為,和國語比起來,粵語是更加適合用來“唱歌”的語言。

事實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

無論是否聽得懂,在很多人的耳中,粵語歌總是比國語歌更有“味道”。

在唱法上,羅傑並沒有做太多的改動,而是儘可能地模仿著譚詠麟的唱腔。

當然,兩人畢竟是完全不同路線的歌手,唱起來,自然也不可能一模一樣。

同樣的腔調,在譚詠麟唱出來,是一種綿長的感覺。

而在羅傑嘶啞的嗓音下,卻是多了一份歷盡滄桑的荒涼。

鼓聲終於在此時切入進來。

但卻是輕輕的,帶有一種“小心翼翼”的感覺,彷彿生怕打擾到這片“幽靜”。

整首歌的基調,都是一種極致的“靜”。

和羅傑前世,譚詠麟的那個版本不同,但卻一樣的回味悠長。

這首歌的難度不高,雖是第一次演奏,但卻並沒有出什麼差錯。

小的失誤自然是有的,但卻沒有影響到樂隊整體的演奏。

至少,在第一次演奏中,就能平平穩穩地演奏完整首歌,即便是在場的幾人,都是各自領域中的頂尖,也是頗為令人驚奇的事情了。

演奏結束,羅傑先是開啟旁邊的錄音裝置,重新播放了一遍。

而後,才是開口道:“感覺好像缺了點什麼。”

這首歌給羅傑的感覺,整體上來講,挑不出什麼問題。

無論是對於寂靜、荒涼這個氣氛的營造,還是整首歌之中那種離別的情緒,至少都算得上令人滿意。

但是,說不上為什麼,羅傑總覺得,這首歌好像缺少了點什麼東西。

“缺少變化。”

胖子立刻指出了問題所在,開口道:“整首歌都太過平穩,一點變化都沒有,從頭到尾都是一樣的基調。”

經胖子這麼一提醒,羅傑也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沒有變化,就是這首歌最大的問題。

就好像,一段簡單的Riff從頭到尾一直重複,沒有任何其它的旋律。

這會給人一種無比單調的感覺。

這首《講不出再見》自然不可能“單調”到那種地步,但在整體的旋律和氣氛營造上,卻也是存在這樣的問題的。

如果是一首只有兩三分鍾的短歌,這當然沒有太大得問題。

但在羅傑和安妮的手中,這首歌的長度,被“設定”在了七分半鍾左右。

這樣一首“長歌”,整首歌都十分的單調,那問題可就嚴重了。

“開頭的旋律,還有中間的兩段Solo,需要做一下調整。”

安妮安妮想了想,說道:“我大概有一個思路了,等等,吉姆,你那有雙頭琴嗎?我覺得我們需要換一把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