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復婚交響曲最新章節列表 > Part 253 5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Part 253 5

且說薛德珠家裡因為薛拯的離家出走,搞的人仰馬翻。

鄰居老何家也是一愁莫展。

老何曾瞞著媳婦養了十盆的君子蘭,後期為了好一個好的品種,竟然把媳婦的存摺偷了出來。

原來老何的媳婦也是個喜歡養花的人,她說君子蘭植株秀雅,葉勁花香,深受種植者喜愛。

然而在老何的心裡,對這幾盆君子蘭,卻懷著更為複雜的感情

去年的時候,君子蘭一度身價寶貴,小小一株花賣到數萬元,超過當時人均工資的一百倍。

很多人帶著對“萬元戶”的美好憧憬,普通居民紛紛參與到買賣君子蘭的浪潮中,整個東北、甚至中國北方都為之瘋狂。

暴風的中心位於長春。

這座城市,一度將君子蘭視為變革的契機:

長春市將君子蘭定為市花,發行君子蘭專刊,鼓勵家家戶戶養殖君子蘭,振興“窗臺經濟”,

途徑長春的文藝工作者,也被請求為君子蘭留下獻禮。

相聲大師侯寶林在長春表演時如是說:

“現代長春城的三大名產”:“汽車”、“電影”、“君子蘭”。

特別是今年,長春的君子蘭相關盜竊搶劫案高達127起。

有一位某機關技術員的弟弟,上門搶奪哥哥家的君子蘭,終在打死兄嫂後被判死刑。

還有一些地方,也是躁動不安。

不遠處的一個縣級市,他帶著三個兄弟、配備槍支、開著越野吉普,殺向長春搶君子蘭,成為轟動遼吉兩省的大案。

有人說,在中國最北端的東三省,作為共和國長子,一度為全國造血的東北老工業城市,危機初現端倪:

資源型經濟的發展不可持續,舊生產模式不適應新的改革形勢,還要面臨改革開放帶來的沉重稅負壓力。

東三省內部也有差距。

1980年代,遼寧正緊跟改革潮流,瀋陽證券交易市場是改開後全國第一個公開的證券交易場所,瀋陽防爆機械廠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家破產的公有制企業。

而長春則在變化的世界中顯得乏力,GDP一路下滑,走上了緩慢的下坡路。

顯然並不希望“坐以待斃”的時刻,改革焦慮加上茫然無措時,一株小花引起了眾人的注意。

其實,這君子蘭,原產於南美平原,偽滿時期經由日本傳入東北。

這種外形美麗、名字風流的花朵在東三省備受喜愛。

遼寧人張學良將君子蘭種到了他晚年居住的臺灣,而生於吉林的某李姓氣功師,曾在六十年代為了一盆君子蘭與父親大打出手。

長春的君子蘭一直譽滿東北。

改革開放後,“養花”不再被視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買賣花草也不再是“走資本道路”,長春的君子蘭交易逐漸興旺起來。

當時,全國價格改革仍在初始階段,舊國企體制仍穩穩提供著從搖籃到墳墓的一攬子的全面福利。

這座城市的居民,在東北最輝煌年代積攢數十年的工資,成了君子蘭最初的助燃劑。

曾有一名工人叫郭鳳儀,賣了“老三件”腳踏車和手錶,花了180元,才買下一株二年生的花苗,引起一陣小小的轟動。

悄悄的,君子蘭的價格很快扶搖直上。

前年老何的君子蘭,在市面上能值五萬元一盆。

到了九月份,城裡最熱鬧的紅旗街花市上,最貴的一盆叫到了十五萬元。

老何狠狠心,還是沒有捨得賣掉。

他想,現在最普通的君子蘭也要價上千,是月均工資的好幾倍,我再晚點賣,會更高。

老何沒有想到的是,到了年底,長春市出臺君子蘭「限價令」,規定一盆君子蘭售價不得超過200元。

因為價格無法抑制,1983年《暫行規定》,又規定君子蘭最高賣到500元,還制定了詳細的徵稅標準:交易額的十分之一屬於“臨時經營工商稅”,成交額500元以上加倍徵稅。

去年,又出臺了檔案,《關於加強君子蘭管理的暫行規定》

到了今年,市裡下達了一系列政策檔案,將君子蘭定為長春市市花。

不久又廢除“限價令”,號召每戶市民養殖三到五盆君子蘭,“把養殖君子蘭當作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內容”。

轉眼間,君子蘭成了東北改革的突破口,在“搞活市場,發展優勢”的口號下,完全解禁。

老何認識的,也一直跟薛德珠唸叨的人,那就是早就活躍於君子蘭市場的郭鳳儀。

他迎合當年開辦私營公司的浪潮,創辦了“聯營花卉發展公司”。

他為自己的公司製造了許多傳奇,最有名的莫過於:

“一名港商,願用豪華皇冠轎車交換一盆名為鳳冠的君子蘭”。

當年,皇冠轎車約值9萬元。

老何無論是聽的,還是看到的。

都幾乎來自君子蘭的花卉市場。

老何每天早上,都利用點時間走進君子蘭市場。據說,這樣的市場有幾個,每天到來的人流量:高達40萬人次,佔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

短短幾十天,全城出現十大花卉公司和四十幾家花木商店,向外省市拓展的分公司、子公司不計其數。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因為這種花的特點也適合於當時的這個市場。

首先,君子蘭有稀缺性,花苗經過二到四年才會開花,短期供應彈性較小,即使價格上漲,供應量也沒有辦法在短期內大幅上升。

因此,君子蘭的實際市場規模並不大,不用太多的資本,就可以操控市場供需。

最重要的,還是資訊的不透明和不對稱。

普通人無從得知君子蘭的真實價格,他們能參考的只有《長春君子蘭週報》。

而《週報》上充滿炒作資訊:

“一株君子蘭的切花在香港、日本價值30美元”;

“外國元首、藝術家……都到長春買君子蘭”。

然而,推動君子蘭成為「中國鬱金香泡沫」的遠不止市場和謠言。

畢竟浮沉於君子蘭的人們,進行的還是實物交易,甚至有人抱著君子蘭去商店“以物易物”。

老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從養一盆,到現在的十盆。

雖然經常在薛德珠木工活的時候,院子裡也有了許多人聊天,喝水的。

老何便喜歡把他的花都拿出來給大家觀賞。

弄這個東西,太上癮。

最後兩盆,幾乎都是老王想盡了所有的辦法,才弄到了錢買下來的。

有一天,他在家裡東翻西翻的。

老何意外的發現了媳婦的存摺,於是,他鬼使神差的拿了起來,又想了想,最後還是下決心用存摺上的款。

當他把媳婦的存摺錢都花了,而且都用在了買君子蘭上。

這還不算,最近,老何發現,媳婦似乎發現他偷了存摺買花。